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孩子出門玩,媽媽說「不要你了」,孩子差點再也沒回來

2020-12-25 Ainee媽咪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寶寶的家長,一定知道帶孩子的辛苦,特別是寶寶還小的時候,他們總是會讓父母抱,當他們一點點的變大,有些父母真的是無力招架。

所以,當面對孩子耍無賴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前兩天聽朋友說一件事,有一天他在過馬路的時候,一個孩子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結果到了路口的時候,孩子稱自己不想走了,哭著鬧著非得讓媽媽抱。

看孩子的樣子大概已經三四歲的樣子,但是孩子的媽媽不想抱著孩子,可能因為孩子太重了,自己也抱不動的原因。

就想讓孩子自己走,孩子偏不,就在地上坐下了。孩子媽媽讓孩子起來,孩子也不起來。

後來媽媽就生氣了,對孩子說了一句「我不要你了」,自己就先過馬路了。

結果孩子看媽媽走了就著急了,爬起來想追媽媽,差點被車撞倒,幸虧司機及時剎車,沒有導致悲劇的發生。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孩子還很小,有的時候很容易釀成大錯。

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是十分重要的,你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家長面對孩子在外面耍無賴應該怎麼做?

1. 將孩子帶到人少的地方

當孩子提出無理的需求的時候,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孩子帶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或者是人少的地方。

因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當著眾人的面教育孩子,會導致很多人的圍觀,這個時候很容易導致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從孩子的角度來想,孩子正處於情緒十分強烈的階段,自己的一個意料之外的動作,會打斷孩子的思維,能夠緩解孩子的情緒,從而能夠緩解當時緊張的情緒。而且,將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也是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2. 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耍無賴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像是當孩子想要一個玩具的時候,你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不可以買」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是你不讓他買這個東西,是你不滿足她的需求。

但是,你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說,「媽媽今天帶的錢,就夠給你買吃的,不購買玩具,你要是要玩具就沒有吃的了」那麼就是讓他做選擇,這樣對孩子來說,效果要比「不可以買」好很多。

3. 詢問原因

面對孩子耍無賴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因為導致孩子有負面情緒或者是負面行為是有對或者錯之分的,家長不能不詢問孩子為何這樣做,不去究其原因,就去責罵和怪罪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對孩子這樣做的原因進行詢問,這樣,家長能夠知道問題的原因,也能和孩子增進感情。

4. 和孩子談條件後絕不妥協

對於跟孩子談的條件,一定不能因為孩子的耍無賴和哭鬧而妥協,家長如果妥協了,那麼以後他就會經常以同樣的方式要求你。

所以,家長帶孩子和孩子談的條件一定不要妥協,那麼他就會知道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並不會滿足他們的需求,那樣的話他們以後久就也不會這樣耍無賴了。

5. 回到家後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自己也會跟著帶有一些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一定要控制,特別是在外邊的時候,如果在外邊孩子犯了錯誤,我們要及時的進行制止,但是不要過多的責備和謾罵。

等到領孩子回家的時候,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這樣他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要學會用不攻擊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孩子行為做法的感受,讓孩子能夠接受和理解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對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父母帶孩子,本身就需要父母要有很好的耐心和責任心,小孩子難免會耍耍小性子,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真的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良好的教育方式,父母是不會立刻責罵孩子的,而是會通過一些行為和舉動,來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既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能和父母增進感情。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出門玩,可外面下雨,怎麼辦?你肯定知道1招,這裡教你4招
    01孩子被關家裡的第三天,開炸啦1、右右、細毛幾個月就愛出門右右、細毛從出月子開始就愛出門浪,是整個小區都知道的事。當然,這和他們有個閒不住、每周末必須帶孩子出門到處玩的媽媽不無關係。第一天,好像沒什麼感覺,周末才出去浪了一整天,玩得比較盡興。第二天,來了客人,好像可以和我們玩新奇玩法,沒關係。第三天,什麼,還想關我們?什麼,下雨?我們不管,出去,出去,出去,我們要出去。就讓我們倆單獨出去都可以,不用大人帶,我們可以自己下樓自己回來的。我覺得我還是比較到位地翻譯了右右和細毛心裡要說的所有話。他們手舞足蹈加語言的描述,得來如上。
  • 孩子說「別人不跟我玩」,最不願意聽到媽媽說「不玩就不玩唄」
    昨天幾個媽媽帶孩子在小區玩,孩子們玩的時候,媽媽們開始聊起了天,一個媽媽抱怨:「我家孩子脾氣大得很,說了都不聽!」還有個媽媽說:「我家也是,簡直不可理喻,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不改,一不高興就往地上躺,又哭又鬧,實在是沒辦法。」
  • 3歲娃跟媽媽坐氦氣球墜落的啟示:還有5種遊樂設施,不要帶孩子玩
    家長帶孩子出門,安全是第一位的,為了孩子安全考慮,還有這幾種遊樂設施最好不要玩過山車風險:中風過山車是許多小孩子比較喜歡的一項刺激的遊樂項目,一般身高在一米二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遊玩,英國曾經演一位有一名四歲的小孩子在沃勒過山車之後,腦部附近的動脈撕裂,導致中風,負責給孩男孩治療的神經學家說,孩子的頭部非常脆弱,然後再進了過山車,強烈的衝擊之後,動脈很容易撕裂,安全建議年紀較小的孩子最好不要乘坐過山車,就算是大一點的孩子乘坐時也要系好安全帶,避免磕碰。
  • 帶孩子出門的N個理由
    雖說如此,許多人還是對於我為何要帶孩子出門旅遊感到好奇,在此跟大家分享我們母子三人海外旅行250 天的緣起。關在家裡的小孩更可怕  2009 年5 月,我首次自己帶著子喬、子鈞一起出門旅行,當時子喬才三歲,子鈞才一歲零五個月。身邊每個人都不敢相信,紛紛質疑:「你一個媽媽居然可以帶兩個這麼小的孩子出國背包旅行!」
  • 這個時間段最好不要帶孩子出門,否則受到驚嚇的是寶寶!
    問了她很久她才告訴我她的猜測,在幾天前,她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就已經八九點了,平時的時候都會帶著孩子出去走走轉轉,所以那天也沒例外,雖然十點多了還是帶著孩子出去走了走。再她出門之前,她婆婆就不想讓她帶著孩子出去,說是晚上的時候陰氣很重,孩子很可能會被嚇到。
  • 帶孩子出門,爸爸和媽媽有啥區別?這4方面過於真實
    楠楠從孩子出生起,就與寶寶寸步不離,孩子每日的吃喝拉撒和穿衣打扮她都有周密的計劃。一天楠楠因為一件急事必須出門,只好把孩子交給老公照顧,臨走前對老公千叮嚀萬囑咐,看老公胸有成竹的樣子,才放心離去。沒想到楠楠回家時,發現孩子被捆在搖籃裡,而老公一隻腳蹬著搖籃,兩隻手在打遊戲,這樣的情景讓楠楠很生氣。
  • 帶孩子坐地鐵,孩子坐嬰兒車裡被阿伯說:慣壞了!是媽媽懶嗎?
    地鐵裡坐在一邊的老大爺見了說:「這麼大孩子了還坐小推車?不鍛鍊鍛鍊自己走路,以後長不高!」包子媽媽非常尷尬,連忙笑著解釋說:「今天帶娃去了趟博物館,已經走了一天了孩子累壞了,加上害怕地鐵裡人多孩子亂跑,免得到處亂跑跑丟就麻煩了!」
  • 媽媽給孩子掏耳朵差點導致「失聰」,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掏耳朵了
    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一旦發生什麼問題了,當家長的肯定會心疼萬分。就有這樣一位媽媽,因為自己的失誤差點造成自己的孩子「失聰」。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到醫院看醫生,說自己的孩子好好地突然就聽不見了,醫生給孩子檢查後,發現是耳屎進入了耳道內堵塞了,使得孩子聽力受到影響,一下子聽不到了。於是醫生就對孩子媽媽進行詢問。這位媽媽說,自己經常給孩子掏耳朵,覺得要把耳朵掏乾淨更好。
  • 晚上儘量不要帶孩子出門,並不是因為迷信,3個原因家長要了解
    3、4歲的孩子最是閒不住,好像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即使白天已經有人帶他們出去玩一圈了,但是等爸爸媽媽下班時,小朋友們就又吵著想出門。每到這時老人們就會說,晚上不要帶孩子出去,因為孩子眼睛乾淨,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 假期不要帶孩子去旅行!你同意嗎?
    這背後暗流湧動的是家長們消費的較量: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自駕遊還是坐飛機?你要帶孩子去哪裡玩?國內還是國外?這一句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無形中家長之間進行了金錢上的較勁!如果為炫富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 請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在「長見識」的背後暗流湧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你帶到哪裡去玩?你們住什麼酒店?孩子的玩伴都去過哪裡?你們買什麼禮物回來給老師同學?這一個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裡怎麼被描述?放假前後,在媽媽們接孩子放學的聚點,在辦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飯的時候,在你跟鄰居家長碰面的寒暄裡,聊得都是「放假你們去哪啊」,這一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比較心做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捲入這陣風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 寒假千萬不要帶孩子去旅行,每位父母都應該反思一下!
    好不容易有的七天假期,家長們除了走親戚以外,一般都會帶孩子出去旅遊,既增長了見識,也可以抽時間多陪陪孩子。 可是,我們認為的孩子應該去旅行就是對的嗎?為什麼我建議你寒假不要帶孩子去旅行?1、不要以「長見識」的名義綁架孩子兒童旅行現今形成了可怕的怪圈,「國外遊」看不起「國內遊」,「國內遊」看不起「省內遊」,毫無疑問,「周邊遊」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碰到鄰居打招呼,問過年帶孩子出去玩了沒,去哪裡了,你都不好意思說你就在郊區來了一場農家樂,這還不如不出門。
  • 媽媽一個人帶孩子出門 爸爸為什麼在嬰兒車裡放甩棍?
    媽媽帶孩子,爸爸要麼視而不見,要麼上前幫忙 。你以為世間只有這兩種爸爸?NO,還有一種爸爸,因為工作或其它原因,不能時刻陪在媽媽和孩子身邊,所以,他們想出一種讓媽媽自我保護和保護孩子的方法:防衛。蘇玖(化名)每次帶孩子外出,都會放一根摺疊棍在嬰兒車下面。
  • 帶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這些事如果爸爸參與,對孩子會更好
    很多人覺得,帶孩子那都是媽媽的事,與爸爸沒多大關係,爸爸只負責賺錢就可以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的成長固然需要媽媽,但爸爸也一樣不能缺席,尤其是以下的幾樣事情。只有爸爸參與了,孩子才可能會有所改變。1.爸爸要幫著家人做事做家務並不是媽媽的專屬工作,周末或晚上得空,爸爸可帶孩子來幫媽媽,堅持下去,爸爸會在無形中教會孩子愛家,愛媽媽,幫助媽媽。
  • 帶孩子去旅遊是瞎折騰?要不要帶孩子旅行?多大適合?
    雖然小月齡孩子根本記不得去過什麼地方,但是等大一點通過照片、視頻的方式講給他聽,相信他會很開心的。大一些的孩子,通過旅行他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爸爸媽媽,原來一本正經,只知道工作、玩手機的爸爸,還會下河摸魚、爬樹、抓知了,認識各種小動物。
  • 世界上最苦的路,是媽媽一個人帶孩子
    我家住的這幢樓,四樓是今年新搬來的一家,我只看過一個媽媽帶著三四歲的小女孩,從沒有見過孩子的爸爸,媽媽每次出門都是一幅行色匆匆的樣子。下大雪的第二天,我下樓看到媽媽著急帶孩子出門,一個人風風火火地走在前面,去車庫取車,孩子矮矮小小地跟在後面,一步一挪地跨著大大的樓梯,兩個大眼睛裡全是淚。
  • 要不要帶娃出去跨年?儀式感很重要,父母給孩子有意義的生活體驗
    兩個孩子最近都變得神神秘秘的,看來像是商量好了。今天這個說「媽媽,我們班同學誰誰誰的爸爸媽媽答應帶她去迪士尼跨年。」明天那個說「媽媽,我的公主服呢?就是去年你們帶我們跨年的時候穿的,今年還去嗎?」不光如此,一個說的時候,另外一個還在旁邊幫腔「媽媽,跨年的煙花可漂亮了,我還想看。」「我也想看煙花和穿公主服去迪士尼」。
  • 「你一回來他就不乖」,為啥孩子和媽媽很淘?寶寶的苦衷要讀懂
    「你一回來她就不乖」孩子的態度,引起奶奶對媽媽不滿朋友美美的女兒,小雪2歲半了,說起女兒,美美是甜蜜又心酸,她和老公要上班,小雪一直是奶奶幫忙帶。不管怎麼哄,小雪就是要媽媽,為此哭鬧了一晚上,看著打滾撒潑的小雪,奶奶無奈地搖搖頭,對美美說:「你一回來他就不乖,你不在的時候,可沒這麼能折騰!
  • 帶孩子去旅行,千萬不要違背初衷!
    經濟水平的提高,讓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成熱門,各種「去哪兒」火爆,各種驢啊、牛啊的層出不窮,從每個周末的公園遊,到五一、十一的國內遊,再到寒暑假的境外遊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錢殺手。
  •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陪我,我就長大了
    可是,陪伴孩子的時間卻是越來越少,有時候,儘管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可幾天也見不著一面。人們都在說,七歲之前,家是孩子的全部,上小學時,家是孩子的每個夜晚,上中學時,家是孩子的每個周末,上大學時,家是孩子的每個寒暑假,工作時,家是孩子的每個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