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佛山十二石齋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的順德清暉園,座落在縣城大良鎮。這座庭園式建築,以其別具一格的嶺南風採而馳名,清暉園不大,只有記一的影九千六百平方米。但走進園裡,就覺得處處是順與中然中景,物物可賞。亭榭幽德穴,假山池水,奇花異木,錯落其間,說不盡的詩情畫意。
沿著林蔭花徑,便可來到座落在園中央的主建築物「船廳」,船廳又名「小姐樓」,是一種我國古庭園中常見的船肪式建築物。但它不似一般的船肪築於水中,而是仿照過去珠江上的紫洞艇船型, 築在兩池之旁。以木雕波浪紋裝飾船舷欄杆, 以嶺南水果圖案裝飾通透明亮的舷窗,寬闊的陽臺宛似甲板。船廳內以木雕芭蕉作屏風,並在樓旁植上一株沙柳樹作杆,一蔸紫藤作纜。這樣,從二樓的陽合往下望,微風吹過,碧池水波蕩漾,恰如一~艘紫洞遊艇泊在南國水鄉的芭蕉林旁,碧翠的芭蕉葉伸進了船艙。盛夏時節,真是觸景生涼,確是避暑的佳處。這樣獨具匠心的船舫設計,全國僅得一例。
在碧池的另一邊,座落著另一座不大的廳堂「碧溪草堂」。這座青磚建築,廳[用木雕成翠竹棵棵,牆壁用青磚雕作竹石山水畫。更妙的是,在廳門的兩旁分別用四十八個不同字形的「壽」字組成兩福字屏,號稱「百壽圖」。那一個個別致的「壽」字,有隸書,有篆書,還有用花鳥蟲魚化成的象形字,真是千奇百態,美不勝收。
除了各種別具匠心的建築物外,園中的各種奇花異木就更吸引遊人了。一進清暉園大門,迎面可見一株兩人合抱的白果樹, 樹齡已有百年以上。在花靠(音納)歸寄廬旁,植有一株「玉堂春」花樹。據說此樹是清代的御苑花卉,一般平民不可種植,只是有了功名的達官貴人,經皇帝御準才可栽種,故又稱「功名樹」,很是名貴。此種樹生長極緩,冬季落葉,春節前後開花。花有小碗般大小,雪白清香。據說這種樹在省內僅存幾株。
此外,還有那四人合抱的白木棉,到現在還辨不清是木杉還是水松的兩棵樹;上百年樹齡的芒果....加上那遍植於園中的各種花卉,使園中植物竟有近百種之多真是四季常綠,疏密有間,年可聞花香,四季可吃果子。怪不得乾隆的兒子成親王給此園贈匾時,匾題為「綠雲深處」。
至於何人何時開拓此園,現在還有爭議。有一說認為是在明代天啟年間,由順德金竹灘狀元黃樹俊所創, 完成於崇禎年間。後賣給富戶龍應時。但較流行的說法則認為是龍應時之子龍廷槐所創。龍廷槐是清乾隆年間的舉人,官至御史。在任上接父死訊,加上對官場明爭暗鬥厭倦,便藉故辭官還鄉,築此園侍奉老母。以後,此園便成為龍家讀書遊玩之處。後來,龍廷槐的三個兒子便把園分為三。到龍廷槐的曾孫龍渚惠死後,清暉園逐漸荒蕪,臨近解放,已花殘屋破了。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清暉園。
一 一九五九年初, 陶鑄同志視察此園,認為這古庭園建築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提議由省裡撥款重修。重修時,水榭、碧溪草堂、借陰書屋、獅山、船廳、竹苑等原有建築物, 都儘量按原樣修復,並把原來分出去的「廣大」、「楚香」兩園合併於清暉園,新建了南北大樓、飯廳、會議廳等建築物。同時在園中遍植花草樹木, 使清暉園既保持了布局合理、談雅樸素、幽深遷回的獨特風格,又用作客舍。遊人到此,可玩可住,盡享清幽之福。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在遊覽此園時,就極贊它的纖雅談樸,題詩一首日:「彈指經過廿五年, 人來重到鳳凰園,薔薇鬱郁紅逾火,芒果森森碧人天。千頃魚塘千頃蔗,萬家桑土萬家弦,緣何黃竹猶垂淚,為喜乾坤已轉旋。」是的,新生的清暉園,正以其婀娜的美姿嵌在珠江三角洲的千裡沃野上。
那麼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