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伏羲的話題,中國史籍說了幾千年,中國人口頭傳承了幾千年。說到底,伏羲是我們的根之所在。以伏羲時代為標誌,中華民族從蒙昧跨人了文明的門檻。伏羲畫八卦、結網罟、興嫁娶、造書契……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關於伏羲的傳說神乎其神,或互相牴牾,但絕不是憑空編造,在傳說的背後,折射著歷史的影子,包含著歷史的真相。
伏羲的形象,當是原始社會西部氏族部落一位偉大首領形象的放大。伏羲不僅代表個體,也代表群體,更代表一個時代。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和考古上的仰韶早期文化大體相當。在伏羲時代,原始畜牧業大發展,原始農業起步,農牧並舉。至於發明創造,當是仰韶文化時期原始文明的曲折反映。伏羲是一個歷史時期文化的象徵,也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符號,伏羲的傳說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天水的遠古文明是從伏羲開始的。
大量的史籍文獻和現代考古成果,無可爭辯地證實伏羲的誕生地「古成紀」,其中心就在今天水市境。天水境內出土的兩件珍貴罕見的人面鯢魚(原始龍)彩陶瓶,與伏羲「人首蛇身」(龍身)驚人的相似,對照著名的秦安大地灣遺址,都為天水即「羲皇故裡」作了最好的詮釋,同時也說明這一地域,是中華祖龍的發祥地。
造物神女媧,相傳是伏羲的妹妹,又傳是伏羲的妻子或皇位繼承人。春秋戰國開始,直至清代,伏羲女媧交尾像,大量應用於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中。秦安縣世傳為「媧皇故裡」,縣城有媧鄉聖母祠和女媧祠。隴城鄉有女媧廟,還有許多和女媧相關的地名,有女媧生風溝、長風臺、葬風塋之說。這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伏羲和天水的密切關係,以及天水文明的久遠。
天水市西北15公裡處有三陽川,三陽川西渭河入川處有卦臺山,自古傳為伏羲畫卦之地。卦臺山側有和畫卦故事相聯繫的遺蹟——龍馬洞和分心石。古往今來。這片神奇的土地和伏羲動人的傳說交融在一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積澱在天水人民的心靈深處。卦臺山、龍馬洞、分心石,就成了凝固著的伏羲傳說。秦州十景,卦臺山獨佔兩景,分別是伏羲卦臺和渭水秋聲(指分心石),足見其獨特的地位。
從考古上說,卦臺山上有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遺蹟;從佛教上說,卦臺山隋代有白鹿禪院;從軍事上說,宋代卦臺山有三陽寨所屬的下蝸牛堡;就事論事,至遲在北宋,卦臺山已有伏羲廟存在,有殘存的「成紀」字樣的碑首篆額可證。元代,卦臺山專設廟田。一年兩祭成為定製,確立了伏羲祭祀中心的地位。
伏羲畫卦不僅限於對自然的觀察,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抑或說是一種特有的思維層次,並非什麼具體的臺或山。不過,卦臺山的山川風水,天然造化,與伏羲八卦完全吻合,因此被臺灣著名易學家張淵量先生譽為「天心山」,認為伏羲立天地之心於卦臺山,仰觀俯察。乃作八卦。明胡纘宗《封臺記》說:「三陽雲者: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宜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羲皇遺臺天下奇,四山環合聳獨危。」有伏羲畫卦傳說附著,卦臺山永遠是神聖的,也是神秘的。
伏羲廟城區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廟始建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三十多年後的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甘肅御史許翔鳳建議朝廷,獲準將國家投資擬建於卦臺山的伏羲廟改建於秦州城,秦州正式取得建廟權。從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始,在成化朝的基礎上大建伏羲廟。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全面整修,終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落,成為全國性的祭祀中心。禮部還專廣制訂程式化祭文,頒行秦州,以示朝廷對秦州伏羲廟的重視。
清康熙《秦州志》對此有詳盡描述:「是廟也,臺殿崔嵬棟宇閎麗,又植柏九十株,周以崇垣,北負天靖山,南帶精水而揖南山,東約魯谷水,西引赤峪,實為隴西勝概,天水聖域雲。」清代前後五次重修,現在所見廟宇景況,即是清德宗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年——1887年)最後一次重修後的遺存。由南向北,戲樓、「開天明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院落重重相套,三進四橫軸對稱分布,規整劃一。
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廟宇呈宮殿式建築模式,莊嚴肅穆,氣度不凡。主體建築先天殿面闊7間計26.4米,進深5間計14.05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伏羲大殿。雄踞寬闊的露臺之上,重簷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天宮寶剎,高貴典雅,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建築風貌。其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及各種吉祥圖案,頂棚藻井及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及河圖先天八卦圖,別具特色。因歷時久遠,色彩斑駁,很顯滄桑感。
小夥伴們,現在你們知曉人文初祖伏羲,到底和天水市有著多麼深沉的淵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