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還能走多遠?紐約文化地標河岸書店瀕臨倒閉,尋求顧客幫助

2021-01-11 文穴工作室

作者:文穴Android

校對:LITCAVE工作室

配圖:online

日前,作為紐約著名文化地標,「河岸書店」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正式向客戶尋求幫助以期度過疫情。

河岸書店是由現主人的祖父在1927年創立的,書店如今擁有者南希· 巴斯威登在聲明中如此說:我們書店已經存活了93年,經歷過所有的大風大浪,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面對大型書商、電子書以及電商巨頭的出現,他們已經倖存了下來。河岸書店是依舊屹立在紐約第四書街僅有的48家書店之一。

如今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書店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當地因為隔離而消費劇減,旅遊業帶來的遊客消費基本為零,店內也無法舉行任何活動。

巴斯威登自述說,目前整個書店的營收自2019年開始削減了70%,而通過政府貸款和現金儲蓄,我們書店基本上是挺過了疫情的前八個月,但是現在書店基本上是處在了難以為繼的轉折點上。

而早前那年,由於她與俄勒岡州的一名民主黨參議員羅恩· 威登結婚,財產公示中顯示她花費了大約11到25萬美元(近百萬人民幣)的錢購買了亞馬遜的股票。威登表示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支持「河岸書店」,她表示,自己必須拓寬投資渠道,並且把錢投資在目前依舊錶現良好的渠道上,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河岸書店」得以繼續下去。

她表示,自己會繼續反對美國政府對例如亞馬遜這些商業巨頭的讓步,但是在股票市場上,低谷期恰好是一個投資的機會,而這樣的投資會幫助她繼續「河岸書店」的事業。

早先,「河岸書店」已經從政府處獲得了薪資保障計劃基金,而且裁掉了大部分的員工。而這個夏天,他們又在曼哈頓開了第二家實體店。

但是由於紐約疫情反覆,他們情況並不是很好。其他書店都開始向消費者籌集善款。而河岸書店則希望他們的消費者可以來店裡消費或者通過線上河岸書店購買他們的產品。

在南希看來,消費者在改變,而這家書店也在改變,維持這家書店很艱難,但是也是出於愛。在災難面前,我們需要彼此,我們需要交流意見,而她能夠感受到河岸書店存在的意義,她依然有了孩子,雖然現在孩子還小,但是她依舊期望未來書店能有第四代傳人。

相關焦點

  •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臺灣誠品書店要「登陸」了,首站蘇州、上海店明年第二季起開始試營運,預估未來幾年大陸總店數將達6到8家。這是大陸愛書人的好消息,也讓人不免擔心它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 臺灣誠品成文化地標 那些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
    香港銅鑼灣,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地方,上周末迎來臺灣「文化地標」誠品書店首家島外分店的落戶。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吸引數千「朝聖者」慕名前來。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希望首家香港分店可以參與到亞洲國際化都市的文化塑造中,成為「一座躍動城市的心靈停泊港口」。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靜悄悄來又靜悄悄走生存艱難倒閉知多少「現在的中國大城市,三步之內必有銀行的網點,可是轉大半條街,你也別想找到一家書店。直觀的感覺就是城裡的書店越來越少。」專業圖書網站百道網CEO程三國說,這些年不斷有朋友對他說想開一家書店,「我不反對,但我會告訴他們,開店很容易,活下來很難。」近年來,中小型實體書店的倒閉已經漸成風潮。
  • 受疫情影響 紐約文化地標Strand書店裁員188名員工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受疫情影響,紐約文化地標Strand書店裁員188名員工疫情對書業的影響席捲至紐約。由於新冠病毒的肆虐,紐約地標、著名獨立書店The Strand宣布裁員188名員工。The Strand書店擁有者南希·巴斯·伍登(Nancy Bass Wyden)在3月23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疫情影響,The Strand書店沒有收入,也沒有明確何時可以重新開門,不得不暫時裁員大部分員工。「這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被迫裁員。」目前書店已經解僱188名員工,僅剩下24名員工。
  • 誠品書店 能否成為香港文化地標?
    從8月11日開業到現在20多天的時間過去了,來自臺灣的誠品書店人流和人氣還是很旺。在內地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的當下,臺灣的誠品書店逆流勇進,闖到香港碼頭,張揚起文化大旗。這個著名的臺灣文化地標在香港能存活多久?能否成為香港的文化地標?    逛誠品能看出這種野心。    在書店開業的同時籌出一個藝術展的實屬罕見。
  • 實體書店紛紛開進商業體 「文藝+商業」模式能走多遠?
    除了品種豐富的圖書,還能購買濃香的咖啡、充滿創意的文創產品,有的還會舉辦戲劇沙龍、作者見面會、插花講座等文化活動。「書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它正在成為一個文化空間、一個社交平臺。」不少消費者表示,如果要約朋友見面,更願意選擇既有圖書又有咖啡的書店。   互為補充實現雙贏   為什麼現在的書店喜歡進駐商業體?
  •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武漢消息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據說,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此次赴臺參訪,在所有活動結束以後我和友人一起逛了一趟信義路上新開的一家誠品書店,親身體驗了一次臺灣成品書店的文化氣息。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 倒閉潮中大書店轉型求生
    書店湧動倒閉潮廣州站前橫路23號,「三聯書店」的四個金字招牌油漆剝落,大門緊閉,從店門前經過的街坊告訴記者,7月份時,這家書店曾做過大甩賣,還有很多人來購買,但現在早已沒人了。與這家流花店同時關門的,還有三聯書店增城店。「三聯倒閉,並不意外。」
  • 裁員之後,紐約最著名的獨立書店何去何從 ?
    原創 許知遠 單讀新冠疫情讓處在寒冬中的書店產業雪上加霜。一些獨立書店在疫情中遺憾倒下,留下來的書店也艱難求生。3 月 23 日,紐約文化地標 Strand 書店宣布裁員 188 名員工,僅留下 24 名員工。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8月11日,被譽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誠品書店首家香港分店在希慎廣場開業,三層約3700平方米的規模讓它榮升為全港最大書店,火爆程度就連工作日都人滿為患。  誠品駐港,多少讓人有些喜出望外。要知道,隨著實體書店的日漸式微,僅兩年內中國已有一萬多家書店關門,過去十年裡更是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人氣極高的獨立書店「單向街」也再度被迫搬遷。
  • 民營書店路在何方?把握讀者的閱讀和消費心理
    然而就在「三十天就倒閉」書店開張第6天,即10月29日,媒體爆出中國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讓民營書店的經營前景蒙上更加濃重的陰影。在過去四年中,全國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從「詩意地棲居」到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書店作為一種文化在城市中式微。
  • 顧客大多只看不買,新華書店為何不倒閉,反而越開越多?
    新華書店,可以說貫穿了當今一代中國人的時代記憶。在我們的記憶中,新華書店永遠都是擠滿了顧客的,可是大部分的顧客卻只是看書而不買書。 我們不禁疑惑,擁有這麼高的人流量,卻沒有轉化成營收,新華書店難道不是在做虧本買賣嗎。如果一直虧錢的話,它怎麼能長久地辦下去,豈不是要倒閉了嗎? 然而事實卻是,新華書店不僅沒有倒閉,反而是在全國各地越開越多,難道事實並非像我們看到的那樣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或者是新華書店有什麼其他的經營訣竅呢?
  • 最文藝的書店 臺北文化地標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辭世,他留下的是—— 最文藝的書店 臺北文化地標 吳清友一手將誠品書店打造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2004年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曾經入選《時代》雜誌  很多愛書人的心中,誠品書店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1988年,吳清友因為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進行了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5個小時的手術中,心臟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紐約書景|「哥大書店」是一間真正的書店
    這可能是無人的林蔭道,鼎沸的集市,街景噴泉,又或者是一間小書店。對我來說,紐約的書店就是這樣的地方。在求學的五年裡,我頻繁地去紐約各處的書店閒逛。紐約的書店多如星瀚,我常去的只有極有限的幾間,我也不是專門的人文學者,讀書不多,並不能了解紐約書店的全貌。在這裡我願意就我所知,向諸位粗略聊聊紐約書店的情形,也藉此向過去的珍貴時光道別。
  • 臺島散記: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難怪有人說,在臺北,101大樓是地理地標,誠品書店則是文化地標。  當地新聞界的朋友告訴我們,大陸遊客去臺灣,「誠品」已經成了越來越多旅行團的必然行程;臺北之所以被評為「最佳居住城市」,原因之一也是這裡有誠品書店;甚至臺灣觀光局旅遊推介的廣告片中,都特地補拍了誠品書店的畫面,可見「誠品」在臺北的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 聽說廈門的不在書店已經倒閉了?
    還未去過就已經倒閉了···懷念下當時去過的不在書店。這是一個讓人不自在的書店。聽說別人去廈門旅遊都去不在書店看看書,享受一下午悠閒時光什麼的,我當時特地去裝個逼,也去看看。位置在華新路13號,brt鬥西路口站下,往裡走幾步
  • 百家新華書店變身文化地標
    求實 新體驗留住讀者「實體書店應該成為城市的一座文化地標。」麗水市新華書店總經理蘇健認為。這家書店是我省首家起步轉型的新華書店。前些年,受網際網路電商、數字閱讀影響,民營實體書店紛紛遭遇「寒潮」,新華書店的客流也出現銳減。
  • 誠品——從一家書店到一處文化旅遊地標
    約為2010年資料◎臺灣文化提升的地標,更是吸引香港及全球華人遊客的景點◎成為華人世界人文、藝術、創意、生活最佳知識品牌。誠品書店租賃上海中心大廈三層場地經營,打造上海最高文化地標。◎誠品模式發展到3.0時代,無需自己拿地建設,轉而成為強勢的包租公,被文化創意的商業地產項目以極低租金引入,將1.0時代的臺北模式得以很好地延續。◎2013年6月份,誠品生活與位於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上海中心」與在臺北籤署租賃意向協議,預計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成為上海最高文化地標。
  • 南京離「書店之都」有多遠
    這一次的華麗變裝,讓南京少兒書店頭頂「中國首家城市文化元素兒童主題書店」的榮譽重新亮相,更奔著重顏值更重內涵的「中國最美少兒書店」而去。他們起初是承包了草場門江蘇教育學院門口的小書店,因為直接從各地出版社進書,很快做出特色。」這些已經消逝抑或還在堅持的書店,都留存在無數南京人的心中,依然是南京文學情懷的最好體現。行業「奧斯卡」南京離「書店之都」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