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2020-12-18 騰訊網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是中國武術界對於冷兵器的形象評價。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兵器一直和拳腳功夫如影隨形——弓箭可以讓打擊距離變得更遠,刀劍可以使攻擊更加犀利,而槍棍則令人以一當十。在中國古代,伴隨戰爭所產生的諸多冷兵器,成為戰場的主角。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18種冷兵器,它們的集體亮相,象徵著冷兵器發展的巔峰。而對於每個習武者來說,能夠熟練掌握這十八般兵器,就意味著達到了極高的武術境界。

漢劍是貴族王室的專屬

在中國古代,劍並非尋常之物。先秦時期的法律規定,只有士以上階層的人才能佩劍。而貴族們更是把配劍作為成年的標誌。《史記》在記載秦王政登基的場面時,只用了6個字來描述——「乙酉,王冠,帶劍。」意思是,乙酉年,戴上王冠,配帶寶劍,正式登基。

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那時,僅僅因為一把寶劍的歸屬問題,就足以引發兩國之間的一場惡戰。

傳說晉國出兵伐楚,是為了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寶劍。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晉國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楚王並不屈服,他登上城頭,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他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奇蹟出現了:城外瞬間飛砂走石,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全軍覆沒……

雖然傳說中的泰阿寶劍下落已經無法查詢,但我們卻可以從與它齊名的另一把劍身上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寶劍。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的楚國貴族墓中,發現一柄名貴的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以紙試之,20餘層一划而破。這把寶劍叫越王勾踐劍。

1977年,上海復旦大學專家對它進行了科學測定,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份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正因為這複雜的鑄造技術,使得像越王勾踐劍這樣的兵器只能掌握在君王手中。

隨著古代冶煉技術的提高,劍的鑄造工藝和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裡,陳列著10把珍貴的漢代鐵劍。這些劍每把都在1米以上,氣勢磅礴,鋒利無比。它們就是用當時的百鍊鋼技術打造出來的。一把漢劍,不僅要經過反覆的摺疊鍛打,還要進行嚴格的淬火、研磨、拋光、開刃,整個過程共有16道全手工的複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一把剛柔相濟的上等漢劍。

鋒利而不易折斷的漢代鐵劍,不但增強了兵器的殺傷力,而且降低了折損率,這使劍在戰場上作為格鬥兵器的殺傷效能大大提高,增強了漢朝軍隊的戰鬥力。劍在漢朝逐漸擺脫它單純的軍事用途,被賦予生殺大權的尚方寶劍,它的出現,意味著劍的政治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尚方寶劍——大臣可以拿這個劍作為內外殺伐,持有這個劍者可以代替皇上意見,對於相當職位的官員進行殺伐。

正因如此,佩劍成為漢王朝的禮儀制度,官員不分文武,都要佩劍。這種風氣影響到了民間。許多文人墨客更與劍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漢名士東方朔從15歲時就開始練劍,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則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還是一位劍術高手。

唐刀是日本武士刀的鼻祖

就在整個漢王朝都對劍趨之若騖的時候,來自北方的匈奴開始頻繁地騷擾漢朝邊境,匈奴的騎兵不僅對漢朝構成了威脅,而且也使人們對劍的實戰作用又產生了懷疑。面對靈活機動的匈奴騎兵衝擊,漢朝傳統的戰車方陣顯得十分被動。而漢朝騎兵手中的鐵劍,與匈奴的胡刀相比更顯得十分吃力。

對普通戰士來講,在戰場上,刀的殺傷力遠遠高於劍。就這樣,刀開始成為漢朝軍隊中最常見的兵器。單刃的刀取代了雙刃的劍,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兵器。出於同樣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裝備了這種厚重刀背的單刃刀。漢代最常見的刀被稱作環首刀,這些環首刀刀柄與刀身之間沒有護手相隔,刀柄後面是一個圓環。關於環首刀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據漢書記載,漢朝大將李凌投降匈奴以後,漢武帝派使節到匈奴,在見到李凌時,由於沒有機會直接交談,使節便目視李凌,並用手撫摸刀頭,暗示李凌還可以回歸漢朝。環首刀的刀頭為環形,與「歸還」的「還」同音,所以,用手撫刀也就成了暗示李凌回國的隱語。

經過漢代以後四百多年的實戰洗禮,尤其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作戰需要,中國的制刀技術也穩步提高。到了唐朝,以直刀為代表的制刀技術發展到了頂峰。在唐朝的騎兵中,直刀的裝備數量高達百分之三十。

唐朝的直刀不同於漢朝的環首刀。它去掉了在漢刀尾部的環,並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唐刀製造精良,堪稱是一款藝術品。它的刀刃採用來自中亞的優質鋼材製造,而一把唐直刀的成品,必須要經過三十次左右的反覆鍛造。因此,它是一款十分可怕的武器,一般的鎧甲根本無法阻擋唐刀鋒利的劈砍。

完美的唐刀成為那時世界上最為頂級的兵器。日本貴族以擁有一把舶來的中國刀為特殊榮譽。連當時的日本天皇也羨慕不已,他讚嘆道:駿馬是日本的好,刀劍還是中國的精!唐刀技術後來傳入日本,成為今天日本刀的鼻祖。

重型兵器的震懾

十八般兵器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宋朝。令人困惑的是,這一概念既沒有出現在軍事強盛的漢唐時期,也沒有出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明清兩朝。而偏偏產生在軍事上屢戰屢敗的宋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戰馬匱乏,騎兵力量薄弱,一直是宋朝軍事的一個軟肋。於是,宋太祖從政權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大力研發兵器,尤其是步兵對付騎兵的武器。於是,中國古代冷兵器到了宋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那時,在宋朝的都城汴梁,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兵器作坊,他們負責生產刀槍弓弩等兵器,工匠多達10000人,產量最高時,這些作坊可以一年生產出30000多件兵器。宋朝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幾乎動用了全部的血本。也正因如此,中國冷兵器的巔峰時期到來了。中國古代的冷兵器,尤其是步兵兵器,在宋代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

對付靈活機動的騎兵,最好的武器依然是卻敵於百米之外的弓弩。這些遠射武器在宋朝被應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殺傷力最大的床子弩了。這種弩並非由士兵直接發射,而是用絞車的機械力量將巨大的弓弦拉開,操作這種弩需要7名士兵,它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60米以上。

歷史上,床子弩創造的最大輝煌,就是北宋的澶淵之戰。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但受到宋軍的有力抵抗,兩軍對陣於澶州,當遼軍先鋒官蕭達藍外出偵查時,突然不知何處飛來一隻長達兩米的巨箭,正中他的胸膛,蕭達藍當場喪命。這隻神奇的巨箭就發自於400多米外的宋軍陣地。遼軍被這種強大的重弩所懼,最終雙方籤訂了澶淵之盟。

槍被稱為百兵之王。它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槍桿的材料則是白蠟杆,這是專門為制槍而栽種的樹種,成材率很低,現在十分少見。白蠟杆不僅密度要比一般的木頭大很多,而且柔韌性極好,使用時可以隨招數的節奏而反覆顫動。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就是一位使槍的大師。他持有一把名叫瀝泉的大槍,瀝泉大槍長達3米,卻在嶽飛手裡變得出神入化,舞動時如蛟龍出海,令敵人見了魂飛魄散。史書記載嶽飛曾經提著一把單槍,殺入敵營,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嶽家軍也因此威震敵膽,從而獲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讚譽。

但在宋朝的戰場上,傳統的刀和槍,在北方兇悍的少數民族騎兵面前,此時開始顯得力不從心了。宋代的士兵一般都穿戴很厚的甲冑,所以需要用重型打擊性兵器,比如鐧和錘。

鐧最早出現在隋唐。著名的隋末大將秦瓊使用的就是兩把鐵鐧。但是,鐧應用最廣泛的卻是在宋朝。宋代的鐵鐧,重量約為5公斤,長約90釐米,鐧身並非鑄鐵而是熟鐵做成,這是為了在使用時不至於折斷。如果說鐧只是一種用來對付重裝甲的輕武器的話,那麼錘則是能瞬間制敵於死地的重型兵器。

難登大雅之堂的暗器

公元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清軍中八旗兵向來以騎射為本,兼習槍、刀等器械。中國的冷兵器在此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清軍入關,社會矛盾逐漸突出,許多反清秘密會社在各地蔓延,大批反清人士習拳練武,積蓄武裝力量。據說,許多暗器在這時開始被大量反清人士使用,成為他們重要的刺殺工具。

今天,我們能從很多武俠電影中看到關於暗器的描寫。那些來無影去無蹤的暗器,往往能夠在關鍵時刻,致人死地,那麼,它們真的存在嗎?他們的功能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在武俠作品中,最為陰險的暗器,要數「血滴子」。這種傳說中的暗器類似一個金屬帽子,裡面含有刀具,可以遠距離取人首級。

實際上血滴子並不存在,與它最為接近的暗器應該是乾坤圈。它的外緣上有很多尖刺,重量在2公斤左右。這種暗器據說是蒙古騎兵配備,他們利用奔馳中的速度,再大力投出乾坤圈,使得這種暗器異常兇狠。

民間武術家們也都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有一定的道德底線,用暗器傷人,不是中國武林的傳統。

在正統的武術觀念中,暗器是沒有資格被列入十八般兵器的,但它們也的確成為了中國冷兵器中一個極小的門類,在歷史上曾經流傳過的暗器中,有飛鏢、飛刀、袖箭和彈弓等。

在歷史上,彈弓曾是十分厲害的一種暗器,這種類似弓箭的兵器,使用的是鐵製或泥制的彈丸,原本是狩獵之用,由於圓形的彈丸在飛行時悄無聲息,不會像弓箭射出的箭鏃那樣,由於速度快而和空氣發生劇烈的摩擦,並發出犀利的聲響。因此,彈丸更不易引起對手的警覺。彈弓曾經成為江湖上用來偷襲或是看家護院的常用暗器。

當火器開始在大清帝國的軍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時,冷兵器也漸漸退出戰場。這時,刀劍這些昔日的主戰兵器,大量流入民間,從而推動了民間武術的大發展。

來源:龍泉市沈廣隆劍鋪

相關焦點

  • 中國龍泉寶劍屬於管制刀具?日本繼承了中國龍泉寶劍的製造精華
    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龍泉劍技藝的失傳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從此冷兵器被徹底的拋棄,以至於百年來這種鍛造技藝失傳了,龍泉寶劍為中華兵器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因為產於龍泉而名揚天下,由於龍泉寶劍名揚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包括閱兵儀仗隊上的漢劍均來自龍泉
  • 龍泉寶劍之最有收藏價值的唐人刀劍(二)
    寶劍的柔韌程度代表著寶劍鍛打是否到位,是另一個要素。劍身的紋路,無論意象怎樣,必須細密緊緻、均勻靈動。越細密的紋路,證明摺疊鍛打的次數越多,鑄造的難度越大,寶劍的觀賞性、收藏價值也就越高……刀劍的好壞在於刀劍本身,而不是外面穿金戴銀的裝潢,也不是刀身打磨或者電鍍的光亮與否。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現代刀劍的一個通用主題。真正實戰用的刀劍都必須同時具有硬度和韌性。
  • 中華第一劍——龍泉寶劍
    《百越先賢志》載:歐冶子於龍泉秦溪山麓冶劍,「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開創了我國用鐵製造刀劍兵器的先河。  關於龍泉寶劍的誕生過程,《越絕書》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
  • 龍泉寶劍|科普|用什麼鍛造刀劍質量才是最好的?
    自鐵質兵器取代青銅兵器以來,無論是西洋劍還是中國刀劍,都是用鋼鐵作為劍身的打造材料,而不是其它金屬材料,諸如銅、銀之類。那麼,作為劍身的鍛造材料,鋼鐵相對於其它金屬有什麼優勢呢?
  • 周正武:浙江龍泉寶劍文化的傳承代表(圖)
    2005年製作《漢武劍》入選澳門藝術博物館《國際鑄刀大師作品展》,成為中國第一位參加世界級鑄劍大師展出的中國刀工。2005年以中國唯一代表參加臺灣高雄科學藝術博物館《亞洲古兵器大展》。2006年 5 月提供 25件收藏品,參加澳門《東亞古兵器展》,並發表《龍泉寶劍的歷史與技藝》的演講。
  • 龍泉寶劍廠一日遊,你猜他們看到了什麼?哇!好多大寶劍!
    龍泉寶劍廠創建於1956年,集生產、銷售、科研為一體, 2003年龍泉寶劍廠主廠區進入龍泉大沙經濟開發區,擴大了生產規模,並成立了龍泉寶劍廠有限公司
  • 解密:收藏龍泉寶劍是否違法?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表示疑惑了,按照我國的法律規定範疇,現在市面上賣的一些刀劍都是屬於管制刀具了!市民在購買菜刀、水果刀以及各類使用刀具回家的路上都是很有可能會面對警方的法律制裁? 國家為何會重點扶持龍泉寶劍?龍泉寶劍到底是不是管制刀具? 首先,龍泉寶劍為中華兵器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因為產於龍泉而得名。 第二,龍泉寶劍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其工藝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兵器史、冶金史和文化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龍泉寶劍:從兵器到藝術
    龍泉寶劍,本是一件冰冷器物,卻因為國人的「武俠情懷」而被賦予了一身浪漫。事到如今,世上已沒有了俠客,也沒有了江湖,寶劍從腰間取下,掛到了牆上,成為了一類觀賞的藝術品。黯淡了刀光劍影,但是龍泉寶劍的故事依然精彩。
  • 龍泉青瓷寶劍賦
    ③《百越先賢志》載:春秋時期,歐冶子於龍泉秦溪山麓冶劍,「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開創了我國用鐵製造刀劍兵器的先河。茨坫:坫(diàn):古代的土臺子。《越絕書》記載:歐冶子尋覓鐵英、寒泉和亮石三合一之地而相中龍泉,歷經兩年,鑄成了這三把寶劍。    ④龍泉寶劍四大特色: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
  • 周正武說刀劍:龍泉寶劍核心價值開發?
    周正武鏤空裝八面漢劍關鍵就在於「龍泉寶劍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上。如今,龍泉寶劍被普遍認為是健身的器械,饋贈親友的禮品,驅邪的利器。其實,龍泉寶劍更是一本書,一幅畫,一首詩,,一曲歌,一部電影(電視劇),即一種文化,一種能夠激發人們反覆閱讀,反覆吟詠,反覆體味,反覆欣賞,反覆思考的文化載體,即寶劍文化的最好載體。
  • 「龍泉寶劍」引來的商標糾紛,了解一下!
    近日,浙江省龍泉市的唐人刀劍公司(唐人刀劍)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商評委)和浙江省龍泉市寶劍廠有限公司(龍泉寶劍廠)訴至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要求商評委重新對龍泉寶劍廠申請的商標進行裁定,宣告其無效。
  • 買龍泉寶劍需要注意什麼,從哪些地方來判斷品質?
    龍泉寶劍廣義上是指浙江麗水地區龍泉市所鍛造的冷兵器手工藝品,狹義上指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的龍淵劍,此劍以屬地命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龍淵劍更名為龍泉劍,此劍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劍,譽為誠信高潔之劍。
  • 【聚焦節慶】第九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開幕
    、浙江省文化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旅遊局、麗水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龍泉市委、龍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九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在龍泉大劇院隆重開幕。,中國傳紀文學學會主席、奧委會委員萬伯翱,中國攝影家雜誌社編輯部副主任張大鵬,省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陸長根,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青瓷文化研究院院長鄭竹三及夫人,臺灣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館長郭常喜及夫人,臺灣麗水旅臺同鄉會副會長黃雅婷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
  • 龍泉寶劍丨刀劍的護手是用來幹啥的?西洋劍的護手為什麼比中國劍大...
    到了鋼鐵兵器出現,一直到唐,中國的刀劍格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就上幾把大家都熟悉的唐刀吧    ▲唐刀  這個時期,中國軍隊主戰兵器主要是長矛和弓弩,無論騎步兵都是。刀盾兵有,但並非主力兵種。
  • 網上銷售刀劍越管越嚴 龍泉寶劍將被「踢出」電子商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刀劍等器具的管制更加嚴格,龍泉寶劍這項傳承了千年的工藝,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這套「準入機制」應運而生。  刀劍管控規則嚴格  龍泉刀劍網上銷售遇阻  葉琦是龍泉當地人,幾年前關閉了在杭州開了一陣子的服飾店,回到龍泉經營了一家規模較大的龍泉寶劍生產銷售商店。
  • 出口退稅率從0提高至13% 龍泉寶劍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其中,龍泉寶劍的出口退稅率從0提高至13%,這意味著困擾龍泉寶劍產業8年之久的「出口零退稅」制約瓶頸已被突破。  作為聞名遐邇的寶劍之邦,龍泉寶劍是當地最亮眼、最具代表性的「金名片」之一。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5年被列入浙江省十大歷史經典產業。目前,龍泉共有寶劍生產企業418家,2017年實現產值14.99億元。
  • 百兵之君 劍中之首——龍泉寶劍
    在古代,寶劍代表著權威和力量,也是身份的象徵。佩之神採,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片段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每一把都是一個神奇的傳說。我相信擁有一把好劍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十大名劍之一的龍泉寶劍吧。
  • 「龍泉寶劍」的品牌之路
    千年品牌 源遠流長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龍泉寶劍廠成立於1956年是專業傳承和生產「龍泉寶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於1979年註冊「龍泉寶劍」商標。50多年來,龍泉寶劍廠培養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鑄劍名匠。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寶劍是中國古代兵器的代表,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因產於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龍泉生產的劍「精美絕倫,斬銅如泥」,稱為龍泉寶劍。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這是唐代郭震在《古劍篇》中對龍泉寶劍的描述。詩仙李白則作有「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描述龍泉劍深受人喜愛。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
  • 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周正武作品全國巡展在滬揭幕
    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周正武作品全國巡展在滬揭幕 2017年05月22日 16: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荃 字號 內容摘要: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周正武作品全國巡展在滬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