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4年10月初,正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宗助國得到了「異國船來襲」的消息,隨即罵罵咧咧的就帶著80名武士出陣了,以為又是什麼蒙古使團或鄰國海盜,但當他到達海灘,看到戰船嶙峋、千帆蔽日的「世界第一大艦隊」後,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對馬島之魂》開篇的80武士血戰蒙古大軍
儘管實力懸殊,宗助國也並未退卻,而是抱著必死的覺悟選擇迎戰,雙方在對馬島的灘頭打響了「蒙古遠徵日本」的第一仗,結果可想而知,蒙古大軍輕鬆取勝,80名武士全數戰死,而這也正是《對馬島之魂》的開篇,只不過在遊戲裡,有一位武士奇蹟般的活了下來,自然就是玩家要扮演的主角。
主角是80名武士中唯一的生還者
《對馬島之魂》的背景取自「蒙古兩次東徵日本」,但遊戲劇情和真實歷史可謂大相逕庭,完全是魔改版,好在這不妨礙我們以此為由頭,來聊聊背後真實的歷史故事。
PS:這段歷史記載較為混亂,夾雜著蒙古、高麗、日本等多方記述,彼此還存在許多衝突,本文僅僅作為一個入門故事,從流暢性的角度出發,很多地方就只選用筆者覺得可信度較高的說法了。
第一次蒙古東徵日本
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
忽必烈
彼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為鎌倉幕府的老大——北條時宗,面對蒙古的外交要求,他的態度也很堅決——完全不鳥,任忽必烈軟磨硬泡,都不給予任何回信,態度上雖算不上強硬,但也絕對不友好。這一方面因為當時南宋和日本往來密切,關係友好,算是半個盟友,另一方面陌生的蒙古帝國本來名聲就非常糟糕,日本對其也沒有好感。
《文明6》中的北條時宗
或許是因為日本的外交回應過於無禮,或許是因為日本對南宋一直有所支援,又或許只是單純的想滿足蒙古帝國不斷擴張的野心,同南宋激戰正酣的忽必烈,還是決定對日本遠徵。
為此,忽必烈要求早已臣服的高麗(今朝鮮半島)加急打造出900多艘戰船,又從本已吃緊的徵宋部隊中抽調了一萬多精銳,配合屯田部隊和高麗部隊,組成了一支32000多人的東徵軍,不過去除掉後勤人員,實際戰力約為25000人,其中20000人為蒙漢諸軍,由蒙古主帥忽敦(或說忻都,有爭議)、漢人將領劉復亨等統領,另外還有高麗武將金方慶所率5000人,他前後兩次參與東徵,表現突出。
《對馬島之魂》中虛構了忽必烈的侄子作為東徵主帥
可以看出第一次東徵的部隊規模實際上不大,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對日本實力缺乏認知,有些輕敵,更多人則認為,這本身就是一次試探性進攻,目的遠不是徵服日本,對戰果恐怕都沒有清晰的預期。但不論如何,900多艘戰船組成的艦隊浩浩蕩蕩從高麗出發了,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艦隊」,遠超同時期歐洲幾十艘的規模。
第一次東徵路線圖
於是,我們就迎來了本文開篇的對馬島登陸戰,只不過從蒙古視角來看,這場戰鬥完全不值一提,在殲滅灘頭的武士團後,一天之內就平推了對馬島上剩餘的約1000守軍;在日本視角看,這80名武士無疑是值得尊敬的悲情勇士,給予了頗為誇張的記載,說宗助國率眾射殺敵人無數,他的兒子甚至還擊殺了一名蒙古軍官之類的。
蒙古佔領對馬島後,就施展了自己的傳統藝能——屠殺。島上的村莊盡數被擄掠焚毀,無論男女老幼,要麼被屠戮,要麼被抓起來奴役,至今對馬島上還遺留著許多隱蔽的山洞遺址,就是當年日本百姓為躲避戰禍而準備的。
對馬島、壹岐島上至今還留有很多當年避難用的洞穴
蒙古大軍在對馬島一邊劫掠,一邊休整,足足滯留了10天,這主要是因為部隊中至少八成是第一次坐船遠洋,疲憊困頓,的確需要充分恢復;可從後世的眼光看,也有貽誤戰機的嫌疑,從對馬島不設防的狀態就能看出,日本對蒙古來襲幾乎沒有準備,畢竟那麼大個南宋在那裡頂著,日本完全沒料到,忽必烈竟真會捨近求遠,分兵日本,因此一開始九州地區其實兵力空虛,太宰府(地方首府)一度很危險,緊急發起全國動員,最終利用寶貴的10天時間,集結起了超過10萬的部隊。
當時的南宋,真可謂壓力山大
但是日本部隊雖多,也從沒有出海救援過對馬島,以及幾天之後丟失的壹岐島,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日本選擇最穩妥的應對策略——堅守本土,充分利用戰略縱深和後勤優勢,代價當然就是對馬島和壹岐島幾乎等於棄子,在蒙古兩次東徵中,都淪為了其前線基地,飽受蹂躪,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對馬島之魂》會聚焦於對馬島,因為它確實是兩次戰爭中承受苦難最多的地區。
遊戲中主角將深陷蒙古軍團的重圍之下
蒙古大軍從對馬島出發,輕鬆攻取壹岐島後又休整5天,終於殺向了日本本土——博多灣,這裡將是兩次東徵中大兵團對決的主舞臺。
1274年10月20日的清晨,蒙古開始在博多灣多地展開登陸,因為主力戰船吃水深,不能直接靠岸,所以東徵軍必須靠往返的「輕疾舟」一批一批上岸,不過日本方面也準備不足,沒能及時完成阻擊,待到蒙古前幾批精銳站穩灘頭後,日軍才匆匆匯聚集結,雙方展開對峙。
蒙古軍團登陸
相比於縱橫歐亞的蒙古大軍團,日本部隊的陸戰戰法相當落後,還流行「一騎討」這樣的儀式戰法,據記載戰鬥伊始,日軍元帥派自己的兒子單騎出陣,向蒙古軍陣放了一支響箭,算是很有禮節的示意「戰鬥開始」,這一舉動卻令蒙古部隊不明所以,爆發出了爽朗的笑聲,隨即以箭雨回應,軍團也開始大舉前推。
從流傳的多方記錄看,當天的戰鬥,蒙古一方整體上佔據相當優勢,主要是日本部隊還是以各個領主為核心,小兵團作戰,缺乏統一的調度,而蒙古則早已是大兵團統一調度,戰術上具有維度優勢,儘管總兵力處於劣勢,但在局部蒙古卻完全不落下風,甚至經常出現圍攻之勢;同時蒙古弓有效射程達200米,比日本弓長一倍有餘,也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戰船上的鐵炮、霹靂炮,其實數量不多,難說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在那個火器還不普及的時代,據記載對日軍造成了不小的震懾效果。
竹崎季長繪製的《蒙古襲來繪詞》,最右側騎馬的武士便是他自己。
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儘管蒙古部隊作戰英勇,但隨著源源不斷的日本增援部隊趕來,還是讓蒙古軍團在戰略上漸漸走向了下風,另一個意外情況是漢人將領劉復亨作為主要統帥,竟意外中箭,也嚴重影響了指揮與士氣。
當晚雙方各自罷兵回營,因為擔心遭遇夜襲,蒙古軍乾脆放棄了許多灘頭陣地,將主力部隊又退回到船上休整,並於當晚的戰略會議上,做出了直接撤退的決定,趁夜又開始了班師回朝的旅程,只不過在回程時遭遇了一場大風暴,不少戰船或傾覆、或觸礁、或相撞,又白白損失眾多,最終蒙古軍團只有一半人回到了高麗,不過這已經比第二次東徵時好上許多了。
轟轟烈烈的蒙古第一次東徵,其實僅僅進行了一天的激戰便草草落下帷幕,第二天日軍發現蒙古人已經全都溜了,不禁歡欣鼓舞,全國都陷入了勝利的喜悅當中。
表現抵抗蒙古入侵的日本動漫《元寇合戰記》
不過可能出乎很多中國讀者的意料,這場戰爭不但日本人認為自己贏了,其實蒙古和高麗也認為自己贏了,元史和高麗史均將之定性為「重創倭兵」「惟擄掠四境而歸」的勝利,算是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戰果,而戰鬥中負傷的劉復亨,其日後的墓志銘上也有「統軍四萬、戰船九百徵日本,與倭兵十萬遇,戰敗之。」的榮耀一筆。最後忽必烈自然也以迎接凱旋之師的姿態,好好獎賞了參與本次東徵的大小將領。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對馬島之魂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