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無肉不歡?原來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2020-12-15 樂優美生活

朱振藩,63歲,朱熹的第21世後人。

因品嘗過5萬道料理、千種美酒,設計過紅樓夢宴、張大千宴、隨園食單宴,出版過44本美食類書籍,在臺灣,人稱「食聖」、「食神」。

朱振藩

在顯赫的家世面前,朱振藩的前半生堪稱是失敗的,30歲之前沒有交過女友,聯考(相當於大陸的高考)考了4次,才考上輔仁大學法律系,通過特考,成了調查局的一員,終於勉強符合了法官父親的期望。

不料,朱振藩最終還是「走偏」,一腳踏入了美食圈。由於父母出身名門,對食物特別講究,從小到大,家裡沒有一餐是馬虎的,這培養了朱振藩對美食天然的興趣。

他對每道菜的歷史淵源、菜系發展了如指掌,隨便一盤菜、一片肉,他也能從古至今引經據典。政商名流、各界名人都愛和他吃飯,舒淇和他吃過3次飯,白先勇和他吃過4次。

近幾年,朱老師在大陸出版有《饕掏不絕》《味外之味》《味兼南北》。今年7月,他的新書《六畜興旺》即將出版,堪稱一部「中國吃肉史」。古人裡,誰最會吃?是誰將豬肉發揚光大,成了當今最主流的肉食?坤寧宮竟是殺豬的地方?荊軻刺秦王之前,吃的是什麼肉?狗肉和羊肉如何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

自述 朱振藩編輯 倪楚嬌

朱振藩

我是朱振藩,今年63歲,朱熹的第21世後人。

大概10年前,我做過一個統計,我吃過5萬道不同的料理、喝過上千種酒。在我沒有退休前,一周要在外面吃8~10場宴席,年輕時胃口大到可以吃下一整個豬頭。

寫《六畜興旺》是因為我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我最嚮往的是《水滸傳》裡的武松,在被押送的途中,他的枷鎖上還掛了兩隻燒鵝,走不到一半,把肉都吃了,酒也喝了。那時候我幼小的心靈就想,人生至此夫復何求。沒想到後來我也成了一個飯桶了,很能吃飯,也很能吃肉。

《六畜興旺》這本書,我大概寫了兩年多。「六畜」即「人所飼」的「馬牛羊,雞豕犬」。出自《周禮》天官篇,當時主要是用來祭祀的,如今是我們最常吃的肉類。

我從史料裡挖掘出了和這6種肉有關的典故、趣聞軼事、古今烹製要點……所以也可以把這本書看成一部《中國吃肉史》。

豬肉和馬肉間,差了1個蘇東坡

中國人吃豬和吃馬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但如今豬肉成了主流,而馬肉被邊緣化,可能就是因為馬肉缺了一個蘇東坡級別的代言人。

歷史上,這兩種肉都受到過嚴重的非議。

唐朝的時候,有些本草書記載說,吃豬肉會中風,所以豬肉一下就不值錢了,也沒人願意吃。

馬肉則是被一個清朝的名醫重重打擊了。名醫叫王士雄,他在《隨息居飲食譜》裡指出:「馬肉:辛苦冷,有毒……其肝,食之殺人。」

但好在,豬肉遇到了蘇東坡。

北宋時期,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薪水非常低。他發現,怎麼當地的好豬肉價賤如糞土,但是沒什麼人願意去吃?

所以他買來肉,親自烹飪,加入了調料,用文火慢燉,創造出了「東坡肉」。可能不像現在是紅燒的,而是白煮的。因為「醬清(醬油)」這個名稱,是到南宋的《山家清供》才出現的。

蘇東坡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豬肉頌》:「每日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他一早就要吃兩大碗,看在我貪肉之徒的眼裡,真是不亦快哉。漸漸地,豬肉開始在民間復興,等到滿族人入關,豬肉重獲皇家、官府認可。

那個說馬肉有毒的清朝名醫王士雄,對豬肉倒是很推崇,引用袁枚的話,給了它「廣大教主」的稱號,意思是,豬全身除了蹄甲、毛不能食用以外,其他都能盡為人用。散文家梁實秋還寫過吃豬全席,共128道菜的盛況。

馬肉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人認為馬肉不好吃,會覺得它酸,但其實是因為一些馬勞作過多,乳酸堆積的原因。

而且經分析比對,馬肉營養堪稱豐富,每100克中,約含蛋白質19.6克,脂肪0.8克。含鐵量比豬肉高5~6倍,比牛羊肉高3~4倍。長期食用馬肉,還可防治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等症,有益於人體健康。可以說馬肉是最被中國人低估的肉了。

法國人老早就愛吃馬肉了,以前是從波蘭用船把活馬運來,現在從美國、加拿大進口。日本的熊本市人更是瘋狂,馬肉館隨處可見,馬肉刺身特別搶手,每年還從中國和阿根廷等地大量進口,且嫩度更勝於上等和牛。

我吃過好幾次馬肉,精選小馬背脊上的一條肉來做刺身,無上美味,幾乎入口即化。

當然,豬肉的盛行也不僅是蘇東坡的功勞。相比豬肉,馬有征戰之用,牛有耕作的用途,狗會看家、會協助狩獵,現在是大家的寵物,它們都有各自的用途。羊肉雖也受歡迎,但它屬大補之物,不能像豬肉那樣常吃。

羊肉與狗肉的「雲泥之別」

羊肉和狗肉都有過改變中國歷史的「豐功偉績」。

《左傳》記載了一碗羊羹導致滅國的故事。春秋宋國的大夫華元,在跟鄭國軍隊對戰的前一晚,燒了羊羹給所有的戰士們吃,唯獨漏了為他駕車的羊斟 。

結果第二天對戰時,馬夫羊斟就說:「昨日羊羹由你做主,今天駕車是我做主。」駕著馬車直衝到敵營陣營,結果華元就被俘虜了,於是宋軍慘敗。

相傳劉秀因為一碗狗肉龍袍加身。當年王莽篡位後,宗室的劉秀起兵討伐。有一次戰敗,劉秀落荒而逃,單槍匹馬來到一個破廟裡,餓得發暈。剛好看到門外有一隻被人打死的狗,自己吃飽後,又把剩下的狗肉拿去賣。

因為燒得好吃,狗肉又爛又香,很快就賣完了。他得到了些盤纏,立刻縱馬歸隊。等到劉秀登基後,他一直忘不掉這頓狗肉,還在宮中大吃狗肉。

《清明上河圖》局部賣羊肉的酒樓

但如今,羊肉和狗肉的地位卻大相逕庭。

羊肉可以說一直在殿堂之上。按古文字中,「羊」通「祥」,或許有了肥羊,就會吉祥了。

而且「羊炙」即烤羊肉,是唐、宋、遼、金、元數朝的宮廷名菜之一。

宋朝人特愛吃羊,所以王安石的《字說》裡解「美」為「羊大為美」。在《清明上河圖》裡,甚至能看到「蒸軟羊」、「酒蒸羊」、「乳炊羊」等26種羊肉料理。

李鴻章和戈登合影

而狗肉到唐宋時,就開始沒落了。一方面與佛教有關,而且當時也有人開始養寵物了,另一方面有人對宋徽宗說:「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於是宋徽宗下令禁絕。從此之後,「狗肉不上席」,僅限在地方流行了。

後來,李鴻章也因為吃狗肉鬧出了笑話。1897 年,他銜命訪英,曾與他並肩作戰的戈登送他兩條愛犬。不料隔幾天後,收到李鴻章的謝函,上面寫著:「這狗的肉好吃,我可吃了不少。」此事轟動倫敦,英國人紛紛引為笑談。

我們常吃什麼肉,什麼肉成主流,背後有很多因素,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麼肉多就吃什麼,一方面還有各種宗教、文化、習俗的影響。如今,貓狗已經變成人類的寵物了,真的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只是狗比雞快些,率先成了人類的朋友。

牛肉與雞肉的燒制之難

牛肉與雞肉的體型差異最大,但這兩種肉都是上手容易,做好難的典型。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馴養雞的國家,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見到「雞」字。

我最喜歡吃白切雞,上海人叫白斬雞,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內稱「白片雞」。

通常在製作「白斬雞」時,宜選未產蛋的小母雞。白斬雞的燒制難點在於「浸」,煮完之後要浸滾水。在浸的過程中,讓它慢慢漸漸地熟成,要保證受熱均勻。

如果上面還帶一點點血,剛好是最嫩的時候,將原雞斬件拼盤,既考驗廚師對火候的拿捏,亦看得出刀工純熟度與拼形的巧構妙思,這是很需要經驗的一道菜。

牛肉就更不用說了,光屠牛就是一門技藝很高的絕活,《莊子》所載的「庖丁解牛」,其事跡已達神乎其技的境地。

牛肉的纖維粗,料理的難度在於如何讓它細嫩可口。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周天子吃牛的方法為搗珍、漬、熬及糝。無論哪一種做法,都需要處理牛肉的肉質。

「搗珍」的重點在於肉需反覆捶打,去掉筋腱,煮熟後要把肉揉搓至軟。「醃製」的重點在於要沿著橫的紋理,將肉切成薄片進行醃製。「熬」的重點在於,將生牛肉捶打成薄片,去除肉的筋膜。

現代人料理牛肉,多用切塊勾芡或運用酶(如廣東人的蘇打粉)的方式,讓它細嫰可口。

作為朱熹後人,我的前半生堪稱失敗

我出生在臺灣,祖籍是江蘇靖江人,是朱熹的第21世後人。

我的父母都是大地主家庭,聽說當年祖宅被日軍佔領時,一個營都可以住進去。花園比上海的豫園還大。後來查抄的時候,發現裡面一共住了有2700戶。而且當地最有名的大湯包,是我曾祖父的廚子發明的。

我曾祖父是個舉人,當過揚州府的訓導。我的祖父是個貢生。我的外祖父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我們全家搬到臺灣後,我父親成了一名法官。

在這樣的家世面前,我的前半生是非常失敗的。

30歲之前都沒有交過女友,聯考(相當於大陸的高考)考了4次,終於考上輔仁大學法律系。通過特考,後來在調查局工作,一直到退休。

我父親其實對我一直很失望,我在美食方面的成績在他看來:「稀鬆平常,文人之末事也。」他還是希望我考司法官,看到我就嘆氣,一直嘆到我45歲吧,看我大概不成材了,才算了。

朱振藩的部分藏書

在我14歲那年,我父親曾送我一本《古文觀止》,我特別喜歡,沒事就讀。所以我15歲就開始寫文言文,後來我用文言文給同學寫信,對方說我再寫就不回我信了。大概我唯一跟「朱熹後人」比較接近的,就是這裡了。

父親的收入雖然菲薄,但是一半以上都花在吃上,從小到大,我們沒有一餐是馬虎的。

我15歲之前都是住在鄉間,家前面是個池塘,後面是竹林,兩側都是農田。我小時候都是吃田雞、魚、竹筍、自家養的雞鴨和番石榴、香蕉。天堂般的日子,都是自給自足。

寫美食之前,我一直都有在寫文章,寫過政府機構裡的清流月刊,寫過高爾夫球雜誌中的面相、書法專欄……

後來有一個編輯聽說,我對飲食下過一番功夫,因為我1984年開始就有計劃地吃,她說你為什麼不付諸文字,於是我就開始寫,沒想到走了不歸路,在餐桌上找到人生的真諦。

我高中的時候,就看過自己的面相,嘴型窄,張口卻能極寬,唇肉豐厚,菱線明顯,命相學是一生吃喝不盡。現在回過頭來看,雖沒大富大貴,也算相符了。

中華飲食值得被更加重視

到了可以退休那一年,我毅然決然就退休,趕緊就到大陸展開尋味之旅。我第一次到上海,我記得海關問我的第一句話是:「朱先生首次來大陸觀光旅遊嗎?」我說:「不是,我是來品嘗美食的。」

2011年我第一次到上海,待了9天,印象最深就是第一次到陽澄湖去吃大閘蟹。後來上海去了有10次,半個中國大概加起來也有30次,算是趕進度。

別人旅遊,是起早去景點打卡,我旅遊,都是早起去吃美味的。比方說,天寒地凍時,我在蘇州想吃一家老麵館,早上6:50分開門,我6:51分就到了。面最好吃是第一碗,同一鍋湯湯會越煮越糊,頭湯麵才能麵條滑溜、湯頭清新。

另外我對上海的「老吉士」、「聰菜館」、「食廬」;河北磁縣的「貓膩餃子拖駝面」;北京的「晉陽飯莊」;洛陽的「真不同」飯店等,都印象極深。

但這些美味說出來好像大家知道得不多。不少菜系已經到了復興的時候,飲食文化還值得被更加重視。我寫書也是想讓更多人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變,挖掘飲食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我這一生就是到處找吃的入腹,唯一向外出的方式就是寫作了。吞進世間美食,吐出感悟和文化,這一吞一吐的人生,不亦快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人無肉不歡?歷史原因竟然是這四點
    不過今天我們不聊數據,來聊一聊中國人無肉不歡歷史原因有哪些? 1.人類習性的必然導致大口吃肉所帶來的那種愉悅和身心滿足感,在人類的歷史上至今已經延續了大概300多萬年了。第一塊有著宰殺痕跡的骨頭,來自衣索比亞。
  • 為什麼中國人無肉不歡?這有歷史原因
    寫《六畜興旺》是因為我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我最嚮往的是《水滸傳》裡的武松,在被押送的途中,他的枷鎖上還掛了兩隻燒鵝,走不到一半,把肉都吃了,酒也喝了。那時候我幼小的心靈就想,人生至此夫復何求。沒想到後來我也成了一個飯桶了,很能吃飯,也很能吃肉。《六畜興旺》這本書,我大概寫了兩年多。
  • 為什麼中國人無肉不歡?牛羊豬馬狗雞鴨我們都吃-虎嗅網
    近幾年,朱老師在大陸出版有《饕掏不絕》《味外之味》《味兼南北》。今年7月,他的新書《六畜興旺》即將出版,堪稱一部「中國吃肉史」。古人裡,誰最會吃?是誰將豬肉發揚光大,成了當今最主流的肉食?坤寧宮竟是殺豬的地方?荊軻刺秦王之前,吃的是什麼肉?狗肉和羊肉如何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
  • 無肉不歡的人類,為什麼有的民族不吃牛肉?有的不吃豬肉?
    但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人,為什麼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有這麼大差別?一個民族愛吃什麼,另一個民族卻視之為禁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問題,想要給出合理解釋並不簡單。首先,人類為什麼會無肉不歡?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做出類似的選擇,這時你會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對肉的渴望已經刻進基因裡。文化層面,肉食擁有比植物性食品高得多的地位。肉食是身份的象徵,是社交的媒介。在古代人們祭祀、出徵要烹羊宰牛,今天我們結婚、請客也要大排筵宴。人類學家研究的每一個部落或者村落社會,都會用分享肉食的辦法來加強社會紐帶,鞏固同鄉和親族關係。
  • 「無肉不歡」的中國吃貨,為啥不愛吃馬肉呢?看完長見識了
    平時我們在吃一些美味的飯菜時,基本上都會看看餐桌上有沒有自己特別喜歡吃的肉類食物,有很多人覺得中國吃貨是無肉不歡的,畢竟中國吃貨也不怕什麼入侵物種,只要是我們能吃,被廚師製作成美味之後,有多少我們就能吃多少,那麼無肉不歡的中國吃貨,為啥不愛吃馬肉呢?看完你就長見識了。
  • 馬肉營養豐富,為何中國人都不吃?吃貨:有這三點原因
    說起來,我們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吃貨,可不是空穴來風。那是因為我們很擅長把很多的動物和植物都變成可以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而且是賣相和味道都能保證,讓人無法抗拒,即便是很多外國人也不得不拜倒在中國美食的面前。此外,我們國家的人民尤其愛吃肉,可以說到了無肉不歡的程度了。然而各位讀者朋友們有沒有發現或者意識到一個現象呢?
  •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吃,卻唯獨不吃貓肉?原來古時候就有記載原因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吃,卻唯獨不吃貓肉?原來古時候就有記載原因雖說中國人很會吃,而且很愛吃,但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吃,以前有人說,不管是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還是天上飛的,只要是能吃的,中國人都能給它吃到瀕臨滅絕。
  • 無肉不歡?無辣不歡?一盤牙籤牛肉就解決!無油炸,零負擔!
    有沒有小夥伴和芒果醬一樣,十分喜歡吃辣的,是屬於無辣不歡的那種的呢?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一款美食,喜歡吃辣的小夥伴們有口福了,又香又辣,關鍵是無油炸的,吃起來也沒有很大的負擔。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無油炸版本的牙籤牛肉,無肉不歡,無辣不歡的小夥伴們可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款牙籤牛肉哦!
  • 作為無「辣」不歡的的中國人,你知道辣椒傳入中國的歷史嗎?
    作為一個中國人,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在我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其中「辣」,在我們華夏更是赫赫有名,成都的串串,重慶的火鍋,武漢的鴨脖子,各式各樣的「辣」味,讓我們應接不暇,深受我們中國人的喜歡,那辣椒的歷史由來,大家知道?辣椒的開始只是觀賞植物,你知道嗎?
  • 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原來李時珍早已告訴我們答案
    那人們為什麼不吃貓肉呢?原來李時珍早已告訴我們答案,在《本草綱目》中貓、狸一類的註解這樣說「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李時珍是不是吃過貓啊),說到底還是貓肉風味不佳,我們說人們不吃貓肉不只是因為肉酸,因為這種酸是可以去除的。試想如果貓肉真的好吃,烹飪時多一道「去酸」的過程對吃貨來說根本不是事。
  • 為什麼中國人什麼肉都吃唯獨不愛吃馬肉?原因其實很簡單
    但是外國人很奇怪,中國人什麼肉都吃,但是唯獨不愛吃馬肉,這是為什麼呢?中國人吃的食材數不勝數,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珍奇野味,野菜,都成了口中美味。唯獨不吃馬肉,有吃的,也是很稀有,其實原因很簡單。
  • 連狗肉都吃的中國人,為什麼就不吃這種肉!網友:這種肉你敢吃?
    說到中國的美食文化,那可是源遠流長的,而且中國的吃貨們對於吃這方面頗有研究,就連外來物種小龍蝦,都逃不過被擺上餐桌的命運,什麼蒜蓉小龍蝦、十三香小龍蝦,想想就讓人流口水。除此之外,中國的個個吃貨還都是無肉不歡,像麻辣兔頭、驢肉火燒、狗肉餡餅...幾乎只要是肉類美食,都不會被吃貨們給放過。
  • 良滷有品|無肉不歡的冬季
    無肉不歡的冬季哪怕是嗦一碗粉也要來一份牛肉緊實的肉肉填滿口腔整個冬天才足夠充實編輯:安利世界美食的滷妹兒吃牛肉粉最怕遇到牛肉太柴,塞牙,良滷有品牛肉滷粉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新鮮滷好的大片牛腱肉,每一片都帶筋被辣椒花椒等香料粉包裹著,濃香入味。良滷的牛肉滷粉,每一碗都是新鮮熱滷現拌的。白嫩爽口的米粉被滷水染成根根油光。配上滷牛肉片、炸花生、剁辣椒才算得上是一碗純正的滷粉!
  • 為什麼中國人不吃金魚?原因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中國人不吃金魚?原因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海鮮是很多人都很喜歡的一種美食,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們,每天都是有很多種類的海鮮可供選擇吃的,就比如各種各樣的魚類,螃蟹,蝦,花蠔,生蠔等,這些都是很多人都很喜歡吃的海鮮,都怕可以做成美味佳餚的海鮮。
  • 日本大叔的「肉食菜譜」又火了:一日三餐,無肉不歡
    打開今天的ins分享,有一位特別喜歡做菜的日本大叔「火了」,憑藉他每天曬出來的「肉食菜譜」走紅朋友圈,正是應了那句「一日三餐,無肉不歡」。喜歡吃肉的人,天生就自帶幾分樂觀的氣質。不管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沒有啥是一頓肉下肚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頓。
  • 流浪在外的養肉人:人生寂寞,無肉不歡!
    多肉的世界你不懂……只有每一個用心養肉的人才能體會。有一類人喜歡多肉,是因為多肉新鮮好看,或是淘一批小苗,掛了便不會再養,或是花重金搬回別家精品,只為花錢欣賞,不是真愛。而另有一類人是喜歡到了無法自拔,愛到了走火入魔,已無可救藥……養肉就像養孩子似的,一天天操碎了心,看著它一點點長大變美,收穫滿滿的欣慰與歡樂。
  • 這裡的「豬頭肉」全國聞名,當地人一年吃掉30萬頭豬,無肉不歡!
    這裡的「豬頭肉」全國聞名,當地人一年吃掉30萬頭豬,無肉不歡!而要說全國豬頭肉最出名的地方,想必非山西省長治市了,這裡有一種豬頭肉叫做「長子豬頭肉」,也叫白豬頭肉,長子豬頭肉最大的特點就是薄似蟬翼、香而不膩、清香乾爽、美味天成,正因為這些特別,長子豬頭肉受到了當地人以及周邊很多地區人們的喜愛。
  • 無肉不歡 | 真愛全新餐飲品牌單品店真愛燒肉盛大開業
    這是冬日古城中時髦又溫暖的一幕。2020年1月3日,坐落於鳳城三路四海唐人街,真愛集團全新餐飲品牌單品店——真愛燒肉盛大開業,作為真愛餐飲版圖裡的全新餐飲品牌,更是真愛創新提升、轉型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也是獻給西安市民的新春賀禮!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肉的追求,尤其在中國人的日常餐桌上,各種肉食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 無肉不歡的我居然被這麼一頓全素宴給徵服了!
    雖然是個無肉不歡的小吃貨,但是卻被好友「安利」好久的一家素食餐廳,有點拗口的店名,磐雅苑·石與生活美學空間,位於蔡塘的那個惠和石文化園邊上,可真是夠低調的地方呀,我甚至都不知道這裡還有可以吃飯的地方。難得今天朋友特邀,跟我說是預約了這裡的晚餐,帶我前來嘗嘗鮮,我自然是恭敬不如從命了!
  • 肯德基「人造肉」漢堡上市,從此「無肉也歡」?
    目前,不只是肯德基推出了人造肉產品,咖啡巨頭星巴克也在近期推出人造肉產品,主要也是植物肉。在國外,漢堡王2019年8月就在全美7200多家門店售賣人造肉漢堡。在更早的2016年,Beyond Meat在美國西海岸30多家餐廳以及耶魯大學食堂裡出售人造肉漢堡,已經賣出了數千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