放眼精彩世界 探遊壯美山川
醉太平. 東出拉薩
天空湛藍。白雲簇綿。
新鋪油路平寬。導航朦走偏。
田頭繞彎。沿山順盤。
重歸國道奔前。聖途心淨虔。
這天一早,也是我們出行的第十一天,計劃沿川藏線G318國道途經米拉山口、太昭古城,前往林芝「八一」鎮,行程約450公裡。
這是一個陽光和煦的日子,天空深邃湛藍,雲朵潔如白棉。剛出拉薩,一馬平川的柏油路,車道寬闊,鋪就成新,非常好走,區間限速70公裡/小時。我們在拉薩市調整了3天,養足了精神,心情格外爽快。沿這條路出藏,海拔會逐漸降低,也打消了我們高原反應的心理負擔。
幾十公裡後,新修的油路到了盡頭,沒有貫通,又沒有指示標牌,導航也轉了向,我們七拐八繞的走上了岔道,過河道,走村邊,一路打聽,兜了好幾個彎子,多走出30多公裡,好不容易才上了老路。
汽車顛簸著,但景色不錯。路上,時不時地會遇到步行或騎單車前往拉薩的朝聖者。
騎車的旅行者們,身著運動服、頭盔,裝備齊全,意志令人敬佩;拉著人力車的步行者,載著帳篷、糧食、爐灶,長途跋涉,讓人同情;而施著膜拜大禮者,五體投地的用自己的身體拂淨朝聖之路,更是震撼心靈!
處於欽佩、尊重,我們沒有拍照,但那過往的鏡頭永遠儲存在了我的腦海中。
路旁,藏族民居村邊一般都扎有五彩經幡。據說每當風吹動一次,就表示誦經一次,祈禱一次。
爬坡的路越來越高,每到一處高地,也會有經幡扎在那裡。聽說,凡是修過路,開過山的地方,就會驚動山神,必須拉有經幡,以安撫山神,保佑過路者。
米拉山口,距拉薩市約160公裡,是通往林芝旅遊線上的一個歇腳之地。山口最高處的瑪尼堆中矗立著幾個巨大的、象徵「雪域之舟」的黑色犛牛石雕像,在寒風中昂然挺立著,像是在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堅強與不屈。
犛牛象徵著吃苦耐勞的藏族同胞,受人尊重。而輻射向四面八方的經幡和許多用於祭山的經文的彩條,「呼呼啦啦」地隨風狂舞,大有鋪天蓋地之勢,氣場威嚴。讓人不禁想到朝聖的人們要經過怎樣的千難險阻,才能到達心中的聖地。
一塊橫臥的立石,刻寫著幾個醒目的紅色大字,「米拉山口海拔5013M」。環顧這壯觀的景象,讓人頓生敬意。站在山口,迎著勁吹的山風,仰看著藍天白雲,五彩經幡在大地與蒼穹之間搖曳飄蕩,接天連地,令我虔誠的願望油然而生,願西藏人民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安寧!
據資料介紹,米拉山,藏語稱「甲格江宗」,意為「神人山」,是矗立在雅魯藏布江谷地上,劃分東西兩側地貌的重要界山。
山兩邊的氣候、植被完全不同。它不但是西北邊的拉薩河水系與東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林芝地區海洋性氣候與拉薩地區內陸性氣候的自然分界,具有顯著的地理分界意義。
米拉山以西地區氣候乾燥寒冷;而東部地區則是溫暖潮溼,植被茂盛,被稱為西藏的「江南」。
翻過米拉山口,就踏進林芝地區的工布江達縣了。太昭古城距離縣城約24公裡,海拔3550米。
太昭原名江達,江達藏語的意思是一百個村莊中的第一個,也有解釋為「大谷口」的意思。
古城歷史悠久,可以追述到距今2000年前,歷史上是西藏重要的商業文化中心,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近幾年,太昭古城建成了旅遊景點、博物館,但我們到達時,正處於旅遊淡季,沒開館。只有沿街的一戶藏民在自家門前晾曬著青稞,清靜、悠閒。
沿著尼洋河一路下行,西藏的江南風光頓時呈現在我們面前。遠處的雪峰,雲霧纏繞,若隱若現,威嚴雄偉;近處的河水,湍急瑩澈,如綢如絹,浪花流漣。
舒緩富饒的邦傑塘草原,綠樹成蔭,犛牛散落,美景如畫,讓我們再一次感嘆:雪域西藏,驚喜之多,魅力無限!
即興七律一首:米拉山口
拉薩林芝域脈通,米拉山口界聯雍。
牛石雕像呈威猛,五彩經幡順嘯風。
巒頂奇峰崖壁陡,密叢遍野鬱蔥蘢。
暖溼寒燥相清異,工布江達繪錦弘。
(註:工布江達,為地名。)
感謝朋友關注 /遊行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