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古稱譙城。
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
亳州屬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朝古都之地。
除亳州古城悠遠歷史之外,這片土地上還有小眾靜謐的四大古鎮,
每一處都穿梭時光千年,至今尋訪依然古韻悠悠。
城父鎮位於亳州市譙城區東南35公裡,南依漳河,北偎渦水。城父曾居住過兩個小國君。楚平王使太子建居城父,漢置城父縣。東晉鹹康4年(公元338年)改置浚儀縣,隋大業2年(公元606年)恢復城父建制。明洪武初,廢城父縣,併入亳州,改稱城父寨,解放前後,一直為區、公社、鄉鎮政府所在地。古鎮已有3600多年歷史。
這是一個充滿著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古鎮,古蹟眾多,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春秋名將伍子胥的莊堌遺址,春秋時期供楚國太子玩花賞景所在—望花臺遺址;還擁有有著神奇傳說的四女孤堆、二女孤堆、漢代大型古墓葬廟臺子遺址、漢張良張門樓墓群遺址,大汶口時期原始人居住地鐵營遺址,長達8公裡之餘的古城牆遺址和宋太祖趙匡胤南巡休憩之地回龍寺等。
現存的古建築回龍大寺,古樸優美,風格奇異。相傳宋太祖趙匡胤乘船沿河南巡到此,問此河是什麼河?答曰:渦河。太祖犯疑:龍不入渦(諧音鍋),入渦必亡。遂下令隨從不可前行,住一宿即返。後人為紀念趙王南巡,建回龍大寺。回龍大寺位於城父鎮百尺河集,在趙王河和渦河匯合處。
北平城遺址最為出名。位於渦陽縣曹市鎮北。城址面積約1.3平方公裡,長方形外城為夯土築成,東西長約900米,南北長約1430米。西城牆今平整作大路,殘高1.7米,上寬7米,下寬19米餘。其餘三面城牆均成農田。內城地勢較高,俗名小城牆,面積約1897平方米。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義門鎮隸屬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位於縣城西部,湯湯渦河穿鎮而過。
義門鎮緣起,已逾千載,且有史志為證。這裡是漢代孝子韓伯俞故裡,唐代為「真源縣」,安史之亂後,改「真源」為「儀門」,後因寺廟林立而被稱「廟集」,清末時為捻軍起義主戰場,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渦陽建縣時,將「儀」改為「義」。
悠久的歷史,應運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創建於民國時期的「儒林社」至今發揮著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這裡的傳統武術查拳、洪拳十分流行;這裡曾經設立山、陝會館,故而商賈雲集,南北交融。
蒙城縣小澗鎮位於縣城西北十三公裡處,屬渦河蒙城段上遊之北,形似糧袋,面積117平方公裡。系宋朝女英雄劉金定故裡,是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優秀旅遊鄉鎮,亳州市第二屆文明鄉鎮。小澗之名緣於「澗」(山間水溝),而「澗」又源於山和水。古時,因集鎮東側的雙鎖、黃伯兩山下瀉山水匯聚「康澗溝」,曲流至老集鎮內中南部,經原西大街「康澗橋」注渦而得名。
鎮內雙鎖山劉金定飲馬泉、高瓊墓、漢墓、九鼎靈山寺等名勝古蹟,聞名遐邇。
古村記獨立編輯自網絡,歡迎關注古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