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村中老人口述,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從建寧府跑來一隻老虎到山中去覓食途經附近一個半旱半溼的草塘,老虎奔波了幾天,這時又累又餓,突然發現不遠處有隻又肥又大的山豬(巖石形似山豬)在草叢中出現,得意極了,便臥藏在草塘中等著大肥山豬過來時再下手,等呀等呀,可大肥山豬始終不過來,最後老虎也走不動了,草塘被分為兩個部分,前面部分稱為前塘,後部分稱後塘,後來人們遷居在前塘定居下來,便把「前」字改為了諧音「錢」,意為財源茂盛之地。
另一說法為錢塘村原是一片草塘,山中小溪溝水流至塘尾處的出水口兩側對靠著一塊大石頭,中間有個方形小孔狀如古代貨幣口,塘水從孔中間流出,每遇雨季或山洪爆發時,因排水出口窄小,洪水常常漫到村莊,形成內澇。後來,人們為免受其患,便打掉了這兩塊石頭。此後水流暢通,水患不復了。人們把因這塊狀似銅錢的石頭堵塞潭泥堆積形成的草塘稱之為「錢塘」,寓興旺發達之意。
錢塘村是一個血緣村,主要居民姓氏為符姓,符氏始祖系中原陝西人,太祖符四公為明初朝廷一參將,因不滿朝廷迫害,其後世千裡迢迢遷居至壽邑斜灘水北村,旋即又遷往潭梅洋(香菇山)到外洋輾轉多次最後於弘治七年(1495年)遷入錢塘定居。
錢塘村位於斜灘鎮東北部,村委會駐地為錢塘主村,距鎮所在地9公裡,距縣城41公裡。現轄錢塘、鼎窩、村頭林、蘭尾亭、蒲洋等5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361戶,總人口1225人,計1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5.74平方公裡,世居民族為漢族,姓氏居民為符、練,雜姓陳、楊、黃、張、李等,其中錢塘村符姓人口佔90%以上,這裡四面環山狀如長形盆地,稍向東傾斜,地勢稍緩,海拔100-229米之間。
錢塘村歷史悠久,自然風光優美,其中錢塘八景最為獨特,符氏族譜詩云「錢塘八景道君知,石虎石龜最可奇。水流下漈歸龍井,庵居底園上虎毗。石乳洞中遺古蹟,石鐘岸畔到如今。更有白巖仙古洞,今日總吟八景詩」。錢塘村尚保留許多明代建築風格的古民居,民宅建築多以土木構建,外加圍牆。錢塘、蒲洋兩村現保留的祠堂宮廟內設古戲臺,可作為演神戲之用,蒲洋村的練氏宗祠立於明代。清乾隆年間(1780年)蒲洋村練超奇考中進士,蒲洋村還保存著進士旗杆基石和進士第宅基。蘭尾亭村曾是古代通往政和古道的一個驛站。
1981年,錢塘溪北村發生一起特大火災,11座房屋被燒毀,34戶130多人受災。
2003年以後,省重點工程牛頭山水電站發電廠房及辦公綜合樓在該村建成,裝機容量達100MW的牛頭山水電廠,是壽寧歷史上最大的一座電站,年產值數千萬元,錢塘村成為名副其實的「錢」塘。「以水斂財,以山聚寶」,一業帶來百業興,全村變化很大,小商店、酒家、公話超市、娛樂場所應運而生,錢塘村村道完成水泥硬化,大大改善了原閉塞的狀態,現交通便利,公路兩側興建了許多嶄新的民居。廣播電視,移動電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山上種植了許多經濟作物,引進優質高產的美國臍橙種植成功,村民房前屋後種植果樹,藥材等,經濟效益佳。新農村建設初見雛型。
村民歷來重視教育,2004年錢塘村陳金祿之子陳章賢高考取得全縣文科狀元,現在在上海海關大學學習。《閩東日報》曾報導了他勤奮刻苦學習事跡,他成了村裡學子們的榜樣。現有30多人考上各類大學。
錢塘村流傳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古時,有一貨郎客到錢塘做小買賣,身入錢塘而不知錢塘。路見一女子在洗衣裳,即近前詢問:「阿嫂,去錢塘往哪條路走?」女子仰臉看了看來人,答道:「腳踏錢塘問錢塘,人客問路毛(方言:不)在行,十八女子未出嫁,為何叫我嫂字行。」此人知錢塘已到,卻因稱呼不妥被見怪,立即回道:「不識錢塘問錢塘,客人問路有在行,女子未嫁我不知,言語唐突請原諒。」女子見來人彬彬有禮,怒氣頓消,並指點村路去處。
這個民間傳說口口相傳至今,人們引用女子四句詩,喻明知故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