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活在海邊,釣魚對於我來說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經常帶著自製的魚竿和甩線去海邊釣魚。
海裡的魚一般分三種:
海水最底層活動的:釣這樣的魚鉛墜子需要沉一些,否則打不到水底是釣不上來的,尤其是一些常年生活在礁石縫裡的黃黑魚,還有沙灘地底的小嘴和牙鮃魚等。水的中層的:這類魚所用的墜子要稍輕一些,這樣墜子可以漂浮在水的半截,底層和中層的魚都能釣上來。
水面活動的:釣水面的魚最有意思,要把魚線扔到水裡,然後反覆的提線,這樣魚看見魚餌才會上鉤。比如:鱸魚、扒皮魚、鮐鮁魚、鮁魚等。為什麼有些魚被釣上來再放回水裡,它也活不長?
這種情況一般要區別對待,有些魚確實是離水就死,這是因為:
1.咬鉤太狠的魚:有些魚咬鉤特別狠,都是直接把魚鉤吞進肚子裡,這樣摘鉤的時候就已經傷到魚的內臟,不論如何這魚也活不成了!比如:黑魚和黃魚吞鉤特別狠,往上提魚的時候它再一掙扎,基本就受了重傷,所以根本就活不了。
2.一些底層生活的魚,因為身上都有魚鰾,魚鰾是魚能夠升降的工具。如果把魚提出水面的時候,這些魚的魚鰾會自動的鼓脹起來,以便於它能浮出水面,這樣的魚再放回水中,因為水面沒有壓力它的魚鰾縮不回去,所以只能在水面撲騰,因此也活不多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放生深水魚的時候,會用小的竹籤在魚的體側扎一個小眼,把它的魚鰾扎破,這樣魚還能回到水底的原因。而且這個小眼的癒合的速度也快,因此這魚還能活過來。
3.一些體型比較大的魚:這類魚因為個頭比較大,在水裡面特別的有勁,上鉤後掙扎的也厲害,魚鱗和魚鰓都受到傷害,因為現在的魚鉤都是帶倒刺的,魚掙扎的越厲害受到的傷害越重。這樣的魚上鉤以後是很難再活下去的。還有一些在頂層活動的鮁魚、鮐鮁魚和鱸魚這些魚的氣性比較大,也屬於離水就死的魚。
釣上來存活時間最長的魚,我覺得還是一些無鱗魚,比如海鰻、老闆魚、海鯰魚、海胖頭魚這些魚,一般只要不是摘鉤時傷到內臟,都可以存活很長時間,如果不小心脫鉤基本都不會死。釣上來的魚放回水裡,能夠活下來的主要還是看魚的品種,以及魚上鉤時受傷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