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地下商場門庭若市(哈爾濱國貿服裝城提供)。
如今地下商場很多空置的「精品屋」與攤位都在出租出兌。
文/攝生活報記者劉婧言
曾幾何時,愛逛街的女士周末習慣拉上好姐妹「逛地下」,地下商業街曾為城市生活注入活力元素,讓不少市民爭相湧入,風靡冰城多年。然而,如今客流量早已不如往昔,不少商戶只是苦苦支撐。近日,記者探訪冰城市內多個地下商場發現,除了部分老牌地下商場運轉較為正常,其他不少地下商場則處於冷清狀態。地下商場身居黃金寶地,仍不敵時代迅猛發展與網購衝擊,緣何人們不再鍾情於此?如何破解,記者進行了採訪。
【走訪】
經營每況愈下「出兌」「轉租」牌高懸關門閉店不在少數
哈爾濱的地下商業街遍布各區,尤以哈市道裡、南崗集中,曾經,地下商業街走在時尚前沿,多數商戶都發家致富,然而現在的地下商業街早已不復往日風光。近日,記者走訪了處於道裏區中心地帶的多個地下商業街,人流冷清,多家商戶齊刷刷地打出「大甩賣」標識,然而依然無人問津。還有不少商戶大布遮擋、出租轉讓牌高懸,已閉店不再營業。
南崗區國貿、人和地下商場客流量相對大一些,然而,在幾家商戶蹲守了一段時間,記者發現,看熱鬧的多,買東西的少。而在過街通道龍防地下商場,商戶以10元店、小商品日用百貨居多,由於價格較低,路過的人還相對容易「掏腰包」。在人和三期一個張貼著「品牌升級改裝,敬請期待」的商戶前,附近出售女裝的一位店主告訴記者,這個鋪子現在是閉店待租,商場客流量少,購買率低,以至租金也在下降,但即便租金降半,也很難租出去,人和二期掉價更嚴重,但依然很難招租。
「曾經的地下商場,即便工作日人也很多,商品根本『不愁賣』,但如今客流量越來越少,效益越來越差。」聯升地下商場的小菲告訴記者,現在她不得不花時間研究更多營銷手段,比如促銷打折、線上銷售等。記者在小菲的朋友圈看到,幾乎每天都有服裝、鞋包產品更新,圖片清晰、介紹詳細,不定期還會有客戶反饋。小菲說,現在實體經營效益不好,只能轉變思路,不但要依靠大家關注的手機APP宣傳,同時更要維護好老客戶。
【曾經】
每天數錢數到手軟早上六點半開門坐等「瘋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地下商業街把冰城百姓的購物視線由地上引向地下,颳起流行時尚風,讓「砍價」也成為一種技能。1992年正式開業的哈爾濱國貿城也是哈爾濱市人防辦投資興建的大型平戰結合工程,三位一體、貫通相連,如今還是地鐵1、2號線博物館換乘站樞紐,三部載客扶梯與地鐵工程共用。
「早上六點半的國貿地下商場一開門,外地坐火車趕來的客戶便開啟瘋搶模式。我要一捆!我要一捆!售貨員只需把捲簾拉開,趴在櫃檯前就等著錢進腰包。」1995年就開始在國貿地下商場做售貨員的何女士告訴記者,當時所在的國貿櫃檯是「把邊兒」的好位置,整個5—14號一排櫃檯都是她的老闆經營的,主要銷售女裝,批發為主零售為輔。每天上午都是何女士最忙碌的時候,因為來「搶」貨的外市縣客戶太多,那時家家都是這般火爆場面,售貨員除了拿貨就是收錢。何女士說,那時每人背一個腰包,百元鈔很少,一般收的都是五元、十元居多,由於紙幣太多,腰包裝不下,於是就把錢統一扔到塑膠袋裡,下午三點半便開始數錢。雖然很忙碌,但收入相當可觀。國貿地下商場以外地批發居多,綏化、肇東、牡丹江、雙鴨山、佳木斯、北安等市縣都從這裡拿貨,至於零售,早上忙碌時,如果有人想零買,售貨員一般都不太搭理。
據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開業的國貿城率先引進了「精品屋」概念,「當時的精品屋老闆是名副其實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但還是以攤位式經營為主,一個攤位年租金在一萬到兩萬元,精品屋按面積大小,租金為七萬到十幾萬元不等。」在國貿經營多年的一位店主告訴記者,當年能有個精品屋是當時很多攤位式(俗稱「床子」)業主的夢想。不過隨著時代發展,攤位式經營已經不適應市場變化了,所以現在的地下商場基本都是精品屋。
【現狀】
十年前淨利潤近百萬/年如今淨利潤不到十萬/年
在人和三期經營女裝多年的秦先生無奈地說,「我在人和三期剛開業時就花了140萬買斷商鋪,但沒想到的是還沒滿十年,經營狀況就逐年下滑,以前的40%都賺不到,太難了!」現在,秦先生進貨也要有更多考量,哪款能賣得好,進多少,預算多少,會不會壓貨……「要不是當年我買斷店鋪,現在出租不划算,給別人打工又不甘心,可能今天已經轉行了!」
在地下商場經營十年的萬女士告訴記者,2005年租金86000元/年,2015年達到150000元/年;然而,2005年一年的淨利潤可以達到近百萬,而2015年則不到十萬。萬女士說,生意好的幾年批髮帶零售,旺季時每天至少可以銷售四五百件服裝,平時補單也能達到一百件,一年四次訂貨會,自己會特意前往廣州挑版、訂貨,「很多以散貨為主的店主都是常駐廣州的,因為服裝款式更新太快。」2015年是萬女士做地下商場服裝生意的最後一年,生意慘澹,壓貨達百萬元,最終低價甩貨後,基本只合得上70%的本錢,後來就轉做其他生意了。
【建議】
地下商場轉型O2O倉儲及商圈配套設施
目前,哈市主城區地下商業街遍地開花,但如今再想在此「掘金」恐怕難上加難。一位地下商業街的管理人員說,開發的商業街多了,但市場購買力是相對固定的,一個大蛋糕不停分割,最後市場亂了、效益自然差了。
目前,整個傳統零售業都在下滑,電商的崛起讓傳統賣場更加難以生存,尤其是具有更多劣勢的地下賣場。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教師韓朝亮博士告訴記者,如今消費升級向個性化、體驗化、服務化轉變,但地下商場仍停留在低端消費階段,難以適應消費升級對購物環境的要求。同時,地下商業街產品單一,60%以上經營以服裝為主,加上受到電商衝擊,更是夾縫中生存。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外出「消費」實際享受的是購物環境,注重的是娛樂休閒,而地下通風、採光差,方向感缺失,沒有配套的娛樂休閒設施,無法實現消費升級的要求。
雖深處黃金地段,但幾乎整個冰城的地下商業街都呈現出疲軟狀態,那如何能在現今市場環境下做出一些對策呢?對此,韓朝亮也給出了一些建議。韓朝亮說,明確特色、創造亮點是地下商業街首要面對的直接問題,比如,我們身處老齡化社會,很多中老年人仍對地下商業情有獨鍾,可以圍繞老年人需求,形成老年人特色商品集聚地。同時針對傳統服裝優勢,形成年輕化、潮流化、時尚化的主題商業。利用其店面成本低特點,嘗試特色小商品批發,例如韓日商品、母嬰商品批發,形成有效集聚。
哈爾濱地下商業主要聚集於核心商圈,「地下商場相對地上成本較低,可以利用成本優勢,逐步完成網際網路轉型,線上線下相結合,比如做020店面、倉儲。」韓朝亮說,利用成本優勢,還可以考慮建商圈附屬配套設施,因為商圈的地上配套設施價格偏高、面積有限,地下利用成本、空間優勢,緩解地上商場空間限制,實現商圈空間有效拓延,最終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地上地下互補。哈爾濱的地下商業街幾乎都在商圈內,建設調貨配送中心、智慧停車場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地下商業自身管理也存在一定問題,基本的物業管理、標識、清潔、服務等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例如明碼標價、手機支付、無線區域網覆蓋等都應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