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不少人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12月16日《工人日報》)
「35歲焦慮症」的話題,算是舊事重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人拿出來議論一番。在一個「群體焦慮」的社會,放大焦慮感,的確容易引發共鳴,也容易收割流量。在現實社會裡,35歲的確是一條「分水嶺」,很多的消息都容易繼續放大「35歲焦慮症」,比如2017年,有傳言稱華為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今年,騰訊也傳出勸退35歲「高齡」員工的消息……雖然這類傳言大多並不能證實,但傳遞的信息和烘託的氣氛,對邁入35歲門檻的人來說顯然是不夠友好的。
客觀地說,對35歲上下的「中年人」來說,在職場上的確沒有年輕人有優勢,除了豐富的經驗之外,在個人對工作的熱情、學習上進的激情、個人的體能、家庭生活需要操心的事等方面,35歲的「中年人」都無法跟剛畢業的年輕人相提並論。這些現實,都必須正視。
「35歲焦慮症」的背後,其實也是35歲「中年人」的本領折舊,以及職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在發揮作用。如不少人所言,在現代社會,只有自己的業務和能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就此來說,「35歲焦慮症」的現實背後,也是很多人對工作的力不從心:上有老下有小,讓35歲的「中年人」畏首畏尾,希望尋求穩定,不敢走出舒適區。故而,與其說35歲是一道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而已。
「沒有危機感,就是你面臨著的最大危機。」這樣的話語,對35歲充滿焦慮的「中年人」來說,就是超級適用的。同樣的,也有35歲並不「焦慮」的人,他們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和時時刻刻的學習來取長補短,解決「本領恐慌」,用行動與時間抗爭,讓每一秒都能「逝得其所」。若能如此,不僅能走出舒適區,更能化解與應對「35歲焦慮症」。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年少成名」,也有很多人是「大器晚成」:唐代詩人孟郊46歲考中進士;晚清康有為36歲才中舉人,38歲才中進士……
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就此來說,對「35歲焦慮症」需要秉持「不放大也不放鬆」的態度,不放大焦慮,讓自己心安;不放鬆學習,讓自己乘風破浪。唯有如此,才能拓寬「人的發展的空間」,不至於因為年紀的增長而在時代洪流中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