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思禮
昨日(3日)消息,王家禧先生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逝世。
提起王家禧,有許多人可能不詳其名。但要提到他的筆名王澤,國內漫畫界相關人士絕對耳熟能詳。如果再提到其作品《老夫子》,大概全世界範圍內的華人都會對他印象深刻。
如果說為中國漫畫選一座裡程碑式的著作,《老夫子》絕對可以在提名中獲得一席之地。王家禧先生所著的《老夫子》,最早於1963年在香港出版,隨後在全球華人中風靡近半個世紀,累計銷量高達上億。這在華人漫畫作品中,至今仍是一座無法超越的高峰。
《老夫子》漫畫採用四聯或六聯的結構,如同古代的絕句詩,結構方式大都符合起、承、轉、合。每篇漫畫常用四字詞語為題,例如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惡有惡報等。故事情節通常圍繞平民日常發生的事,反應出貧窮、盜竊、黑幫等社會問題,也對人性善惡作出剖析。除此之外,還對西方文化的滲透表達出反感:諷刺新潮服飾、搖滾樂等劇情也常常出現在漫畫中,主角老夫子還常會教訓那些打扮得「不倫不類」的人。
《老夫子》風靡的時期是七八十年代,那時的香港正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西方社會帶來的思想、潮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香港社會的發展。而王家禧先生的漫畫,以老夫子的形象,在幽默的故事中批判著不良的社會風氣,對香港社會價值觀念的塑造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連香港政府禁毒宣傳、衛生總署宣傳都用「老夫子」來做主角,可見其社會影響力之大。
但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卻也深陷「抄襲門」。作家馮驥才曾多次指出,王家禧的作品抄襲了已故漫畫家朋弟的同名作品。而從現有的圖像資料來看,王家禧作品中的主角「老夫子」「大番薯」,在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乃至名字上,都與朋弟先生所作的「老夫子」「老白薯」有極大的相似之處。
說起朋弟先生,乃是三四十年代中國漫畫界最早的先驅人物,他所創造的「老夫子」與張樂平所作的「三毛」,分別是中國北方和南方首屈一指的漫畫形象。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朋弟先生被當做「右派」打倒,他筆下的老夫子再也沒有站起來。而半個世紀後,老夫子「穿上了一身新衣服」,在香港重新「活」了過來。
不可否認的是,王家禧先生的老夫子確有他自己的再創造,他筆下的老夫子與朋弟先生的老夫子相隔半個世紀,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藝術的取材也不同。原先那個使生活現實頻頻出醜的人物,如今已變成純粹「解人頤」的笑料,內容上還增添很多現代生活的情趣與細節。但是,老夫子的人物原型畢竟是朋弟先生的創意,連「老夫子」的名字也是朋弟先生取的。
倘若沒有朋弟,決不會有王家禧的老夫子。但確認了朋弟先生的原創,並不因此就掩蓋王家禧先生的才能。相反,正是因為王家禧先生的努力,才讓老夫子「活」到了今天。
如今,這段在中國漫畫史上的公案還沒有定論,兩位漫畫大家卻都已故去,只剩下老夫子還留在世間。我們悼念王家禧先生,緬懷他為老夫子——乃至華人漫畫作出的貢獻。但我們再看《老夫子》的時候,也不應忘了朋弟先生的那份心血。畢竟正如馮驥才所說:歷史是健忘的。如果它還沒有記起,我們有責任提醒它。(魏思禮)
[責任編輯:羅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