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4公裡長河湧,見證廣州嶺南水鄉稱號,曾是富商私家花園水源

2020-08-26 開心菜菜慢生活

最近幾天,一直在廣州的老城裡轉悠,想發掘一下廣州的歷史。從越秀北路林克明故居返回小北路地鐵站的時候,無意拐進了一條小巷子,沒想到竟然誤入了東濠湧

東濠湧全長4200多米,是從白雲山甘溪發源的一條河湧。讀懂一條東濠湧,可解嶺南水鄉萬千故事。

廣州是真正的嶺南水鄉

廣州南有珠江,北枕白雲山和越秀山,珠江下遊河網水道有一條甘溪,曾是古時候廣州城人們重要的生活水源。甘溪發源於白雲山東麓,從白雲山奔騰而下,又匯聚為無數河湧,形成廣州城裡縱橫連通的水系。

唐代時,廣州城天然而成的水系很發達,人們擇水而居,並未額外開鑿水渠。到了宋代,隨著人口逐漸增加,人們開始重視水利建設,在城市開鑿了西濠、南濠、玉帶濠、清水濠和六脈渠。這些水系非常寬闊,即可行船,又是船隻的避風港,並形成熱鬧的廣州水上商業幹線。濠與珠江相通,最終通往大海,曾是廣州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如果有人從飛機上俯瞰過廣州,便會發現寬廣的河道,正像一條銀河橫臥在廣州寬廣的地面上。可能有些人會有疑問,為什麼除了珠江,地面上看並未感覺到廣州水系縱橫,那是因為很多濠湧已由明河改為暗河,廣州歷來有嶺南水鄉的稱號,便與這些縱橫的水系有莫大的關係。

古時繁華的東濠湧是眾多河湧之冠

東濠湧是明朝1370年建城時疏通成濠,發源於白雲山麓湖一帶的小河湧,因位於廣州城東,因此稱為東濠湧。

東濠湧的名氣是廣州諸多濠湧之冠。因河湧比較寬,水面船隻縱橫,兩岸人煙稠密,常常呈現出一幅廣州最有代表性的市井生活畫面。白天,雞鳴狗叫,人們在河湧裡洗衣服、洗菜、打水,嬉笑叫罵,水上的小艇來往穿梭忙忙碌碌。傍晚,人們各自歸家,河湧上逐漸安靜下來,兩岸只有自家呢喃的低語。這些畫面演繹著兩岸人家最平凡的一天。

東濠湧曾有一個三角地帶,還形成了獨特的三角市。這裡作坊、店鋪雲集,每日熱鬧非凡,有商販挑著籮筐叫賣吆喝,有河湧上搖櫓划船前來趕集的人,還有討價還價的聲音......

東濠湧永安橋頭曾有一個墟市,明代時開有一家「永利酒肆」,是一家二百年老字號,清朝道光年代,著名嶺南詩人張維屏前來光顧,店主認識張維屏大名,想讓他題詩一首。便說:我這家店始於前明,然而沒有證據,先生不如幫題詩一首作為證據?沒想到張維屏真的給店家題了一首詩:「萬瓦鱗鱗雉堞遮,小東門外一簾斜。永安橋畔行人識,二百年前舊酒家。」據說,永利酒肆還是廣州早茶百年歷史最早的證據呢。1914年,還有人註冊了一家永利威酒廠,這家酒廠是廣州最早有註冊商標的酒廠,不知道是不是根據「永利酒肆」而來的靈感呢。

清朝時期,東濠湧東岸還有一家普通的二層小樓,這座小樓是張之洞為解決錢幣短缺和抵制外國銀元大量進入而建造的造幣廠,他還在造幣廠前引水連至東濠湧,方便交通運輸。

除了張之洞,廣州洋行的商人與有錢人家也喜歡將東濠湧的水引至自家花園,構成水榭樓臺相得益彰的獨特美景。

傳說,在東濠湧一隅,法政路以北一帶曾有一座私家園林,是明代南京禮、史、兵三部尚書,學者、教育家、哲學家湛若水的私家園林。晚年,湛若水曾在東濠湧畔講學,他家的私家園林可謂精典雅致,將東濠湧水引至花園。花園內小橋、流水舉目皆是景觀,曲水蜿蜒,花草掩映,讓很多人羨慕不已。可惜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毀於戰火,連一紙相片也未留下,成為後人諸多遺憾。

現在的東濠湧博物館舊址,也曾是古代一位商人的住宅,推開窗便能見到東濠湧美麗的風景。

有水便有橋,東濠湧有12座橋

廣州水道縱橫,有水便有橋。

廣州有名有年代可考的古橋大約有62座之多,像建於明清的逢源橋、清代的石井橋、清代中葉的泮溪橋等等,可謂鼎鼎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廣州無名可考的小橋更是數不勝數。現在的東濠湧上建有12座橋。其中5座是還原的歷史老橋,7座為現代風情小橋,這些橋見證了東濠湧畔人家的歡樂與悲傷,過去與現在。

傳說,明末清初,這條北起麓湖南銜珠江的東濠湧,作為廣州東城的護城河只有兩座橋:小東門橋(小東門橋建於宋代,明代改為永安橋)和正東門橋。尚可喜屠城時,廣州人四處逃命,因橋少擁擠而掉入東濠湧溺斃的人不計其數。

如今,歷史已經遠去,東濠湧交通發達,橋也多了起來,河湧上還建有一座高架橋,與往日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座座橋陪伴著廣州人見識了東濠湧的發展,也見證了廣州的發展,石橋雖然歷經時代變化,卻依然每日在無聲地向過往路人訴說著嶺南水鄉動人的故事。

如今的東濠湧,是休閒的勝地

幾十年前,東濠湧依然是一條可以洗衣、遊泳的地方,不知道哪一天,它開始變得汙水橫流,臭氣燻天。河道擁堵,不僅帶來了水澇,還給河岸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人們一邊嘆息著一邊遺憾著一邊繞道而行,小時候記憶裡的東濠湧什麼時候才能重現呢?

當我無意誤入東濠湧的時候,只見水清可見魚,兩岸建築、巷道乾淨整齊。再也不是傳說中那條曾被汙染成為臭水溝的東濠湧了。幾年前,東濠湧開始分期整治改建,一期工程改造從東風路至珠江段1.89公裡的明湧,二期工程改造東風路至麓湖長2.62公裡的雨汙合流暗渠。傳說,在施工時,還挖到過古物呢。

如今所見東濠湧沿岸風景,可知改造成效顯著。水清了,失去的回憶又回來了。

東濠湧博物館的旁邊有一座三壽橋,這一段河湧應該是東濠湧最美的一段風景了。瀑布成景,水清見魚,石凳、石橋點綴其間,植物遍布河湧兩岸,附近的居民常在此嬉戲玩耍。小孩子們拿著魚網在抓魚,大人們挽起褲腿,摸著藏在石頭底下的田螺,而且收穫頗豐。雖然現在的河湧不再舟船密布,相對於城市的喧囂,這裡實在清靜無比,可這,剛好是現代人所追求的世外田園。

若干年後,一代人老去,沿岸的孩子們長大後,一定會懷念他們小時候淌過的河,抓過的魚蝦......而這條東濠湧,也將永遠見證著廣州作為嶺南水鄉的過去與未來。

相關焦點

  • 嶺南水鄉再現!河湧潺潺流,水車轉呀轉
    河湧裡,清潔人員劃著小船慢慢行進,用特製打撈工具清理水面落葉……10月24日,廣州日報全媒體來到番禺區大石街獅子湧採訪,見到這樣嶺南水鄉景象。據了解,獅子湧南起珠江大石水道,北至105國道,全長1743米,流經大興村、山西村、猛湧村區域。曾經河湧兩岸亂搭窩棚,汙水直排,河水發臭,隨著治理行動的深入推進,如今水清了、岸綠了,兩岸的百姓也樂了。
  • 廣州文化拾遺|嶺南水鄉泮塘古村的前生今世
    李姓是泮塘歷史比較悠久的姓,李凱帆年幼時聽老人家提起,他的祖先遷來泮塘四約,最開始從事曬鹽業,後又做小買辦,還曾與十三行富商潘仕成有往來。梁氏是泮塘的大族,村民梁綿海拿出了放在龍津西路梁氏宗祠的族譜,族譜上記載,始祖永享公梁宏益在南宋鹹淳年間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廣州西場鄉,在七世祖肇基公那一代遷至泮塘,到梁綿海已是第二十三代。
  • 藏在順德嶺南水鄉裡的民宿,私家花園,超大泳池,適合休閒度假
    」的水鄉。逢簡水鄉之中,背靠古村,置身在嶺南文化之中。周圍環境很好,清新雅致。,共有9間套房,帶私家花園,私家泳池,適合幾家人一起度假,或者聚會,生日派對等等。私家花園很雅致,綠植環繞,一亭一景,船遊江南,領略嶺南文化的魅力。
  • 隱於廣州鬧市中的嶺南水鄉:琴臺樓閣 西關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有些老人甚至見證了它的消逝和新生。重造後的荔枝灣湧有著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它隱藏於繁華喧囂的城市,遊人沿著河湧慢慢行走,只見小橋流水,廊橋樓閣,感受著它的詩意與雅致。作為廣州最早對外通商口岸的誕生地,荔灣一直以來被譽為廣州的「千年商都」。從設立粵海關起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150多年間,今天永慶坊和粵劇博物館所處的荔枝灣景區一帶正是當年的貿易聚集地。
  • 廣州天河將建首條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濱水步行街
    廣州天河將建首條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濱水步行街     廣州將建首條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濱水步行街!記者昨日(2月23日)從有關部門獨家獲悉,廣州將在天河路和天河北路之間、沿沙河湧沿線兩岸建設一條全長800米的大型濱水步行街,它將成為繼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之後的第三大步行街。日前,相關規劃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會的評審。  天河區現有兩大商圈———天河城廣場、購書中心商業圈和時代廣場、中天購物廣場商業圈,但這兩大商圈之間一直缺少有機的聯繫,相互間的溝通不太順暢。
  • 河湧邊那一排排治水騎樓 見證一段段廣州治水故事
    河湧邊那一排排治水騎樓 見證一段段廣州治水故事金羊網  作者:梁懌韜、趙雪峰、鍾飛興  2020-06-18 除了「繼承」遮風擋雨居住經商等需求,這些特殊的「騎樓」,還將見證一段段廣州治水故事。
  • 志願者徒步兩千公裡手繪12卷廣州河湧綠地圖
    廣州日報10月21日報導 歷時五個月,500名搜客志願者徒步2000多公裡實地考察,手繪出一幅「廣州河湧綠地圖」,立體地記錄了廣州的12條河湧在治水工程中發生的巨大變化。  深具嶺南風情  記者看到,這12幅廣州河湧綠地圖涵蓋的信息量很多,它們以河湧為中心,在普通地圖基礎上,詳細介紹了每條河湧及其沿岸的人文、生態景觀、歷史故事、水體清濁程度、氣味特徵,還標示了河湧沿岸的風景名勝、特色美食老店、最適宜徒步親水、騎行察水的河湧交通線路信息。
  • 廣州有處「西關水鄉」,藏在老城鬧市區,是打卡嶺南老街的好去處
    作為老廣州最核心的商業中心,這一帶舊稱「西關」,其中一條河流穿城而過,有著「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的美譽,因而得名「荔枝灣」。這裡一河兩岸保留著舊時建築的風格,傳承了老廣州原汁原味的文化。在這裡,蜿蜒的河湧,清澈的流水,碧綠的樹木,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一幅幅宛如畫卷的嶺南水鄉風情,令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
  • 隱於廣州鬧市中的嶺南水鄉:琴臺樓閣 西關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有些老人甚至見證了它的消逝和新生。重造後的荔枝灣湧有著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它隱藏於繁華喧囂的城市,遊人沿著河湧慢慢行走,只見小橋流水,廊橋樓閣,感受著它的詩意與雅致。作為廣州最早對外通商口岸的誕生地,荔灣一直以來被譽為廣州的「千年商都」。從設立粵海關起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150多年間,今天永慶坊和粵劇博物館所處的荔枝灣景區一帶正是當年的貿易聚集地。
  • 嶺南水鄉龍潭村 古橋古祠古書院
    龍潭村四周環水,古榕蔥翠,四座古橋把河水分隔的村莊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座美麗的嶺南水鄉。正廳前廊的小石獅,石獅口內有石珠,手可以深入獅口,石珠可以被撥動但無法取出,據說採用了鏤空雕的技法。車水馬龍的城市主幹道邊,看上去平淡無奇的龍潭村,不僅延續了嶺南水鄉的傳統,更保留了諸多清代古橋、古祠、古牌坊等建築。據統計,龍潭村擁有市級、省級文物近10處,這對於一個村而言實屬罕見。龍潭村為何能保留如此多的珍貴古建築,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 逢簡出遊指南,兼顧風情與顏值的嶺南水鄉!
    村中的標誌性景觀是搖櫓船、河湧、水岸和橋梁,其中有兩座宋代的三孔石古橋,為佛山市三孔橋之古魁。逢簡水鄉在順德杏壇鎮,適合攝影和一家大小悠閒一至兩天遊。這裡有「嶺南周莊」的別稱,但對比江南水鄉,逢簡水鄉更顯樸實無華和不修邊幅。水鄉遍布歷史文化古蹟,沉澱著深厚而古樸的人文風情。
  • 「廣州藍」常見 5年實現PM2.5平均濃度達標
    廣州發展成就巡禮  繁花正當時 生態文明  白雲山依城雄踞、珠江水穿城而過,山水呼應的廣州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在白雲山上觀星,在河湧裡摸魚,曾是不少廣州人的兒時記憶。但和許多超大城市一樣,廣州的生態環境發展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一度面臨磨人的問題:空氣汙染、水質下降等。
  • 雲遊嶺南水鄉,解鎖舌尖上的順德逢簡
    提及水鄉,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哪裡?才子佳人、豐饒富庶、人傑地靈的江南還是傳統的魚米之鄉嶺南呢?我是地道的廣東人,喝著珠江水長大,珠江支流多不勝數,流淌於各鄉村田園之間,形成富有嶺南特色的圩市。嶺南水鄉雖不及江南出名,卻也不失柔情似水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粵式美食無處不在,聽到都食指大動。我就用一篇短短的攻略給大家來一場舌尖上的水鄉之旅。
  • 廣州小洲村,嶺南村落風貌
    小洲村,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始建於元末明初,是廣州城區內發現的最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為廣州市首批16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並被評為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小洲村是珠江幾千年來衝積形成的,面積達6013.8畝,境內河湧長達10公裡。村民世代以種果為生,果樹成片,瀛洲生態公園與附近的果林共約2萬畝,素有廣州「南肺」之稱。
  • 東濠湧:書寫廣州生態文明治理的典範
    南方網訊 雞蛋花綻放在枝頭,美人蕉露出笑臉;清水平臺兩邊,孩子在歡快戲水,老人在石凳上納涼……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東濠湧邊,好一幅嶺南水鄉畫面和幸福生活場景。從黑臭水溝變身城市景觀帶,東濠湧用10年時間「煉成」了美麗中國的一個細節。
  • 近代嶺南私家園林造園材料革新與技藝發展
    行商宅院園林也隨行商勢力興盛而漸興起,他們長年累月與海外夷人接觸,其審美意趣和品位與其他商人相異,故行商花園多有洋味,莫伯治先生稱之為行商花園。   清廷曾制定禁令限定外商於商館內活動,準許外商每月至行商花園遊玩。故行商花園性質特殊,既是私家園林,也是對外交流的窗口,被稱之為「涉外辦事處」。彼時外商在遊記中所記載的見聞、所作繪畫作品等均是研究行商花園重要的歷史資料。
  • 「愛河治水」從106公裡河湧開始
    「鎮內大大小小的河湧長達106公裡,歷史欠帳較多,因此河湧整治工作量非常大,必須要有短期、中期、長期計劃。」龍江鎮黨委書記何春雲這樣告訴他的同事,每條河湧情況不一樣,整治方案也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要敢想敢試,勇於擔當,創新解決重難點問題,為龍江人民創造宜居宜業的美好環境。
  • 南沙丨河湧拆違治水重現「漁舟唱晚」
    位於南沙北部的大崗鎮,河湧縱橫,魚塘成片,是典型的嶺南水鄉。一條北流湧蜿蜒流過北流村,一湧兩岸130多戶人家依湧而居,有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河湧,湧水清清、「漁舟唱晚」已不復存在。廣州市、南沙區河湧拆違治水任務下達後,大崗鎮挖掘紅色基因,做通思想工作。
  • 看水鄉還要去江南?南沙這4個水鄉絕美了!
    悠久的歷史人文與良好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出許多帶嶺南特色的水鄉美景。馮馬三村曾名「馮馬廟」,因「馮馬傳說」而得名。在十九世紀初期,下橫瀝一帶都是沙田衝積圍墾而成的村落,每到汛期便被洪水所威脅。當時清朝政府派來一位姓「馮」和一位姓「馬」的差役來治水,兩位差役為保護村民性命財產奮不顧身堵住了崩缺的堤圍而犧牲。
  • 舌尖上的嶺南水鄉,50元可逛吃一整天,滿足對粵式美食的幻想
    提及水鄉,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才子佳人、豐饒富庶、人傑地靈的江南,其實水鄉何止江南。廣東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珠江支流多不勝數,流淌於各鄉村田園之間,形成富有嶺南特色的水鄉。嶺南水鄉雖不及江南著名,卻也不失柔美的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粵式美食搭救。我就用一篇攻略為大家揭開嶺南水鄉的面紗,來一場舌尖上的水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