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不想過冬、厭倦沉重、想飛去熱帶的島嶼遊泳
古代時期的中國,一直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孔子更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在《論語》中寫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這些言論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與此同時,我國的儒家文化也在中南亞流傳開來,並且影響周邊的很多小國。不過有些國家卻不願意繼續受中國的影響,甚至為了與中國撇清關係,一度更改國家的漢字以及首都名稱,如今這個國家還想更改國名,那麼在這背後,這個國家與我們中國有什麼「深仇大恨」呢?
韓國作為我國的一個海上鄰國,在習俗方面和我們有很多的相似點,那麼在歷史上韓國究竟和我國有著怎樣的淵源呢?《春秋》當中記載,商周時期,箕子見紂王大勢已去,就帶領著麾下的一部分大臣和子民來到了當時的朝鮮半島,建立了政權,歷史上稱之為箕子朝鮮,但它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久,後來又被衛式朝鮮所代替。
《漢書》當中記載,漢武帝在推翻了衛士朝鮮的政權後,在當時的朝鮮半島設立郡縣,隨後朝鮮半島被正式的劃分為我國領土,其中經歷過幾次亂戰,但還在漢朝的管制之下。唐朝時期高麗王朝建立,在經歷47位君主後,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的統治,自立為王,建立朝鮮王朝。
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二戰後,朝鮮王朝一分為二變成了如今的韓國和朝鮮,高麗王朝也算是兩者的老祖宗。為什麼我國與韓國有著那麼多相似的習俗呢?主要是因為古時候的高麗王朝一直都是我國的潘屬國,我國文化對其也有著深遠影響,其實一些習俗世世代代就流傳下來了。
但是如今的韓國卻極力想撇清和中國的關係,不僅廢除漢字、改首都名,如今甚至還要改國名,但歷史的沉澱可不是說改就能該的。為了撇清與中國的關係,他們將所有的與漢字有關的改掉,成為了朝鮮半島唯一一個沒有漢名字的城市。到了後來更加過分,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總統甚至下令廢除漢字,學生們在課本上幾乎看不到漢字了。
韓國宣布廢除漢字,用朝鮮語代替,全國各地都使用朝鮮諺文來標記,官方文字只使用諺文來記事,小學、初中課程不得教漢字,到高中漢字才列為與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外國語的選修課程,規定設立之初,韓國民眾廣泛支持,認為如此大韓民族再也不會被誤認為中華附屬。但事實上朝鮮的古代漢語就是漢字,而現在韓國人卻連自己的祖先文化字跡都不認識了。
其實他們改了首都的名字,接著將漢字完全除掉,已經把我國對他們的影響力降低到了最低,但是韓國這個名字在他們眼中也相當刺耳,因為就在世界的近代史當中,這個名字相關聯的就是日本與中國,所以他們開始想連國民也一起改掉。由此可見,韓國為了擺脫其他國家對它的影響,做出了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