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地旅第67期:雲南16地州有一半緊挨邊境,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裡(中越段1353公裡,中老段710公裡,中緬段1997公裡)。自從開始邊關秘境自駕旅行以來,阿原地旅曾10次拜訪雲南的邊境口岸,不算邊關周邊景點,僅邊關口岸的行程就達1.6萬公裡,先後經過瑤、壯、苗、彝、傣、布依、哈尼、拉祜、阿昌、布朗、佤、德昂、景頗、傈僳、藏、怒、獨龍等17個民數民族區域及尋找了白倮、回傣、邊巴等這樣56個民族之外的極少數民族原始村落,遇見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邊境風物風貌,遊歷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等不同信仰宗教相互交融的人神共居之地,見證了滇越鐵路、茶馬古道、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的歷史及越僑農場、知青村、地雷村等這些歲月的變遷。可以說,那些邊關不僅是秘境,也是一本厚重的歷史,並將國家與鄰國的故事濃縮在邊境線上的風景裡。
現在的邊關依舊是邊關,但秘境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被一點點剝開,最終展露在世人的面前,那些原始的、神秘的東西正在慢慢散去。因此,背起你的行囊,儘早上路,你,才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一、文山邊關:清明祀拜英烈,血染的風採
文山是壯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雲南東南腹沿,東與廣西接壤,南與越南接壤。說起文山,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老山蘭,在瘋炒的年代,最貴的能換套別墅。
以前文山只有一個天保口岸,在國務院批准的《國家「十二五」口岸發展規劃》中,雲南省入選的3個公路口岸有兩個就是文山,即田蓬和都龍口岸,在地圖上摸清了田蓬的位置,準備在清明節驅車前往。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影友周明知道後極力勸阻我:天氣預報清明節期間西南大雨,而且麻粟坡清明時節全國各地的老兵都會蜂擁而至,擠得道路水洩不通。他的勸阻反倒激起了我出行的欲望——如果能拍到張象樣的老兵照片,不就是我此行的目的麼?
田蓬的口岸到底建成沒有?麻粟坡會不會人滿為患?大雨中邊關秘道會不會泥濘,小車會不會滑進雷區?帶著一顆忐忑的心,我踏上了徵程。
邊境山巒風光
路遇「吉祥」老太
經過500公裡的跋涉,我來到了雲南最東面的邊關田蓬小鎮,這裡沿邊境XW03縣道東行20公裡便進入廣西。一到小鎮,我便迫切地詢問口岸在哪,小鎮的人們甚是熱情,統一的指向讓我懸著的一顆心落了下來。
田蓬邊關
霧中空無一人的邊檢大樓
未及尋找住宿,駕車直奔口岸,好在小鎮不大,不遠處的山坡上矗立著嶄新的海關邊檢大樓,該口岸兩年前才建成。由於臨近晚上,口岸冷冷清清,大霧一陣陣地順著口岸拂過小鎮,邊檢的護欄上坐著一位村民無聊地打發著時光,我們問他是否可以跨過去看界碑,他說現在邊檢工作人員都下班了,你們愛咋咋地。於是我們跨過護欄來到第456號界碑,一群孩子和幾條狗在四周互相嘻戲追逐打鬧著,放眼望去,越南境內大霧迷漫,只有幾棵高大而鬼魅的樹時隱時現著。原以為這群孩子是鎮子裡的,開口一問,孩子們都指著越南的方向說她們是越南村子裡的,我很吃驚地問他們怎麼會說中文,孩子們笑答我說,家裡的電視都是中國的頻道。怪不得他們的普通話說得還挺標準呢。
中越456號界碑
界碑旁玩耍的越南孩子
與孩子們合影后回到鎮子,經營烤魚的鄧老闆向我介紹了小鎮及口岸的情況,鎮裡有漢、苗、壯、瑤等5個民族,而對面為越南河江省苗旺縣的上蓬口岸,鄧老闆除曾在廣東打工外,也曾組織過一些越南小工到中國來打工,當他說道也有不少越南女希望並嫁到中國來時,我頓時來了精神,請他幫忙為咱福建的小弟介紹個越南女友。
山巒之中的田蓬小鎮
翌日一早,我與同伴尋找田蓬小鎮的制高點獅子山,來到坡腳,山坡四周立著警示牌,寫著雷區嚴禁入內的字樣,沒想到這裡竟是戰爭年代的主峰,這真讓我大喜過望,不過我們只敢沿山道而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一不小心踩著地雷炸飛了腿腳。
子山哨所及戰鬥遺址
獅子山主峰海拔1680米,周邊群山環繞,一目了然。原以為越南的海關也就村舍兩座茅屋三間,沒想在主峰上看到的上蓬口岸規模並不小,甚至還有七、八輛車等著入關進行邊貿呢。
獅子山主峰
中越海關及兩國山地國境騎線
越南上蓬口岸
獅子山上戰壕密布著,山頂建有營房、彈藥庫和觀察哨,既有明堡,還有暗堡,更多的是貓耳洞。崖石上有楊得志和張愛萍的親筆題刻,看來這裡曾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交戰主峰。回到鎮上,左詢右問,鎮裡竟無一人能回答得出來當年的戰事情況,有些失落,有些失望。
獅子山工事
貓耳洞
「我是一顆子彈,隨時射向來犯之敵」,當中還有兩字沒認出來。
離開田蓬,我們沿著邊境向麻粟坡進發,邊境的道路時好時壞,GPS甚至將我們導進一個大型煤礦裡,好在是越野四驅,硬從煤堆爛泥潭裡爬了出來。曾看有抖音被高德導航得鬼哭狼嚎,今天算是領教了。
跟著煤礦小車摸上正軌,途中來到董幹鎮的城寨村,這是一個彝族白倮支系的原始村寨,她有點近似於後章提到的翁丁佤寨。所不同的是,城寨村地處偏僻,並沒有被旅遊和商業染指,這是我在國內旅行中見到的極少未被商業開發的省級歷史文化村寨。
村中的白倮女以胖妞居多,不知是否是族群基因關係。
來到村中,村子裡各類林木密布,古樹參天,寂靜無聲的村子偶有村民趕著牛群從寨中經過,頭牛脖子上的鈴鐺清脆悅耳,越發襯託出村寨的寂靜。泉水池旁,幾位村婦在漂染著衣服,我問了下這種原始手工做成的白倮服飾,一套要兩三千元,價格不菲。
村中老藤
城寨村裡有兩寶,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舞,另一個是整個村寨全都是純木的多柱形杆欄式建築,木屋不用一根鐵釘而成,此建築樓上住人,樓下養畜,風格接近傣家竹樓,與彝族的建築風格完全不同,為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有。
別過城寨村,來到麻粟坡,公路邊防荷槍實彈,得知我來祀拜英烈時立馬放行。我們來到麻粟坡烈士陵園,向英烈們致敬並三鞠躬。
麻慄坡縣城
烈士陵園旁有個天生橋洞,疇陽河水在這裡鑽入山體,從另一側鑽出洞來,在石崖下形成一個綠綠的深潭,要不是變天天冷了,真想跳下去爽一把。
清明的雨如約而至,去天保口岸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沿南溫河谷直達口岸,另一條是盤山路,這條路山腰上有條瀑布,只是春季瀑布幹了,此路直通八裡河,那裡是世界上最密集的雷區,於是我們沿山路盤山而上。
邊境密道
沿途景觀:豆鼓店村落水洞戰場原址,為自衛反擊戰司令部
來到八裡河村,這裡與我預想的完全不一樣。八裡河並沒有河,是藏在山凹裡的一個小村莊,八裡河村之所以出名,是自衛反擊戰後,越軍回到邊境線上用5年間佔據了中越邊界的騎線(中越邊界以山峰為界),在山頂上不停放冷槍騷擾中國邊民。1984年,一位八裡河的村民在地裡插秧,被山頂的越南狙擊手擊傷,這一槍徹底改變了中越邊境的態勢。邊防部隊上報軍委,發起了收復八裡河東山和老山戰役,在後5年的拉鋸戰中,中國軍隊佔據了邊界的主要高地,將越軍趕到騎線以下。
八裡河特種部隊狼牙訓練基地,主要執行偵察、狙擊和突擊等任務。唯一參戰的初中同學在後方電子通訊部隊被對方摸哨虜走失蹤,部隊以為逃跑,找其父母要人。一月後其一人回來時已呈痴呆症狀,20多歲便匆匆逝去。
在前後十年的拉鋸戰中,八裡河村四周布雷30萬顆,成為世界上密度最大的地雷村,這裡的地雷有蘇式、美式、越式、中式的鐵殼雷、木殼雷、膠殼雷,且品種千奇百怪,如壓發雷、連環雷、絆發雷、松發雷、子母雷、挑雷,拌雷,鋼筆雷,坦克雷,定向雷等。戰士及村民被炸得多了,還給這些五花八門的地雷起了不少有趣的名字,什麼「文明雷」、「人道雷」、「淋雨雷」、「兩條腿」、「大團結」、「小棺材」、「夫妻愛」、「姑娘的吻」等等。
八裡河東山已被地雷炸得千瘡百孔,至今20多年也沒恢復其原始森林狀態。
來到八裡河村口,石碑後的村民小羅正在收拾準備重建的房子,據他介紹說全村60多戶兩百號人有一半被炸,他家裡就有兩人挨炸,奶奶和爸爸兩人的腳掌都被炸飛了。進入和平時期後,掃雷隊及村民自發排雷,到現在依舊沒將全部地雷排完。聽他說後,我後脊梁骨嗖嗖發涼,雨中的山路泥濘溼滑,遂放棄了登頂主峰參觀陣地的打算。
沿著陡坡下山來到天保口岸,天保為國家一級口岸,這裡雖不繁華,但卻是雲南通往越南首都河內取道最直、裡程最短的重要陸路通道。1984年7月,不服輸的越軍組織王牌師6個團闖關,中方被迫發起7.12防禦戰,最終以越方損失3千餘人的慘敗而告終,此戰使得越方從此再無信心組織師團級的大規模戰役。越南親蘇派不再一統江山,親中派重新抬頭。
如今的天保口岸已是一派詳和,四周是越南美食街、口岸免稅店、中越友誼商場、越南烏木家具精品店、邊民互市市場等,來到邊境,越南妹做的越南小卷粉是必須的,只是與雲南段接壤的越南是山區,與廣西段接壤的越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做的口感甚至是服務態度差了一截。
越南妹製作小卷粉
吃完小卷粉,我們冒雨來到老山主峰,幾乎所有清明節來的軍人和遊客都是奔老山主峰來的,所以即便是冒著雨,也有不少來人。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老山主峰上寫著「理解萬歲」四個大字,這讓我十分迷惑不解,年輕的戰士們為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拋頭顱灑熱血,這還用得著去「理解」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還記得那些老歌嗎?
歷史背景:冷戰兩大陣營,朝鮮及越戰後,東風壓倒西風,但東方裂變成蘇聯和中國兩大陣營。越南在越戰勝利後開始惡性膨脹,自吹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在國父胡志明去世後投向蘇聯,不但構成對中國地緣包圍和大規模排華,佔據南沙、西沙諸島並納入版圖,而且殖民寮國、肢解柬埔寨,推行印支那聯邦(意將寮國和柬埔寨強行併入越南版圖)。後人評著中越自衛反擊戰歷史意義非凡,不但將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打回原形,使中越陸地邊境以雙方訴求最公平的劃分(1平方公裡之差)塵埃落定。更重要的是,蘇聯因不斷軍援越南及阿富汗戰爭被拖垮而解體。
(越南.叢林越軍雕塑)
老山主峰海拔1422.2米,雖然她沒有田蓬的獅子山高,但地勢卻更加險要,雨中的老山主峰濃雲密布、叢林密布、戰壕密布、地雷密布,真要打起來,子彈從哪裡射過來的都不知道,怪不得當年有那麼多的孤膽英雄,雙方互相穿插以死相搏,運氣夠好沒被地雷炸死和暗處冷槍射死的話,我認為躲在悶熱潮溼的貓耳洞裡聞著自已爛襠的異味及四周發出的屍臭能挺過來的戰士都是英雄。
老山主峰,對面為越南大青山
巧的是我們在老山主峰碰上了在田蓬獅子山保衛戰的戰鬥英雄老韓和他的戰友,在一場戰鬥中,他們一個排的戰鬥群只活下來三個人,除了遊客爭相與老韓合影外,我向這位胸前掛滿了軍功章的老戰士致以軍禮,沒有他們打出軍威國威,邊境的老百姓將永無寧日。
採訪戰鬥英雄老韓
離開老山,我們前往文山最後一個邊關都龍,沿著邊境公路一路西行,沿途經過猛峒鄉扣林山,路邊只豎著塊「扣林山戰場原址」的石碑,戰爭的痕跡早已不復存在。
邊關的道路偶有風景,接近拉郎村,暴雨過後的洪流沿山澗而下,而旁邊山崖下形成的積雨潭卻幽深碧綠,崖頂的雨簾在雨潭上形成一排滴珠,一老農趕著幾頭老牛悠悠而過,仿佛世外般的桃源。我跳下車來搶了幾個鏡頭,繼續前行來到村前,只見一棵一米粗的大樹被突來的狂風腰斬,大樹倒伏橫斷在公路上,我的媽呀!要不是拍老牛過潭,且不是要被大樹壓扁。
下車和幾位村民商量著如何處理路障,大家分頭行動起來,只是一屋前站著幾位小夥一動不動在旁邊看熱鬧,我十分不解,吆喝著他們幹活,但他們卻沒有反應。旁邊一位村婦對我笑道,說他們是越南小工,聽不懂我說的話。村婦說她也是越南人,早些年嫁過來的,村裡不少壯丁都去廣東打工了,家裡的農活沒人幹,便叫山對面的越南小工來做農活。
我向村婦要了把柴刀,和村民們鋸的鋸,砍的砍,一個多小時後終於把大樹拖向路邊,然後駕車穿過泥濘的爛泥公路前往都龍銦礦。
與邊民一起清障
都龍過去作為中越邊境戰爭期間的戰區之一,距離越南直線距離不過8公裡,這裡居住著漢、壯、苗、彝、傣、瑤、布依等11個民族,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錫、銅、鋅等礦產資源有30餘種,潛在開發價值超過400個億,其中鋅儲量365萬金屬噸,錫礦儲量達30萬金屬噸,現被稱為「中國第三錫都」。最稀罕的是,都龍稀有金屬銦的儲量達3779噸,目前全球的銦70%在中國,中國則60%在雲南,雲南70%在都龍,因此說都龍是全國及全球第一大銦資源地,是文山馬關縣的邊境礦業重鎮。
都龍銦礦的機器金剛超級戰車
都龍中寨
參觀完銦礦,礦區的朋友陪我們來到都龍口岸,去口岸的路完全就是個鄉縣道,道路又窄又急又彎,而且十分隱秘,要不是當地朋友帶路,我們幾乎很難找到口岸去,這樣的道路適合做口岸麼?我有些費解。
中國都龍口岸國門
中越界碑
來到口岸,新建的國門高高地聳立著,由於口岸還未正式開放,兩國的邊民和為數不多的遊客可以在兩邊竄來竄去,越南箐口國門旁的山坡上有一幢年久失修但挺漂亮的法式小洋樓,我剛想靠過去拍照,突然從房裡竄出個越南軍人來瞪著眼警告我離開,我和同伴急忙調頭退了回去。
越南口岸中越友誼宣傳壁畫
越南箐口國門: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具有鮮明的特色不同,中國國門建成什麼樣的,越南就建成什麼樣,甚至比中國還要高一點,完全是一種不自信的小國心態。
在坡上豎著2001年立的198號界碑,界碑的旁邊有一堵斷壁的城門洞,門洞上刻著「大中華民國」的字樣,這是我在邊境口岸唯一見到的歷史遺蹟了,原來這一段史稱「茅坪國門」,早在1942年國民政府下令派出軍隊駐守在都龍一帶,那時的都龍據說比現在還繁華,1954年3月,中越雙方確定為口岸並正式開通,成為當時馬關縣用海鹽、煤油的主要入境通道。1960年12月關閉,1963年底復通,1974年因越南開始排華再次關閉至今,直到1991年中越關係正常化後,2006年中國將都龍重新定位於國家級口岸,並在前幾年雙方開始了口岸重建工作,新建的口岸在去年春正式通過驗收。
界碑前的民國老國門
————————————————————
文山邊關旅遊攻略:
1)文山邊境口岸共計三個,從東往西依次是田蓬、天保及都龍口岸,田蓬及都龍為新建口岸,邊貿暫不成熟,幾乎沒有遊客,天保為較成熟口岸;
2)文山邊境公路基本都是油路,僅天保靠進都龍銦礦有13公裡的土路,都龍露天開礦礦區道路灰塵四起且道路變化無常,需避免走岔道。
3)在橫穿邊境公路時,別忘了拐向城寨彝族原始村落,這是雲南為數不多的保持原生態的未開發村落。
4)文山邊境三口岸全程自駕需三天時間,全程1200公裡。如果季節對位,沿途有青杮子買,這是國內唯一可食的青杮子,口感又脆又甜。
5)在邊境的老山等主峰戰場原址參觀時,注意別走出步道,堅決杜絕在密林處到此一遊,否則極有可能觸雷炸飛寶貝。
6)文山邊關旅行其他主要沿途風景:普者黑、八寶、峰巖洞、壩美
普者黑
八寶
壩美
----
阿原地旅,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阿原地旅原創圖文。
更多地旅資訊,敬請關注!掃描或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