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美國西雅圖乘汽車進入加拿大的,從西雅圖出發,一路上先是平原,然後是山巒起伏。行車兩個小時,便接近加拿大邊境了。高速公路上開始塞車。在加拿大邊防檢查站前,我見到長龍般的車隊在等候檢查尤其是貨車,隊伍很長,因為要打開貨物車廂逐一檢查,很費時。相比之下,轎車的隊伍要比貨車短。
加拿大邊防檢查站進行檢査時,一位加拿大官員查看了一下我和妻護照,見到加拿大駐紐約領事館的籤證,顯得很客氣。她在我們的護照上蓋了入境章,給了我們在加拿大半年的居留期。前後只花了兩分鐘,就辦完入境手續。連我們的手提行李都沒有檢查,還送給我們兩枚紅色楓葉標誌的加拿大紀念章。就這樣,我們順利地過關了。然而,我們乘坐的車子卻受到嚴格檢查。司機告訴我,連汽車的引蓋子座椅椅墊都掀開查了一遍。
我從美國進入加拿大時,寒風之中夾著霏霏細雨。進入加拿大之後,在雨中看到楓葉旗--加拿大國旗。加拿大國旗用反差甚大的紅白兩色,顯得鮮明。長方白底的中間為一片紅楓葉,兩邊有兩道粗紅槓。這樣的國旗與眾不同,一眼就能分辨。我注意到加拿大楓樹甚多。這時的楓葉正紅,只是在冷雨中紛紛調零。加拿大人特別喜愛楓樹,他們不僅把楓葉的圖案作為國旗,在書刊、建築物、用具和商品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楓葉圖案,因而加拿大也被稱為「楓葉之國」「楓葉之邦」。我在加拿大買到特殊的明信片,做成飄揚的旗幟形狀,上面印著加拿大國旗。買到這種富有特色的明信片,我趕緊給喜歡集郵的哥哥寄去在美國,處處飄揚著星條旗。在加拿大,楓葉旗並不多見,只是懸掛在政府、議會大廈以及重要的建築物上。令我奇怪的是,在加拿大倒是見到不少星條旗!星條旗怎麼飄到了加拿大?那是因為在加拿大住著許多美國人。這些美國人愛掛星條旗,於是在加拿大的領土上,星條旗也迎風飄揚起來。
加拿大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一是「大」,二是小。所謂「大」,就是疆域大。加拿大的面積僅次於俄羅斯論面積是世界上第二大國,達九百九十五萬平方公裡,所謂「少」,就是人口少,只有兩千六百多萬人口。如果跟中國相比,中國的面積略小於加拿大(小三十五萬平方公裡),但是中國的人口差不多五十倍於加拿大!加拿大地廣人稀,到處是無邊無際的森林,就人類的「生存環境」而言極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一百八十一個國家中評選出「前十名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加拿大不僅入選,而且己經六年成了這前十名中的第一名!加拿大給我的感覺是,在進入加拿大之後,仿佛仍然在美國。這種感覺產生於加拿大處處與美國「接軌」,加拿大的官方語言,雖說是英語與法語兩種,但是百分之八十二的人講英語,而且在剩下的百分之十八的講法語的人中,不少人講雙語,即同時也講英語。因此,可以說絕大部分加拿大人講英語,更準確地說,是講美式英語。加拿大到處是美國報紙、美國書籍、美國電影。打開電視機,大部分是美國節目。所有這些,都不必經過翻譯。加拿大隨處可見美國的連鎖店,美國的商品。美國的汽車可以長驅直入加拿大,加拿大的車子也可以開進美國。
我注意到兩個細節是美元在加拿大可以通用,我用美元在加拿大可以直接購物。我在歐洲、在俄羅斯,都必須把美元在銀行換成所在國貨幣,才能購物。二是在加拿大可以買到「美加通用電話卡」,用這種電話卡,既可以在美國打IP電話,也可以在加拿大打IP電話。這兩個細節也生動表明,加拿大與美國的「接軌」,已經到了何等細密的地步!這同時也表明,來來往往於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人實在太多了。
加拿大也有跟美國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加拿大的裡程用公裡為單位,而美國則用英裡為單位。這樣,當你驅車從美國進入加拿大,一看高速公路上寫著公裡的路牌,意識到這裡已經是加拿大了。在加油的時候,也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在美國,汽油是用加侖為單位的,而加拿大則以公升為單位。至於天氣預報,在美國聽慣了華氏多少度,在加拿大則必須習慣於攝氏多少度。應當說,在計量單位方面,加拿大與國際接軌。在這方面,與中國一樣。所以我到了加拿大,就很適應「公裡、公升、攝氏」這樣的計量單位。
加拿大人口稀少,歡迎移民,尤其歡迎技術人才。光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每年就接納十萬左右的新移民,他們之中百分之九十七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在美國,拿到綠卡之後還要花五年時間,才能加入美國國籍,轉為美國公民。在加拿大,則只要三年時間,就能加入加拿大國籍。拿到加拿大國籍之後,可以申請自由出入美國十年的有效籤證。於是,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於加拿大與美國之間,在過境時只需亮一下護照就行,不必蓋章,也不用記錄。更重要的是,憑藉自由出入美國十年的有效籤證,可以在美國工作,而在美國工作期間,可以再申請美國國籍。有了加拿大國籍,再申請美國國籍就比較方便了。這樣,十年未滿,就已經轉化為美國公民了--許多人也就達到「曲線移民」的目的了。現在,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是最多的,每年有三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