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去年看「壺天火龍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湘鄉壺天鎮看的,距離較遠;想不到今年元宵節觀「湘潭火龍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湘潭城區,距離只有8分鐘車程。而且,火龍舞主要在元宵節、六月六等節日期間表演。在舉行火龍舞活動時,有固定的「起昌」到「收昌」的一套完整的舞蹈程式,講究走「上水」,不走「下水」的習俗;同時,還伴以鑼鼓、火銃、獅舞等,「湘潭火龍舞」也不例外。
「正月十五鬧元宵,猜謎賞燈嘗湯圓;湘潭火龍竹埠村,祈福迎春火龍舞。」當筆者驅車抵達嶽塘區荷塘街道竹埠村文化廣場時,剛好是2月11日下午5:00。此時,在村部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鼓樂擂動,熱鬧非凡,頗具嶽塘特色的「湘潭火龍舞」活動將在此處隆重登場。筆者跟隨著人流,擠在湘潭市攝影家協會隊伍裡,以欣賞、直覺、靜觀、與發現的眼光,嘗試著攝取些「』湘潭火龍舞'2017鬧元宵民俗活動」現場圖片。
「湘潭火龍舞」是流傳於湘潭市嶽塘區荷塘一帶的特色龍舞,即龍頭、龍尾、每一節龍身內部點有油紙捻子的龍燈,當地民間俗稱「明籠子」。火龍舞不僅可以祈福,而且以驚險、刺激著稱,是極品的觀賞節目。此次「』湘潭火龍舞'2017鬧元霄民俗活動」系湘潭首次,分二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舉行「湘潭火龍舞」活動啟動儀式;第二階段,開啟「湘潭火龍舞」舞蹈程,舞起來挨家挨戶的拜年,祈福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龍燈隊經過家門口時,居民走出家門來點燃爆竹,俗稱「接龍」。尤其是做生意的商鋪老闆,更是要放上一掛長長的鞭炮和煙花,讓龍燈隊在自己的商鋪前多轉兩圈,以祈盼當年的生意紅火。
晚上6:30分,禮花齊放、夜空如晝。「湘潭火龍舞」2017鬧元宵民俗活動,在竹埠村文化廣場震撼上演,活動現場吸引了數百名群眾和遊客前來觀看,靈動美麗的火龍在鞭炮聲、鑼鼓聲歡呼聲中騰空而起,現場十分熱鬧。這條由9節組成、長約30米的火龍,伴隨著喜慶熱鬧的鑼鼓聲、音樂聲、歡呼聲,在舞龍隊員的舞動下,一條火龍徐徐展開、活靈活現,在點點燈光的映襯下,格外靈動美麗。
據了解,去年12月,湘潭火龍舞與巫家拳、湘鄉石壩鼓傳統製作技藝、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毛氏菜製作技藝、紙影戲製作技藝、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檳榔習俗等8個項目入選湖南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也讓湘潭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增至10項,創下12年以來向上申報的成績之最。
據介紹,湘潭火龍舞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初年,火龍舞在湘潭地方志已有明確記載,傳承到尹先生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雖然,在傳承火龍舞過程中曾遇到過困境,但總是不遺餘力的堅持了下來,尤其是去年省級申遺成功,極大地鼓舞著「湘潭火龍舞」傳承者繼續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通過「湘潭火龍舞」活動凝聚人心,傳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竹埠村文化廣場震撼上演的「湘潭火龍舞」,不僅製作講究,而且舞龍的形式、套路眾多,舞蹈隊形變化多樣。如「打扭絲」、「騎龍送子」、「送財神」、「搖錢樹」、「烏龜脫殼」、「雙龍出洞」、「蜘蛛結網」、「鯉魚翻白」、「蛤蟆跳井」、「梳龍」等。
今靜坐,筆者回味著活動現場,靈動美麗的火龍,在鞭炮聲、鑼鼓聲歡呼聲中時而騰空而起、時而蜘蛛結網、時而烏龜脫殼、時而鯉魚翻白等,熱鬧的氛圍、亮堂的身軀似乎在展示著不一樣的風尚與習俗。在印記裡,《述異記》曾有記述:在泥水中的虺,活500年就會成為蛟,蛟活1000年會變成龍,龍過500年會成為角龍,角龍再過1000年就會變為應龍,應龍再老,就會變成黃龍。而龍的這一特殊性,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圖騰:舞龍、賽龍舟、擺龍門陣、猛龍過江等。所以,我們沒有被叫做或者自稱「虎的傳人」、「馬的傳人」、「猴的傳人」等,而是自稱「龍的傳人」,這遠遠不是一位歌手偶然瞎寫的歌詞,而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必然結果。
同時,溯本求源,筆者也驚奇發現,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龍最早源於我國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圖騰徽號....這雖是傳說,但存在即合裡邏輯,龍的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根;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雖是傳說,卻在傳承。在民間,傳承著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在湘潭,傳承著「壺天火龍燈」、「湘潭火龍舞」,這是湘潭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文化。「湘潭火龍舞」能列入省級保護,無不說明這種文化的底蘊,這種文化的價值!
收筆之際,筆者驚嘆:百年遺產嶽塘區,龍鳳呈祥「火龍舞」!在此,筆者為「湘潭火龍舞」傳承者點讚!為竹埠村,為荷塘街道,為嶽塘區,為湘潭市,為湖南省等相關許可「湘潭火龍舞」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單位、人員等點讚!為組織此次「湘潭火龍舞」活動的單位、參與活動的人員點讚!在此道聲:您們辛苦了!祝您們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