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的「碳鍾」——碳-14測定技術之謎

2020-12-18 小陶健談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陶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考古學家的「碳鍾」——碳-14測定技術之謎。

歐洲著名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曾經指出,在近30年來的考古學中,沒有什麼比194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W·F·利比教授發明的碳-14測定年代技術更重要了。正如蒸汽機的發明開闢了工業革命的新紀元一樣,碳-14測定年代技術的發明運用則開闢了史前考古學研究的新紀元。這是考古學界對碳-14測定年代技術作用的共同認識。

碳-14,又稱放射性碳素。它是在高空上層氣流中,由宇宙射線同地球大氣發生作用而產生的中子與大氣中氮發生核反應產生的放射性碳素。碳-14又與大氣中的氧結合形成二氧化14碳(C4O2),混於大氣二氧化碳中,通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為養料進入植物體內。而動物和人類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生存,因此所有生物體內都帶有碳-14。生物在死亡之前,身體中碳-14的濃度雖然因放射而減少,但是它又通過吸收而使碳-14的濃度保持平衡。因此,生物死亡之前體內碳-14的濃度是基本平衡的。任何生物的最後歸宿都是死亡。生物體內碳-14的濃度就因生物死亡,停止與大氣進行交換卻經放射而減少。根據測定,約經5730±40或5568±30年碳-14的濃度因放射衰度而減少半。因此,只要測定出死亡物體內碳-14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它的死亡年代。

這一研究成果披露後,立即引起考古學和地質學界的極大重視。為了檢驗其測定年代的準確性,1948年,由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用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推測出已知年代的古代有機物標本進行實驗,結果碳-14測定的年代與已知年代基本吻合。如埃及第一朝宰相黑曼卡墓,根據文獻推知其埋葬年代為距今4900±200年,通過對其墓頂椽木標本的碳-14測定其年代為距今4883±200年。第四朝法老斯內腓盧墓埋葬年代為4575±75年,測定年代為4802±210年。第十二朝施努塞特三世墓的埋葬年代為3750年,測定年代為3621±180年。埃及託勒密時代的木館,推測年代為2280年,測定年代為2190±450年。雖然這些測定結果與已知年代存在有誤差,在文獻記載的歷史時代進行斷代還遠不及文獻所提供的材料推斷準確。

但是,在沒有文獻記載的史前時代,遠比考古學家絞盡腦汁根據地層關係和類型學排比推出的相對年代要快捷、精確。碳-14測定年代技術產生的誤差,對於史前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年代推斷獲得的是個西瓜,損失的只不過是一粒芝麻而已。因此,這一技術迅速被運用於全世界的史前考古學,引起20世紀史前考古學一場大革命。舊的相對的年代學被精確的絕對年代學所取代。「放射性碳素的革命」在1965年傳入我國,對我國的考古技術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之前我國的史前考古學年代序列也是建立在地層學和類型學基礎之上的相對年代序列。如1921年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以彩陶為主的仰韶文化;1930年~1931年,中國考古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的城子崖發現了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兩者文化面貌大相逕庭誰早誰晚難以定論。

1931年,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中發現殷商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三種遺存自上而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確立了三者由晚到早的相對年代序列,在當時學術界轟動一時。然而每層文化所經過的歷程,即所經歷的時間,卻無法解決。只有碳-14測定年代技術才能使這一問題水落石出。目前我國的碳-14實驗室已經建成或在籌建的已有20多個,測定出年代數據上千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解決了許多重要文化遺存的年代問題。碳-14測定年代技術的運用迅速解決了這令考古學家們十分費神又必須首先解決的難題,從而把考古學家從年代學研究的泥潭中拯救出來。使得他們的視線不再受地域的局限,更集中精力去從事遺存本身所反映的人類行為的研究。碳-14是自然界的產物,分布的範圍廣闊,與許多學科都存有很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碳-14的衰變不依賴於任何外界條件,可以做精確測定。

因此它不僅導致了世界考古學界發生了革命,而且在人類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理學、海洋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起著作用。碳-14測定年代技術已成為各有關學科研究最近數萬年內自然和歷史現象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全世界已經建立了100多個實驗室,為各類學科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年代數據,它的科學價值也將隨著提供數據的增多,服務的領域更廣而顯示出來。正如好多科學技術有局限性一樣,碳-14測定年代技術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它測定的年代不能精確到哪一年。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數據沒有誤差。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精密的實驗室測定,採用最完善方法採集的標本,在5000年內也只能把誤差縮小到30年左右。

那麼標本的年代越遠,自然誤差也就越大。其次,它的誤差指的是統計學上所用的「標準差」,它的意義是標本的真實年代在標準差以外的或然率只有1/3,在標準差加倍數以外的或然率只有1/20。如湖南長沙馬王堆號墓出土的木炭標本測定年代為2095±80年,那麼真實年代在2175年~2015年間的可能性是2/3;在這個範圍以外的可能性只有1/3,在2255年~1935年間的可能性是19/20;在這以外的機會只有1/20。另一種限制是碳-14的放射性比較低微,它的半衰期是5730±40年或5568±30年。如果用約數6000年計算,我們便可知道,經過1.2萬年,其放射性只有1/4,1.8萬年只有1/8,2.4萬年便只剩下1/16。所剩的放射性太微弱了,不僅誤差大,而且很不容易測到。目前最精密的設備可測的年代上限為5萬年左右。

近年正在試驗一種超靈敏測定技術,從理論上有希望將測定的年代上限擴展到10萬年。儘管碳-14測定年代有不少局限性,但是它配合各學科的研究,特別是配合史前考古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具有「革命」意義的作用。隨著這一技術的進步,其革命作用也一定會波及史前考古學以外的有關學科。它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必將會在科學技術史上譜寫光輝的一頁。

相關焦點

  • 碳-14是咋來的?它如何跑進我們身體,幫助我們測定年代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碳有三種自然同位素,其中碳-14具有放射性稍微特別一點,它存在於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體中,那麼問題來了,根據碳-14的半衰期5730年,地球上應該已經沒有碳-14了,那麼碳-14又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跑進我們身體中的?怎樣根據碳-14測定年代?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最簡單的就是用火燒一下,C12跑掉的比C14多,一下子材料內部C14含量就高了,測定的年代一下晚個幾千年也不是沒可能。第一個關鍵點:碳-14檢測可以偽造,方法是改變濃度。2、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這一段摘自高蒙河先生博客文章《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高蒙河先生是古文物學研究方面的學者。
  • CT掃描、碳14、年輪測定、民間傳說等
    CT掃描、針測儀、碳14、年輪測定法……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大河報記者跟隨鄭州市林業部門相關人士對鄭州市域內多棵古樹進行探訪,了解古樹測齡的操作方法。  千年古柏的年齡怎麼算的?村中老人能道出古槐年歲  古柏蒼蒼,怎樣判定其挺立千年?古槐鬱郁,又如何斷定其經歷年歲?  蟬噪林逾靜,鳥鳴樹更幽。
  • CT掃描、碳14、年輪測定、民間傳說等等
    CT掃描、針測儀、碳14、年輪測定法……最近一段時間來,大河報記者跟隨鄭州市林業部門相關人士對鄭州市域內多棵古樹進行探訪,了解古樹測齡的操作方法。【探訪】千年古柏的年齡怎麼算的? 村中老人能道出古槐年歲?古柏蒼蒼,怎樣判定其挺立千年?古槐鬱郁,又如何斷定其經歷年歲?
  • CT掃描、碳14、年輪測定、民間傳說等等
    CT掃描、針測儀、碳14、年輪測定法……最近一段時間來,大河報記者跟隨鄭州市林業部門相關人士對鄭州市域內多棵古樹進行探訪,了解古樹測齡的操作方法。年輪測定法已開始嘗試判斷一個人的年齡,可以通過他的外貌特徵、器官生長情況進行判斷,當然最簡單的方法便是通過證件上的出生日期獲取。那麼,推測古樹的年齡,應該用哪種方法呢?新鄭市的古棗園遠近聞名,裡面數百年的棗樹,可謂是比比皆是。但是,這些棗樹的精確年齡究竟是多少,還需要進一步去研究。
  • 考古學家在地下洞穴,發現8具原始人的遺體,屍體有很明顯傷痕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智慧生物,人類與其他動物最主要的區別是人類可以獨立思考,由於人類具有思考能力,因此人類常常在思考自己是怎麼來的,可是僅僅思考是無法得出答案的,為了弄清人類究竟是怎麼來的,人類利用智慧發明了考古學,在考古學中最核心的技術就是碳-14技術,這是一種測定事物年齡的技術
  • 它既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又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今天要去的地方和前幾天去的馬丘比丘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身兼兩個稱號,馬丘比丘是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評選出來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而今天要去的納斯卡線條它既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又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即使有來自全世界的專家歷經70多年的研究,但這個大地畫別說到底是什麼東西?
  • 英國女王能否揭開550年前的王室之謎
    英國女王能否揭開550年前的王室之謎?在過去的30年裡,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第四頻道和理查三世協會都曾要求使用現代技術鑑定這些遺骸以確認身份,但都遭到拒絕。英國女王、當時的內政大臣麥可·霍華德和威斯敏斯特院長均表示,這可能會開創不好的先例,可能會引發更多的挖掘破壞王室成員屍體的案件。
  • 河水衝出一根奇怪木頭,碳14測定後,專家高呼:植物界「木乃伊」
    於是乎就拿到了當地考古研究所實驗室進行檢測,當時用上了碳14測定法,很快的測定結果就出現了,專家高呼道:這些奇怪的木頭是珍貴無比的烏木。
  • 撫仙湖「水下古城」是否是消失的滇國都城,目前仍是個謎!
    水下考古隊要解撫仙湖之謎2001年6月3日,隨著中央電視臺水下直播撫仙湖工作的開始,撫仙湖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啟動。這是一支由15人組成、來自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目前唯一的一支水下考古隊,還請來了中國目前考古界最權威的專家,動用了中國當時僅有深潛器「魚鷹」號,動用了最先進的聲納技術和水下機器人。
  • 意考古學家欲挖《蒙娜•麗莎》原型骸骨 望復原神秘微笑
    《蒙娜•麗莎》的原型究竟是誰,數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是個謎,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畫中人是佛羅倫斯一位絲綢富商的妻子,名叫麗莎•蓋拉爾迪尼。她在1542年去世,享年60多歲。挖掘地點定在佛羅倫斯市中心的聖烏蘇拉修道院遺址,這裡被認為是蓋拉爾迪尼的安息之地。
  • 復活節島,被稱為世界肚臍,石像下的神秘圖案解開了外星人之謎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塔海(Tahai)、維納普和阿納克納的大石臺,碳定年法測定約在西元700~800年。當時的技術應該還沒有達到遠洋航行的程度。有人測算過,在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資源匱乏他們需要不停的找食物,卻有時間雕刻這麼巨大的石像,這石像即使在現代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巧奪天工的技藝。所以有學者猜測他們可能是外星人製造的。
  • 博物館奇妙夜 || 復活節島石像之謎
    歷史的魅力在於          永不會被過去的塵土湮沒歷史,總是栩栩如生《博物館奇妙夜1》中出現的巨大半身人面石像,其原型正是復活節島的巨人石像,下面就來走進這「亙古的謎之守望者
  • 考古學家利用雷射技術揭露100公裡瑪雅石路之謎
    考古學家利用雷射技術繪製了一條長
  • 「蛤蟆洞」發現一些神秘小顆粒,僅重30毫克,碳14測定後轟動世界
    當時考古隊員進入「蛤蟆洞」之後,那真的是一下子就發現了奇怪之處,因為「蛤蟆洞」的非常的龐大,面積估計至少得有100萬平方米,為了一探究竟,考古專家下令進入「蛤蟆洞」開始勘測。沒想到居然是稻穀,經過專家們利用碳14測定後,發現這些稻穀的重量僅僅只有30毫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稻穀的發現更加確定了我們古代中國的種植稻穀歷史,起碼得有近2萬年了。這也就直接打臉了印度的水稻起源說了,原來我們中國才是稻穀的真正發源地,而且當時可以作證的還有美國考古專家,甚至美國專家都發文證實了這一點,可以說玉蟾巖遺址中出土的稻穀真的是轟動了世界啊!
  • 水中碳14分析方法徵求意見 涉TOC和液閃儀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標準】環保部於近日發布了《水中14C分析方法—溼法氧化法(徵求意見稿)》,分析方法適用於核設施液態流出物中碳14的測定,環境水體中碳14分析可參考使用。此標準中所用的氧化裝置可選用TOC分析儀,也可自行搭建;分析裝置為低本底液體閃爍儀。
  •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懸棺之謎
    墓葬距今2600餘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百米懸崖絕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 考古學家解開英博物館古代鴕鳥蛋起源之謎,曾在尼羅河三角洲出現
    (網絡圖片)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了5隻有「復活蛋」之稱的古代鴕鳥蛋,它們在義大利出土,由於鴕鳥並非在歐洲土生土長,所以該批蛋的來源一直成謎。國際考古學家團隊近日的研究揭示,該批鴕鳥蛋相信是商人千辛萬苦從鴕鳥巢穴偷出加工,並在古時的埃及北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進行買賣。學者指,此次研究有助探索古代文明及經貿路線。
  • 埃及首次開放神秘乳母之墓 乳母身份仍是謎(圖)
    埃及首次開放神秘乳母之墓 乳母身份仍是謎(圖) 2015-12-23 08:06:15  新華社發  埃及首次開放神秘乳母之墓  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門20日「放出大招」,首次向公眾開放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乳母之墓,並透露這名神秘女子很可能是圖坦卡蒙的親姐姐。  一架俄羅斯客機10月底在埃及墜毀後,埃及遊客數量銳減,旅遊業陷入寒冬。眼下,埃及當局正想方設法提振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