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變革正在中國大地上以颶風呼嘯之勢席捲,沒有人會懷疑,5G+AI+雲將會在未來數十年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系統。
這為ICT(信息技術與通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價值大爆發,但與此同時,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產業態勢、技術演進也極其複雜多樣,如果只是把各種算法、數據、軟硬體拋灑到中華大地任其滋長,顯然就想得太簡單了。
ICT產業怎樣才能成為智能化進程中的中流砥柱,產業進化方程式究竟需要怎樣的解題思路?
最近,華為與綿陽市政府、長虹控股公司,就攜手在這座中國科技史和工業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的西部小城,搭建了一個微縮版的ICT產業進階模型——鯤鵬生態長虹天宮系統應用示範工程。
通過歷史與未來的激蕩,工業與智能的交織,或將成為一個能夠幫我們推測出ICT產業終極揭秘的絕佳試驗場。
韶光雖換,雄風未減:中國科技城與智能時代的風雲際會
提到綿陽,這座位於川蜀大地的三線小城,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三國要隘,或者「李白出生地」這樣充滿了文化色彩的關鍵詞。
這顯然無法解釋,為什麼華為與長虹,能在綿陽鍛造出一個產業生態的微縮模型。
但如果我們將時間倒到半個世紀以前,從鍛鑄「兩彈一星」等國之利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以及蜚聲中外的電子信息產業巨頭長虹、九洲等,到如今的自動駕駛、5G、OLED、晶片光刻等各種前沿科技匯聚於此。我們不難發現,作為唯一一座欽定的中國科技城,綿陽一直站在中國科研創新和工業製造的橋頭堡, 在中國ICT產業從零起步到位居「世界第二」的成就中,作為一股不容忽視的生態輸出力量,構築著研發和生產的基石。
今天,擁有立體化、全面產業鏈格局的綿陽ICT產業集群,同樣也擔綱著整體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縮影。這意味著既需要持續鍛造長板,也亟需補齊短板。某種程度上,綿陽的信息產業的現狀也映射著中國ICT產業的集體焦慮:
首先是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眾所周知,中國信息通訊的應用水平在世界範圍內都遙遙領先,但在基礎研究和創新層面不夠,這就導致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佔比不足。電子信息佔到綿陽工業的40%以上比重,但如何提升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關鍵核心技術,來提振工業增加值率,是綿陽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共同訴求。
另外,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本地產業配套、產業鏈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引進世界500強、國內100強等企業的項目合作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藉此進一步延伸和完善產業鏈,培育出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最終培育出大的工業增量和市場創新格局。
顯然,與成都、樂山等城市相比,作為「中國科技城」的綿陽,更渴望與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巨頭達成更緊密的聯繫。
更關鍵的是,5G+AI+雲的到來,對企業突破芯、屏等關鍵件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形成完整產業鏈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綿陽電子產業的支柱長虹,早在數年前就投資建設了「長虹數位電視開發中心」等,開啟了從傳統家電提供商向信息家電綜合產品與服務提供商轉型。
未來徵戰於方興未艾的計算市場,長虹乃至綿陽ICT產業的競爭優勢打造,顯然還需要從芯到端的一系列技術加持。
這也是為什麼在今天、在綿陽,長虹在ICT領域的產業積累,與華為鯤鵬的技術生態,就化身成了一個ICT產業進化模型的微縮版「大地」和「穹頂」,等待著一場枝繁葉茂的萬物生長。
鯤鵬展翅:天宮如何插上「隱形的翅膀」?
綿陽的產業基底,與華為的技術能量,究竟如何才能匯聚成席捲產業的颶風,開啟繁榮的生態循環,想必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而長虹天宮系統,就成了最佳的觀察窗口。
作為新型ICT綜合服務商,長虹已經在企業信息化服務中,積累了多年的軟硬體技術、系統集成、智能製造等基礎能力,服務著五糧液、長安汽車、中海油、青島軟控、峨眉山旅遊等企業。
在這場千行萬業的智能化變革中,長虹想要進一步把握住計算產業市場的時代機遇,加速自身轉型和市場佔位,目前看來,有幾點核心產品優勢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強大算力的「芯髒」。
智慧政務、智能生產、海量物聯……AI+5G+IoT等的進一步融合,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時大數據分析、分布式資料庫等場景需要與內存進行大量的數據交換,意味著傳統計算硬體和內存都將到達臨界點,數字經濟需要更強算力的產品,而以鯤鵬處理器作為核心發動機的天宮系列,自然也要能支撐起城市對算力的迫切渴求。
在現場,我們就看到了天宮系統解決方案支撐下的綿陽智慧政務,即使是面對高峰期事務辦理、交通實時預測等訪存密集的高壓數據場景,依然保持著相比友商明顯更加流暢的處理速度和交互體驗。
第二,高度智慧的「大腦」。路修的再寬闊、跑的車輛再多,紅綠燈調節不到位,跑得越快反而越堵堵,群眾幸福感指數並不能因為算力的單一升級而必然獲得提升。具體到伺服器市場,就需要在數據處理的基礎上,充分疊加神經網絡的邏輯推理,轉化成給大眾生活帶來真實益處的決策,才符合普惠AI的終極邏輯。
而鯤鵬基礎晶片族,與訓練推理晶片昇騰的天然強融合性,就從基礎上鑄就了長虹天宮系統能夠成為支撐千行萬業智能化的「潛力股」。
(長虹天宮伺服器生產線)
第三,充分延展的「四肢」。
獨木不成林,單弦不成音,想要成為產業智能化的基礎硬體,意味著天宮系列PC\伺服器等還必須擁有足夠強的擴展性,去兼容和適配外部設備、中間件等,將更多的軟硬體合作夥伴納入到自家的生態體系之中,共同滿足政務、金融、教育、醫療等產業端的多元需求。
如何在一體化、集成化的基礎上,如何讓合作夥伴快速融入自身?架設在鯤鵬「硬體開放、軟體開源」基礎上的天宮,就成功實現了行業應用聚合,吸引了統信、中標麒麟、人大金倉等100餘個資料庫、中間件、安全、列印掃描、網絡設備等軟硬體品牌的加入。
今時今日,一個名為「天宮」的、步履矯健、優質可靠的計算生命體正在鯤鵬生態中被孕育出來。一方面,得益於綿陽和長虹長期深鑽ICT產業製造、品質管控的創新土壤;同時,華為鯤鵬也為其插上了「一飛沖天」的動力之翼。
迎擊計算長空:鯤鵬生態下的「萬物逍遙遊」
莊子在《逍遙遊》中這樣形容鯤鵬——鯤之大,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還能「扶搖而上九萬裡」。乍一聽,正如華為高級副總裁、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言稱華為要「把鯤鵬打造成數字經濟的堅實底座」一樣,都壯大恢宏。
如果將其拆解成數字世界裡的騰飛動能,或許就不難從微觀層面讀懂鯤鵬生態的使能之道。
正所謂「有芯才有力」,鯤鵬的首要任務自然是解決產業端的算力訴求,這就要提到以「鯤鵬處理器」為基礎的晶片族多核、高並發能力。作為業界首顆兼容ARM架構的64核數據中心處理器,鯤鵬920處理器(Huawei Kunpeng 920)一出世就技驚四座。
通過優化分支預測算法、提升運算單元數量、改進內存子系統架構等一系列微架構設計,華為大幅度提高了ARM架構的處理器性能,鯤鵬920處理器的主頻可達2.6GHz,內存帶寬則超出業界主流46%,在大數據場景,任務處理耗時則降低35%,已經成為高性能、高吞吐、高能效的處理器新選擇,也是鯤鵬生態得以立足的底氣所在。
在此基礎上,華為全面的ICT技術創新,讓鯤鵬處理器的動力得以快速輸出到產業鏈關鍵環節。
實現鯤鵬920處理器的性能突破之後,華為又進一步打磨了鯤鵬主板、SSD、網卡、Atlas系列AI模組和板卡等部件,這使得其合作夥伴能夠快速聚石成塔,搭建起自身可商用的硬體工程能力,從而讓更多ICT業者有望品嘗到計算市場的甘醇與價值。
當產業端做好了智能計算的準備,華為的第三重使能,則是藉助開源使能的開放生態,激活全社會對數字經濟的能力想像。
通過開源伺服器作業系統、GaussDB OLTP單機版資料庫、HetuEngine數據虛擬化引擎和MindSpore全場景AI計算框架,華為已經將覆蓋端、邊、雲的全場景開發框架交付給了廣大的開發者,一榮俱榮,共贏計算新時代。由此,得以將更多行業與應用擺渡到更高可靠、可控的智能彼岸。
鯤鵬就此展翅,翱翔在「中國科技城」的上空,而在它背後,則是萬千產業弄潮兒迎擊智能浩瀚長空的英雄夢想。
向著深空的萬千星辰起航,新天宮駛向何方?
一個有趣的巧合,長虹「天宮」系統,恰巧和中國第一座宇宙空間站同名。人類探索宇宙,是為了揭開自然與生命的未解之謎,尋找未來可能的棲息地,那麼數字世界的「天宮」,能否作為綿陽ICT產業轉型升級的載體,藉助「鯤鵬」的力量探索至更遙遠的深空呢?
這未知的一問,或許需要從鯤鵬生態在這座城市中生長起來時,所可能帶來的種種草蛇灰線的伏筆,去尋找答案。
那麼,透過「天宮」這個微縮版模型,綿陽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目前來看,隨著華為鯤鵬的持續落地,更加充沛的產業力量將匯聚於此,開啟各項智能化項目的探索,讓綿陽的千行萬業率先激活智能時代的應用想像力,享受到更加高效的服務與生活。
伴隨著產業協同優勢的持續放大,綿陽的數字經濟也將注入新的活力和轉型動能,進而在計算、物聯網、智能家居、能源等領域,有機會向全國乃至全球輸出智能化計算的解決方案,探尋城市產業的新機遇。
在這樣「研發-產業-應用」的反覆熔煉中,整個中國ICT產業也有可能更早實現雙重突圍——最渴望突破的或許是兩件事:向上,突破晶片、基礎軟體等產業鏈上遊尖端技術的「次元壁」壓制,向第一席位發起衝擊;向下,推動傳統網信基礎設施的高效率全面改造,挖掘社會智能升級的時代富礦。
歷史的尖峰時刻都需要漫長的醞釀時間,華為在綿陽埋下了一顆名叫「鯤鵬」的種子,同樣的事情還在中華大地的其他城市裡發生著。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它們將生發出璀璨的光輝,照耀出屬於中國ICT產業的歷史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