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濟源王屋山深呼吸,是今生絕好的福緣。
這座山有「清流綠肺、清涼世界」之稱,撲鼻的是新鮮的空氣。當我在春天走進山中,這裡的森林覆蓋率98%,滿眼是原始的溫帶綠——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碧綠,而是酣綠、醉綠。綠茵如毯的草坪,翠蓋斜掩的林木,彌望似海,泱泱欲騰。只有跌進這無邊無際的林海裡,在黑泥土和綠草葉的芬芳中呼吸,你才會明白什麼是「滿眼的綠」。
在參天古樹蔭蔽著的景區行走,儘是些從石縫裡透出的涼意,不停地從腳底誘惑著我的步伐。山上有許多誘人之處,像遍布山間的松木、半山腰的飛瀑深潭、深藏密林的水簾洞,都堪稱大自然的絕世經典。在叢林深處,陽光透過樹縫射向地面。這裡的空氣每立方釐米含有六萬個負氧離子,細菌含量趨於零,不啻為名聞北國的「天然氧吧」。此時,我覺得身上所有的細胞都在一起呼吸,體內的雜垢正在迅速向外湧動。
在山中散步,清泉像透明的藤蔓,不是從腳下的石縫裡爬出,就是從頭頂的懸崖上落下。它還像一種特有的音樂語言,隨時隨地用水質的聲音演奏出來。而這些流動著的像笛或像琴的泉水,更把生命所需的補品——氧,日復一日地製造出來,使這裡的空氣一半是淨心的音樂,一半是養心的負離子。在山中徜徉,我的心肺像被這綠色染過一樣,甚至連吸入的空氣也似乎被過濾了一樣,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似神仙一般逍遙!
登上王屋山,可飽吸道家之靈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王屋山中留下過許多道家人物的足跡。他們在這裡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成就了這個道教文化聖地。在「老子煉丹池」的遺址邊,我遙想老子騎著黑色老牛從天而降,來到這崇山峻岭中。面對群峰逶迤、樹木凝綠、萬類競榮的景觀,他驚詫了,也感悟了。於是,他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更加系統,更加清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仔細思量,究竟什麼是道的規律呢?那就是大自然。想來,他老人家一定是受到了王屋山天然秀色的感化吧。
身處陽臺宮這個被譽為「丹鳳朝陽」的風水寶地,我拜謁了山門內被稱為「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的柏樹。在一棵象徵佛教的菩提樹前,我驚嘆於佛道和諧共處的神奇。據當地人說,僧人到此,便會望樹止步。想來,這也是佛教近千年來並未同化王屋山這道教聖地的原因吧。徜徉其間,心被中國傳統文化之風輕撫,我不得不為之感到驕傲和嘆服。信步其中,感受的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靈魄得以靜靜升華。
走進王屋山,撲面而來的還有一陣陣古典書香。
這座寄寓先民文化情懷的山,處處有典故,有歷史和傳說,讓人好像走進一座珍藏萬卷史書的寶庫。這座山集雄、奇、險、秀、幽等景觀於一體,吸引了眾多的帝王將相、名流騷客來尋幽訪勝、陶冶情操,並留下了眾多摩崖石刻和名篇佳作。「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公門欲返駕,溪路猶回首。早晚重來遊,心期罷官後」,白居易直抒胸臆,敘述著對王屋山水的一往情深。「地古靈多足勝遊,高林六月似涼秋」,元好問言簡意賅,概括了王屋山深厚的文化底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李白更是浪漫。
遊王屋,如閱覽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賞王屋,如沐道風仙骨之靈韻。而今,當你在此休閒養生、陶冶情操時,生出的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情」的感慨。
在王屋山,聆聽的是各類勵志傳說,養心的是千秋正氣。
王屋山是愚公的故鄉,愚公移山的故事因《列子·湯問》的記載和毛澤東的引用而家喻戶曉。你看,愚公移山的群雕高大威嚴,氣壯山河。從山門臺階仰視群雕,看那愚公帶領子孫挖山不止的身姿造型,一股感佩之情油然而生。雖是傳說,但它借喻的是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財富,讓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使得王屋山煥發出輝耀後代的絕世神採。
在王屋山,我靜養自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