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溼地公園位於崇明島西南端,綠華鎮桃源水鄉與明珠湖大堤外側,是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組成部分。
崇明西沙溼地
西沙溼地公園於
西沙溼地公園的建設發展經歷了一、二期工程兩個階段。第一期工程於2006年9月底建成並對外開放。西沙溼地的建築工程採用1300多立方米優質木材杉木構造而成,其外表既古樸典雅,又不失華麗美觀。隨後,西沙溼地「生態修復」二期工程也緊跟著啟動,在深化首期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還建立新的示範工程。通過兩期工程的建設,西沙溼地已在原有的基礎上初步建成了一個多功能溼地生態示範區,使溼地產生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同時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學習科普知識的場所。
西沙溼地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溼地共有種子植物46種,植物優勢種有蘆葦、野茭白、藎草、馬蘭、糙葉苔草以及人工種植的旱柳、落羽杉等,水塘中主要為狐尾藻、鞏草等沉水植物,邊緣為蘆葦、狹葉香蒲等挺水植物。
西沙灘涂溼地和植物資源地吸引了大量的鳥類,使其成為許多候鳥重要的越冬棲息地。目前記錄到的鳥類有26種,其中林灌叢活動鳥類14種,溼地環境活動鳥類11種,最為常見的有大白鷺、綠頭鴨、震旦雅雀等。
溼地的底棲動物高潮帶主要為無齒相手蟹和紅螯相手蟹,池塘中主要為梨形環稜螺、中華圓田螺與中國圓田螺。中潮帶區域以譚氏泥蟹、布氏類麂眼螺為優勢種。低潮帶區域以河蜆為優勢種,偶見齒吻沙蠶。
西沙溼地是上海市科委立項的溼地生態修復實驗基地。由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崇明縣共同承擔的「西沙溼地生態修復實驗基地科研項目」於2005年9月正式啟動,主要通過生態引鳥、植物多樣性配置、水處理淨化等工程,在原有溼地的基礎上,修復建成一個集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休閒觀光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溼地生態示範區。具有潮汐作用下的自然風貌,是該科研項目的重大亮點。項目劃分為不同人類活動幹擾的三個分區:科普教育區、緩衝區和生態保育區,佔地面積300畝。
根據崇西溼地的生態現狀,以及崇西分區發展的要求,結合溼地修復實驗基地的特點,在現代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西沙溼地將建成並完善以恢復溼地自然形態和特徵、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溼地觀光與科普教育為主的溼地修復實驗基地,成為崇明島的旅遊新亮點和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並逐步提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