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4日,上海----倍受中外電視人矚目的2017上海電視節上,一場關於綜藝的行業級論壇當天舉行。與會的嘉賓涵蓋了脫口秀、真人秀、喜劇類、文化類等「現象級」綜藝的導演和製片人。行業大咖們圍繞著「綜藝節目的價值傳遞」的話題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視角歸納出發人深省的共識:好綜藝,無論品類,都在傳遞相似的理性價值內核。通過好內容展示社會現實,激發受眾的獨立思考。嘉賓們的精彩觀點讓現場觀眾時而鼓掌喝彩,時而低聲熱議,仿佛跟隨這些重量級的綜藝製作人進行了一場發人深省的思維旅程。
上海電視節 白玉蘭電視論壇會場
作為論壇的主持人,冷眼看電視創始人、電視評論人楊智帆從「不同綜藝類別的價值觀定位」「綜藝價值觀的傳遞方法與誤區」以及「如何引領年輕受眾喜好」等三大命題向嘉賓們拋出了一個個關鍵性問題,引導嘉賓灼見頻出。
「現象級」綜藝的成功內核:傳遞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在綜藝市場的「井噴」時代,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紛紛在題材和內容上推陳出新,無論是脫口秀、真人秀、喜劇類還是文化類綜藝,都孕育出數檔「現象級」節目。論壇上,這些打造出「現象級」的綜藝大咖聊起創作的初衷,發現他們成功的內核殊途同歸:無論選擇什麼品類,在哪個平臺播出,綜藝節目的使命是不變的:向受眾傳遞多元、包容的價值觀,以認知價值和思考價值為受眾帶來內心的收穫。
綜藝行業基本不存在「鄙視鏈」!----這是幾位嘉賓的共識。從文化類綜藝《見字如面》受到網際網路一代的廣泛喜愛,到《吐槽大會》為美式喜劇脫口注入中國特色;從《奇葩說》展現多元的人物觀點,到《極限挑戰》以演員作品為「選角兒」標準……嘉賓們強調,品類不重要,只要節目做得好,就有經濟和口碑價值。
論壇現場嘉賓討論
好節目,就是在講好故事。綜藝製作人在策劃、創作到呈現過程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展示社會的不同層面,傳遞包容、多元的價值觀。
節目在迭代,品類在創新,但綜藝「匠人」們的初心未變。他們不懈耕耘,才成就出一檔又一檔口碑節目,通過綜藝內容將影響力升華到價值觀層面,不斷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有意思+有意義,好綜藝展現真實、啟迪思考
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綜,「現象級」節目一般都可以兼顧「有意思」和「有意義」的雙重目標。然而,主持人楊智帆觀察到,綜藝節目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負面、消極的元素,這似乎有悖於價值觀傳遞的文化使命。
與會的導演和製片人分享說,真實的世界並不完美。綜藝要展現真實,就需要製作人坦然面對。以人性的真實與社會的現實啟迪受眾,輔助他們能建立獨立的認知和思考,有助於受眾更好地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
就像《奇葩說》從第一季的彰顯「自我」到逐漸談到「我」與他人和社會關係;《吐槽大會》的嘉賓可以有爭議,卻必須「三觀」正;《歡樂喜劇人》在好笑之餘,通過和受眾建立情感連結傳遞價值觀……作為精神文化產品,好綜藝在展示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不斷打磨內容,首先讓受眾覺得好看,然後是通過深入人心的內容自然地傳遞深層次的價值觀。
從迎合到引領,受眾的內在價值需求從未改變
綜藝在2016年經歷了粗放型的探索型發展階段。楊智帆分析說,綜藝圈流傳的「年輕人喜歡即政治正確」的理念造成了「片面追求流量」「高同質化」「觀眾審美疲勞」等多種綜藝亂象。然而,綜藝製作人們真的理解年輕一代的需求麼?
嘉賓們承認,相對於傳統的電視受眾,網絡平臺的用戶在年齡上的確偏小,但「年輕人」這一概念並不是固化的。綜藝製作人真正要把握的是受眾的實際需求。無論代際如何更替,讓人感覺舒服、愉悅的內容,都會受歡迎。
與會嘉賓合影
基於此,行業大咖們更傾向於關注如何講好故事,塑造出更多鮮活的綜藝人物。歸根結底,他們相信廣大受眾的素質和判斷,更堅信:只有優質的內容才能滿足受眾的內在需求,才是時代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