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大學畢業,回到東北便一直在錦州工作,七年來基本吃遍了錦州大小燒烤點。記得剛來那天,便被遼工的朋友帶去吃了一家鐵北的「某雞頭燒烤」,那會他家生意還真是火爆,也是我第一次吃錦州燒烤。當時蒜蓉辣醬+大蒜的配料確實驚豔了我,但那會感覺燒烤的味道還真是好吃得不行,及後兩三年間,基本上一年都會去吃上幾次,但感覺其味道漸漸不及從前。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吃多了,口味漸變刁鑽了。後來又陸續去過橋南和市內的許多燒烤店,夜市、馬路邊的燒烤攤也有光顧,吃來吃去已然沒有了味覺,但這期間,卻看著錦州燒烤愈加發揚光大,凡親朋到來,必然請客吃上一回。
而悄然間,各大小燒烤店門前,都立了一個高大的大石碑,赫然銘記曰:非物質文化遺產「錦州燒烤」,而且聽說錦州還組織成立了「錦州燒烤協會」,錦州燒烤文化可謂比錦州經濟發展的還為迅速,已然有成為錦州名片的勢頭。坊間網絡更有戲稱錦州是「輕工業搖麥、重工業燒烤。」
據傳錦州燒烤文化由來已久,歷史綿長。錦州地區歷史上一直是女真、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聚居區,有燒烤野味的飲食傳統。而現在的「錦州燒烤」則發起於80年代末,一些錦州人看到新疆人賣烤羊肉串很受百姓歡迎,經濟效益可觀,就學了起來。但由於這種經營多屬無證經營,欺街佔道,影響市容環境,曾受到市容環境管理部門的查禁。
而後,一些人開始租賃店面,申請營業執照,嘗試合法經營,在「三角地」一帶開始出現了「延吉燒烤」等幾家燒烤店。其後,由於燒烤物美價廉(物美價廉應該是指那個年代吧,現在的錦州燒烤吃喝一頓,人均怎麼也要一百多塊錢了)、適合大眾口味、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歡迎,逐漸興盛起來,陸續形成了三角地、杭州街、南京路等幾條有名的俗稱「串街」的燒烤一條街,「錦州燒烤」就成了一個新興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以其手法獨特,融合了各地海鮮燒烤、肉類燒烤、蔬菜燒烤的特色,凝練提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美食,被錦州市政府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錦州燒烤以烤類繁多為特點,據說達到了近百種,包括肉類、海鮮、蔬菜3大類100多種,僅雞肉類就有雞翅、雞脖、雞爪、雞頭、雞脆骨等七、八種,日常餐桌上能吃到的包括豆角、茄子、蘑菇之類的東西,都可在「錦州燒烤」中找到,可以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陸海空」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無所不烤。
可以說近年來「錦州燒烤」的名氣是越來越大了,有了「中國燒烤發源於新疆,發展於錦州」和「錦州燒烤,全國一絕」的美譽。2002年,臺灣中視電視臺「遼西走透透」節目組專門對「錦州燒烤」進行拍攝。2004年,中央電視臺12頻道「天下美食——吃在大東北」攝製組對「錦州燒烤」也進行了重點報導。「錦州燒烤」成了小有名氣的小吃,是外地賓客到錦必品的美食,瀋陽、盤錦、葫蘆島的很多朋友還專程到錦州來吃燒烤。
如今不僅各大城市都有打著錦州燒烤牌子的燒烤店,甚至連我老家大石橋的一些鄉鎮也有燒烤點掛著錦州燒烤的牌子,可見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只是時至今日,我也不知道錦州有沒有從最初年代真正傳承下來的燒烤歷史老店,聽一位錦州本地的同事介紹說,似乎錦州的燒烤店都有一個特點,便是生意火起來以後,口味便會隨著下降,因而這麼多年下來,竟沒有老字號的錦州燒烤店鋪傳承下來,而近年新興的燒烤店的確不少,但不知道哪一家可以發展久遠,成就錦州燒烤的美食文化傳承。
(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