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弟子規》中「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這句話的意思

2020-12-13 一思讀書

弟子規原文講: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別人問你是誰,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如果只是回答我或者是我啊,這樣的回答是難以辨別清楚的。

這句話是「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的後半句,而「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在上文中介紹過是指去別人家拜訪時,已經進入了別人的家中,所以很顯然問是誰的這個人與我之間是不熟悉的,因為如果是很熟悉的人,聽到我的聲音就已經能分辨出我是誰了。

比如,我去最要好的同學家找他,在大門口問他在不在家時,他如果聽到了我的聲音,是不會問我:你是誰呀?因為他已經知道我來了。

反之,如果別人聽到了我的聲音,依然問:是誰呀?那麼說明他沒有分辨出我是誰,也說明我們之間並不熟悉,所以當別人問我:你是誰的時候,我需要回答我的名字以及我與他相關的內容。

另外「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也是指在課堂以及訴訟的公堂的對話,在這兩場合下如果別人問我是誰,我則需要報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將自己介紹給大家。並且在這些場合回答自己名字比直接回答我,在語氣和語義上也更顯得平和,也表達對問者的尊重。

比如在古代,我第一天去私塾上學,教書先生問我,「一思讀書」是誰呀?我回答:「我」與我回答:「先生,我是一思讀書」的語氣和寓意是很不相同的,回答一個「我」,語氣比較自大,而回答「先生,我是意思讀書」語氣則顯得尊重老師的問題。

再比如在法院的法庭上,我可能是被告,也可能是原告,也可能證人,在進入法庭後開始發言前,法庭需要每個發言的人確認身份,在我確認身份時需要把名字報出來,比如「我是原告的證人一思讀書」就比「我是原告方證人」更容易讓法庭辨別。

所以「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是一種一人交流的重要規則。

在這句話當中,兩個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既「吾與我」是同一個意思,但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人解釋說,「吾」是文言文中的用法,「我」是現代文當中的用法,其實不然。 「我」字出現的時間與「吾」字是一樣的,只不過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比如《孟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話當中「我」和「吾」都出現了,所以「吾」是文言文中的用法,「我」是現代文當中的用法是不正確的。

在《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也就是說「我」可以解釋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沒有這層的。 宋代趙悳dé《四書箋義》說:吾我二字,學者多以為一義,殊不知就己而言曰則曰吾,因人而言則曰我。意思是說對自己講時用「吾」,對別人講就用「我」。

在《道德經》中關於「吾」和「我」用法和字意的區別就更明顯,四十九章中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說,聖人沒有成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者,我信他,不守信者,我也信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第二十章中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意思是說,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

兩段話中「吾」與「我」在字義上是不同的,也不是一個概念,老子把個人分成「吾」 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而「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的成果。

再來理解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可以看到充滿自信的文人,在《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可以想見一位低頭沉思,反省自己的賢士形象。

所以古人在說「我」時想必是大聲吼出來的,而說「吾」時大概是小聲吐出來的,從這兩個字的發音上,也能看出這種跡象。 所以「我」和「吾」在古漢語中雖都是第一人稱代詞,但在語法和語氣、語義以及使用習慣上,都有一定差異。

相關焦點

  • 巧記——《弟子規》「中篇-謹」
    《弟子規》的記憶,最好能在深入理解和演練的基礎上進行。在運用記憶法的時候,也儘可能根據原文的含義展開想像,儘量少用諧音法。今天我們接巧記《弟子規》上篇的文章,一起來記憶《弟子規》-《謹》28—惡霸—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 《弟子規》通篇解讀(新)
    尊長面前不要賣弄才能,並不是要謙虛或者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這句話強調的是勿見能,意思是不要刻意展示才能,所以我把這句話解讀為賣弄才能。賣弄其實心理脆弱的表現。才能的展示最合理的辦法是先用謙虛的語言,然後在露一手。之所以不要在尊長前賣弄才能,主要原因是你故意賣弄才能後,長輩面對眾多人時無法對你客觀評價。
  • 佛教中的「了了分明」是什麼意思?
    就跟所有的人俱會一處了。要觀成這樣,這如此想者名為粗見,這樣的國土才叫粗見極樂國土。這裡還講到,要在心中恆憶這個事,唯除吃飯的時候,這樣其實就是指吃飯睡覺除外,二六時中都要提起來這個情形。粗見極樂國土可以稱之為相似見,要明白這不是真實見,粗見就是一個輪廓,但是這句話也很重要,講著講著為什麼出來這麼一句?
  • 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因此,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如下的意思: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段話是在《為政》篇裡出現的,為什麼在《為政》篇講了自己這麼一段,不是很突兀嗎?
  • 常說「書讀100遍,其義自見」:這1句話的意思,不少人都理解錯了
    這句話,就這麼給流傳了下來。但是這裡我要說的是,書讀百遍,其義不一定自現,很多人不要搞錯了這句話的用意。01 書讀百遍,不是真的讓你讀書100遍對於讀書百遍,就拿這句話本身來說,很多人一開始就理解錯了意思。
  • 「有的人手上沒有鬥」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這句話?
    如何理解「有的人手上沒有鬥」?「鬥」指手指的指紋,與此相對應的有「簸」,共兩種。但各地說法不一樣,有的人把指紋的類型分得特別細,有的地方對指紋的名稱不一樣。這種複雜化的分類法,涉及到唯心論,不足為信,本文也就不作深入介紹。1、人手上指紋中的「鬥」和「簸箕」我國民間對指紋的分類,普遍只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指紋是環紋,即同心圓紋,包括橢圓形、不規則的圓形。這就是「鬥」的圓口形狀,因此有的地方稱之為「鬥」。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涵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的這句話,從小我們就都學過,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理解,真是相當的膚淺,今天我們好好探討一下,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涵義。小時候我們一直覺得這是一句激勵人們去學習的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我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不怕吃苦,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們刻苦學習了十幾年。可是人到中年,才忽然發現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意思來了一個大轉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 和平精英:隊友的5句話是什麼意思?跟你的理解不一樣,大騙子
    大家好,我是喜歡玩遊戲、聊遊戲的孟婆小叔。隨機匹配的隊友,似乎有很多「奇葩」,比如有個玩家名叫「一個人很開心」,他在匹配隊友後,獨自跳傘打野,全程跟隊友沒有任何交流和交集,真的做到了「一個人很開心」。這還不算什麼,以下是隊友常說的5句話,你真的知道他的意思嗎?
  • 大文豪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應如何理解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這首詞,我們不難理解: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得清涼了。
  • 《弟子規》: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人一生的恩恩怨怨有很多,但是對兩個人卻特別虧欠,便是父親和母親。中華民族是講究孝道的民族,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孝道就是供養孝敬的意思,是道德的底線。孝道歷來受到世人的稱讚,也是衡量一個人良心的標準。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靠父母生養、撫育。
  • 近幾年佛教界也流行的《弟子規》傳播是場騙局?
    另外一件我覺得奇怪的事情是,不管臺灣還是大陸,所有人要證明《弟子規》曾經很流行,就引用這句話「《弟子規》編成後,因其通俗易懂,易於背誦,甚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還將其定為私塾、義學的必讀教材,甚至作為『勸善』書籍,在祠堂、茶館、書館中進行宣講,使其廣為流傳」。事實上這句話的源頭是1974年3月,發表在《天津師院學報》上的《<弟子規>宣揚了什麼》。
  • 在緬甸夜晚,當地姑娘問你「喝不喝豆漿」,這是啥意思?不能理解
    在緬甸夜晚,當地姑娘問你「喝不喝豆漿」,這是啥意思?不能理解緬甸給人的印象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有很多天然的美景,保留下來的建築和古老的寺廟,看到緬甸的姑娘氣質很好,五官端正,不得不承認,緬甸美女是當地的一道風景線,吸引著各國遊客。
  • 王維的「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這首詩並不複雜,其實就是記錄了王維在送別朋友歸隱之時的情景和心理感受。容易讓人理解錯誤的就是首句「下馬飲君酒」,看正常語序,「下馬/飲君酒。」從字面上來說,這就是詩人從馬上下來,喝你的酒。既然是來送別,自然詩人是我,而要離開的朋友就是你了。你要走了,我卻急急忙忙騎馬過來喝你的酒。那是不是說不大過去?
  • 如何理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這句話?
    但是,您極有可能不知道中國疆域形成的歷程和特點,如果您了解了這個問題,相信您就能理解我們常常聽到的「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這句話的意思了!什麼是中國?何尊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熟練寫出「中國」二字,但是對於中國的含義,有的朋友就不太清晰了。「中國」二字的古代意義和現代意義已經很大不同了。在古代「中國」二字的意思應該理解為「位於天下之中的國度」。
  • 農村俗語「男吾得子時,女吾得午時」,是什麼意思?現在還適用嗎
    文/思源農村俗語「男吾得子時,女吾得午時」,是什麼意思?雖然小編看到的俗語也不少,但之前聽過村裡老人閒聊時說過一句「男吾得子時,女吾得午時」一直不知道什麼意思,聽起來就很拗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知道這句話說的到底是什麼。不過大家不知道也沒關係,因為小編打聽一番之後終於解開了困惑。
  • 弟子規解讀:此聖不是彼聖,弟子不是學生,讀經熱中,幾人讀懂...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弟子規》的第一句:「弟子規、聖人訓」。注意,是聖人,而非聖人!  從造字來講,「聖」是「又土」,有開疆拓土的意思。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國家的統治者,或者在某個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人。
  • 吾射不亦精乎?」什麼意思?
    文/炒米視角《賣油翁》是中學課文中的必讀課目,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三單元課文。七年級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內容。所以如果真的不懂這段話的意思,勢必有必要再回爐重學一下初中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這段話出自歐陽修的《賣油翁》,主要內容講:陳堯諮(康肅是他的諡號)這個人射箭的技術非常高超,所以很狂。曾經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頭就站在院子外面看他射箭,看他射了十箭,中了八九箭,就微微笑了一下。陳堯諮問賣油的老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裡最宏大的一句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聽起來感覺意義很大,對於意義很大的句子,關鍵要徹底理解其中的含義,接著先看看把幾個關鍵點所表達的含義。一,「愛」,這的愛是指仁愛。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對天的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人的頭頂,頭頂有人思想、思維,我們的古人認為在思想、思維的維度之上,還有更高維度的存在,既頭頂之上,所以我們把思維、思想存在的地方叫做天靈,天靈的物質載體也就是我們的大腦;二,天是自然,也就是「天地萬物」中的天,包含了所有的人頂之上的自然;三,天是文化依靠,一畫開天,我們的文化是從一道橫線開始的。
  • 人們常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意思是罵人還是誇人呢?
    引言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大多數用在諷刺別人的時候,一般常用於說別人好吃懶做,讀書少,不知變通的時候說。那這句話中說的四體和五穀究竟是什麼呢?來源這句話最早出自《論語》,其中有一句: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大概意思就是,在24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遊,但是有一個學生子路掉隊迷路了,在路上遇見一個農夫,就問:請問你見我們孔夫子了嗎?農夫笑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孔子?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的「樂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熟悉的味道中加了新鮮的元素,清新可愛風的主持人龍洋,沉浸式的外景出題,預備團中的老面孔,都讓這一季《詩詞》大會有些與眾不同,但本期選手的實力卻受到了觀眾不小的質疑。先有大學選手分不清「鋤禾日當午」是插秧還是收割,讓蒙曼老師都懵了;後有親友團的高材生用諷刺詩「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來鼓勵選手,讓網友十分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