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鳥的種類與外部形態
一、雀形目百靈科分為六屬,共十二種。
1,歌百靈屬,其中只有歌百靈一種。多分布在我國的廣東和廣西。
2.百靈屬,包括四種。二斑百靈分布在新疆。長嘴百靈分布在青海,西藏南部,四川北部的一些地區。白翅百靈分布在新疆。蒙古百靈分布在內蒙古、河北。
3,沙百靈屬,包括三種。短趾沙百靈分布在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四川、雲南、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蘇。細嘴沙百靈分布在新疆、西藏、四川、青海。小沙百靈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內蒙古、東北、宇夏、陝西、河北、山西、山東以及江蘇北部。
4、鳳頭百靈屬,僅有鳳頭百靈一種。分布於新疆、東北、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青海、西藏以及四川北部、江蘇。
5、雲雀屬,包括二種。雲雀分布於新疆、東北、河北、河南、甘肅、福建、廣東。小雲雀分布於四川、山東、安徽、西藏、青海、甘肅、陝西、貴州、雲南、廣東、廣西、湖南、福建、臺灣。
6、角百靈屬,只有角百靈一種。分布在東北、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
二、蒙古百靈鳥的外部形態
1、能歌善舞,馳名中外的百靈鳥,主要是指百靈鳥屬的蒙古百靈鳥。蒙古百靈鳥與麻雀的體型、體色和外貌特徵均較相似。不過百靈鳥比麻雀大4-5倍。外形百靈鳥身體呈紡錘形,具有流線型的外廓,成鳥體長17釐米,體寬5釐米。體外被覆羽毛,背部羽色大部分是灰褐色,有深褐色斑紋。兩翼和尾部是黑褐色,腹部呈沙白色。百靈鳥較為明顯的標誌是白眉和黑項圈。白眉,即在兩眼上方由前至後各有一條白眉,長2.5釐米,眼的後上方最寬處0.5釐米,相連通於腦後。在腦後方的白色羽毛不甚明顯,但是能夠清楚的看出。白眉的形狀和長短是辨別雄、雌的主要特徵之一。黑項圈,即頸前下方項間有明顯的半環黑圈,開口處在頭後背部,最寬處1.2釐米,在兩眼斜下方象兩個黑鈴鐺,最窄處為0.7-0.9釐米,在喙的下方與兩個黑鈴鐺相連接,稱之為黑項圈。眉在腦後相連的白羽下面,有半圈寬窄相間的紫褐色羽毛與黑項圈合在一起,甚為美觀大方,顯得百靈鳥更加別致。
2、頭端具有角質的喙,是啄食、梳整羽毛和沙浴的器官。喙長1.2-1.6釐米,寬06-08釐米,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質鞘兩呈黑灰色,下頜為灰白色,喙上下面窄,為0.5釐米,左右面寬,為0.7-0.9釐米,上頜沿後上方兩側有鼻孔,被毛。
3、兩眼黑而圓,具眼瞼和瞬膜,不受風沙影響,保護眼球。頭頂上的羽毛邊緣為紫褐色,中間顏色較淺,有時在鳴叫時或爭鬥時頭頂上的羽毛可豎立起來。在兩眼後眼角後下方0.5釐米處,凹陷黃豆般大小的耳孔,周圍著生耳羽。
4、毛不致變形和防水。皮膚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質物,如羽毛、角質喙爪和鱗片等。
5、飛羽分為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翅膀上的飛羽(指的白羽)是鑑別雄、雌百靈鳥的條件之一。蒙古百靈鳥的初級飛羽有九枚,最外邊五枚最長為11-12釐米,呈黑色,其餘四枚逐次稍短為白色。次級飛羽九枚長為5-7釐米,有白色的六枚,靠近翅內側三枚是褐色的由初級飛羽外側向內逐次漸短。次級飛羽著生處的羽毛是深褐色的。
6、尾端著生有扇狀的尾羽,在飛翔中起舵的作用。尾羽長8-8.5釐米,兩側各有白色羽毛兩枚,中間有兩枚褐色尾羽,其餘都是黑色,共有尾羽十二枚。尾羽基部上端長有毛狀羽,對尾羽有保護作用。身體覆蓋的羽毛,其主要功能是保持體溫,形成隔熱層,調節體溫保護皮膚不受損傷。羽色是地棲百靈鳥的保護色,使其在繁殖期不致受其他動物的危害,保證孵卵與育雛。腹部在龍骨兩側各1釐米的地方不著生羽毛,稱為裸區。這與孵卵有密切關係,雌百靈鳥在孵卵期間,腹部羽毛大量脫落,稱之為「孵卵斑」根據這個特點可以判斷百靈鳥是否已進入繁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