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題:以生命赴使命 用熱血鑄忠魂——記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
新華社記者
大林鎮李家壩村村民在大棚裡管護香菇(2017年2月13日攝)。四川南充大林鎮李家壩村前黨支部書記李和林在查出胃癌後仍堅持工作,為村裡建起食用菌產業園,在崗位上與死神賽跑到最後一刻。新華社記者 陳地 攝
這是一個創造歷史的時代——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英國《經濟學人》讚嘆:中國是世界減貧事業的英雄。
這是一個創造英雄的時代——
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多少人投入戰鬥,多少人衝鋒在前,多少人永遠倒在了戰場上……
從西南到西北,從隆冬到初春,我們走進這戰場,在嘹亮的衝鋒號角中,尋找那逝去的身影……
這些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懷追逐人民的夢想,用熱血燃燒出信仰的熊熊之光……
(一)壯烈的犧牲
姜仕坤(左)在長流鄉與村民交流(資料照片)。2016年4月12日,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新華社發
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全國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
2016年清明剛過,46歲的縣委書記姜仕坤倒下了。
清明節那天,正在開會的姜仕坤再度出現休克的症狀被送到醫院,檢查報告還沒出來,他就拔掉輸液管匆匆趕回縣裡開會……
姜仕坤渾然不知自己人生進入倒計時:
4月6日,上午到興義參加全州鄉村發展倍增計劃與易地扶貧搬遷專題會。中午趕回晴隆,主持會議研究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4月7日,白天隨全省項目觀摩團觀摩扶貧項目,隨後連夜趕回晴隆檢查觀摩點的籌備工作;
4月8日,上午在觀摩點匯報工作,下午隨團觀摩貞豐項目。晚上9點多,召集會議部署脫貧攻堅相關事宜;
4月9日,趕赴貴陽參加總結大會,之後連夜趕回興義;
4月10日,上午在興義參加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大會,下午出差廣州;
4月11日,在廣州病發住院;
4月12日,凌晨6時,這個大山裡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在睡夢中再也沒有醒來……
2010年春節前,剛滿40歲的姜仕坤出任晴隆縣縣長。
當時,全縣181個行政村有122個村貧困發生率超過50%。
年還沒過,姜仕坤就下了鄉。
他到貧困戶肖長青家裡去了。一座吊腳樓,梁歪、缺瓦,四面透風。姜仕坤紅著眼圈,掏出兜裡僅有的200元遞過去:「買口鍋先把年過了吧……」
他爬上晴隆的最高峰,極目四望,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石漠化嚴重。1000多平方公裡的縣域面積,竟找不出一塊像樣的壩子。
走過一村又一村,一張藍圖在姜仕坤心中逐漸清晰起來——就從百姓關心的水、電、路入手吧。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幹,而是因為幹了才會看到希望。
他說:「解決貧困問題不能等靠要,只能闖幹拼!」
推動西泌河水庫水電建設,實行電網改造,他敢闖;
新修和改造通村公路、通組路和連戶路,他敢幹;
孜孜不倦鑽研養羊技術,全力以赴發展山地旅遊,他敢拼。
肖長青整日唉聲嘆氣,姜仕坤說:「給你多少錢,都不如給你找條路。」給他買來焊槍等工具,有電焊特長的肖長青很快成為村裡的致富能人。
2014年,姜仕坤任晴隆縣委書記,職務變了,幹勁沒變。
6年時間,他行程60萬公裡,鞋底磨穿了,頭髮跑白了。
一次下鄉回來,他疲憊地抬腿到凳子上歇腳,惹來同事們哄堂大笑,原來他鞋底磨出一個大洞,露出了腳底……
6年時間,他帶領晴隆縣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
6年時間,跟時間賽跑,是他的常態。晴隆老百姓含淚說:「姜書記是累死的。」
王新法(前)在湖南石門縣薛家村考察(2014年攝)。新華社發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英雄們以奉獻與犧牲,揮灑出生命的風採。與姜仕坤有相同選擇的還有退伍老兵王新法。
湖南石門縣薛家村,一個刻有紅色記憶的地方。
88年前,賀龍麾下紅四軍某連68名戰士在這裡的剪刀峽壯烈犧牲,當時村民將他們散落的遺體掩埋起來。
5年前,「扶貧志願者」王新法自掏退休金「請烈士回家」,在薛家村六塔山建烈士陵園,68位英魂齊聚於此,成為這個貧困村的守護神。
兩年前,王新法成為長眠於此的第69位「英魂」……
2013年,王新法從石家莊公安局退休,在全國各地考察後,選擇去薛家村扶貧。
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人均年純收入不到2000元,這是個土家族窮寨子。
村民們開始看不透這個外鄉人——整天穿著迷彩服,腳蹬雨靴,手機鈴聲設成衝鋒號,見人敬軍禮……到底想幹啥?
他成立「薛家村幫民共富軍人團隊」,先後有140餘名志同道合的退役、現役軍人、軍屬捐錢捐物支持這裡的扶貧事業。有人開始跟隨他;
他帶著人加固河道,架起了5座橋,爬山越嶺,鋪設管道引來山泉水,修建蓄水池,村民吃水澆茶園的難題解決了。有人開始佩服他;
為增加耕地,他提出移風易俗「遷祖墳」。有村民說:「遷也可以,你要在我家祖墳前磕頭。」王新法二話不說,跑去哐哐哐三個響頭,自此村裡100多座祖墳得以動遷。有人開始敬重他。
為拔窮根、拓富路,他組織村民規劃生態茶園,使茶園成了薛家村的「綠色銀行」。村民們離不開他了……
2017年2月23日,午飯過後,王新法叫上戰友謝淼和幾個村民,商量修改村裡第六座橋的設計圖。
「春汛來之前,得把它修好,要不娃娃老人過河都不安全。」王新法說。
「能這麼快嗎?」
「能!大不了沒日沒夜幹唄!」
誰知他話音未落,突然捂著胸口,一頭栽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十裡八鄉的人們趕來送別。薛家村那些只跪天跪地跪祖宗的土家族漢子,對著靈車,齊刷刷跪下……
在薛家村人看來,王新法沒有走,他只是將他的「指揮部」轉移到六塔山,與那68位烈士一起,看著村子越建越好……
「披星戴月訪貧困,風餐露宿找窮根。脫貧攻堅路何艱,鞠躬盡瘁多少人! 」
這是2017年5月的一個晚上,貴州六枝特區牛場鄉幹部陳國學給在大箐村扶貧勞疾而逝的老友倪裔豹發去的一條簡訊。
這也正印證了數月來,我們從西北邊陲到雲貴高原,從六盤山區到烏蒙山區,走過一個個脫貧攻堅戰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
那些壯烈的犧牲如蒙太奇般在我們面前一一閃現:
四川樂山市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員在公路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王川的辦公室整理書籍和文件(2017年2月13日攝)。王川在實地勘察小涼山精準扶貧交通項目時,突遇山巖崩塌,與其他6位同事殉職,年僅53歲。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2016年3月8日,四川樂山市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川在實地勘察小涼山精準扶貧交通項目時,突遇山巖崩塌。人們在千斤巨石下,找到王川和其他6位殉難同事,其中一位手裡緊緊攥著施工圖……
2018年4月18日,安徽界首市代橋鎮茶棚村村幹部柳西周,因病去世。為了村裡的脫貧事業,他成了「拼命三郎」,忙到沒有時間去醫院裡檢查患病的身體……
2018年11月19日,雲南大關縣「90後」扶貧女幹部王秋婷工作途中遇車禍去世。原本婚房已布置好,準備春節與愛人步入婚禮殿堂,她卻沒有等到那幸福時刻的到來!
……
這些犧牲的英雄中,有縣委書記、縣長、鄉鎮幹部、駐村第一書記、村支書、鄉村醫生、退伍老兵……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不辱使命,淬鍊成鋼,身殞為民,書寫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