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2020-12-18 談藝錄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先奉上:(1)成語「吮毫搦管」中,「吮」的意思是用嘴含吸;(2)成語「含英咀華」來源於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用來比喻讀書時細細琢磨以領會文章的精華,詳細解釋見「吮」、「咀」兩字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咀。讀jǔ。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這一句中的「含英咀華」後來發展為成語,「英」、「華」一般指精華,由於「華」與「花」古字相通,所以也有直譯為口中含著花瓣細細咀嚼的。都是用來比喻讀書時細細琢磨以領會文章的精華。

(韓愈鑽研學問的典型)

本義之外,咀還有幾個用法:(1)咬嚼;嚼食。《蒼頡篇.口部》:「咀,噍也。」《釋名.釋飲食》:「咀,藉也,以藉齒牙也。」比如《管子.水地》:「(人)三月如咀。」尹知章《管子注》:「咀咀,口和嚼之,謂三月之胚渾初凝,類口所爵食也。」古人認為胚胎三個月的時候,人形還像在嘴裡咀嚼碎了的食物一樣。

(2)組成專用詞「<口+父>咀」。意指配藥方。《廣韻.語韻》:「咀,<口+父>咀,修藥也。」比如湯顯祖《牡丹亭.診祟》:「小姐,我去咀藥來。」

(3 )通「詛」。咒罵。比如《後漢書.左雄傳》:「(王)聖造生讒賊廢立之禍,生為天下所咀嚼,死為海內所歡快。」這裡的詛嚼,其實就是咒罵。

咀的小篆寫法如圖:

(咀的小篆寫法)

2、啜。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1)chuò。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啜,嘗也。從口,叕聲。一曰喙也。」形聲字。《爾雅.釋言》:「啜,茹也。」《廣雅.釋詁二》:「啜,食也。」啜的本義是嘗;喝。比如陸遊《睡鄉》:「有酒君勿啜,入腸作戈矛。」勸人不要喝酒。再比如,茅盾《子夜》七:「侍者拿上咖啡來。吳蓀甫啜了一口,便放下杯子。」

(現代文學名著《子夜》封面)

《說文解字》給的另一個解釋是「喙也。」喙字我們前面學過,就是指鳥獸的嘴。

本義之外,啜還有兩個意思:(1)羹汁。《史記.張儀列傳》:「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鬥以擊之。』」司馬貞《史記索隱》有:「按:謂熱而啜之,是羹也。」這裡的啜,指的就是羹汁。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趙王)與代王喝酒,暗中告訴廚工說:「趁酒喝到酣暢歡樂時,你送上熱羹,趁機把鬥柄(那個鬥是特別加工加長了鬥柄的)反轉過來擊殺他。」

(2)哭泣抽噎的樣子。《釋名.釋言語》:「啜,惙也,心有所念,惙然發此聲也。」《集韻.薛韻》:「啜,泣也。」比如《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毛傳》稱:「啜,泣貌」。這句詩的大意是:有個女子被拋棄,嗚咽悲痛心傷痛。嗚咽悲痛心傷痛,追悔莫及向誰告!啜泣這個詞,現代漢語屬常用詞彙。

(二)zhuó。嘮叨。也寫作「諁」《廣韻.薛韻》:「啜,言多不止。」《集韻.薛韻》:「諁,多言不止謂之諁。或從口」。

(三)chuài。讀這個音時,只用作姓。

啜的小篆寫法如圖:

(啜的小篆寫法)

3、<口+集>(GBK字庫沒有這個字,部分設備無法顯示這個字,就是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集」)。讀j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噍也。從口,集聲。」形聲字。本義是咀嚼。下邊噍字會詳細講。

<口+集>的小篆寫法如圖:

(&lt;口+集&gt;的小篆寫法)

4、嚌。需要稍稍提一下的是,這個字一般流行資料稱「嚌」是其簡化字,但在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中並無「嚌」字,因此,在嚴格規範用字的情況下,「嚌」其實屬不規範用字。嚌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jì。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嚌,嘗也。從口齊聲。《周書》曰:『大保受同祭嚌。』」形聲字。本義是微微嘗一點。是古代行禮時的儀節之一。又「嚌」與「啐」對舉時,則「嚌」特指吸入酒時只到牙齒而止,不吸入口,吸入口則叫「啐」。可見古代對於禮的規定有多細緻。《儀禮.士冠禮》:「有幹肉,折俎嚌之。」鄭玄注稱:「嚌,嘗之。」引申為品嘗。比如蘇東坡的《泂酌亭》:「既味我泉,亦嚌我詩。」味是品嘗滋味的意思,既品嘗了我的泉水,又品味了我的詩。

(蘇東坡與人對飲圖)

本義之外,嚌又用作吃;吸。比如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下》:「蟻喜甜芽,可嚌其甜汁也。」

(螞蟻吸甜芽)

(二)jiē。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嚌嚌」兩個意思:(1)管弦聲。比如《太玄.樂》:「鍾鼓喈喈,管弦嚌嚌,或承之衰。」範望注說:「嚌嚌,憂悲也」因此,嚌嚌應當是指悲傷的管弦之聲。(2)眾鳥鳴聲。班彪的《北徵賦》:「雁雝雝以群翔兮,鵾雞鳴以嚌嚌。」李善注引《楚辭》稱:「鵾雞嘲哳而悲鳴」,集以上兩義,「嚌嚌」,應當不是歡快的聲音。

(三)zhāi,音出《集韻》。用於專用詞「嚌啀」。笑貌。《集韻.皆韻》:「嚌,嚌啀,笑貌。」

嚌的小篆寫法如圖:

(嚌的小篆寫法)

5、噍。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jiào。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齧也。從口焦聲。嚼,噍或從爵。」形聲字。本義同「嚼」,用牙齒把東西咬碎。《荀子.榮辱》:「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已矣。大意就是: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東西,香噴噴地吃個飽罷了。再比如陸遊的《老馬行》:「玉鞭金絡付夢想,瘦稗枯萁空咀噍。」借老馬自比,人生理想已經無法實現了,只能像老馬一樣,只能在嘴裡咀嚼著枯敗的草料。

(老年的陸遊)

本義之外,噍還有兩意:(1)指活著的人或動物。《漢書.高帝紀上》:「項羽為人慓悍禍賊,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用可以咀嚼,代表活著的人或動物,項羽的軍隊過後,殺光屠光,所以是「無噍類」。

(彪悍的項羽)

(2)通「譙」,責備。比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大意是:到了文帝駕崩,景帝繼位,一年多不曾責備過衛綰,衛綰日漸謹慎盡力。

(二)jiāo。讀音出自《廣韻》,聲音急促。《集韻.宵韻》:「噍,聲急也。」

(三)jiū。讀音出自《集韻》組成專用詞「噍噍」,同「啾啾」。鳥細小的叫聲。《集韻.尤韻》:「噍,燕雀聲。通作啾。」

噍的小篆寫法如圖:

(噍的小篆寫法)

6、吮。讀shǔ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吮,欶(嗍suō)也。從口,允聲。」形聲字。本義是用口含吸。如吮奶,吮血。比如錢起《江行元題一百首》之二十一:「詩癖非我病,何妨吮短毫。」古人常常有把毛筆放在嘴裡吮吸以弄溼或調整筆毫的做法,比如電視劇《大宅門》裡白老爺子作畫,就是這樣,如圖:

(大宅門裡的吮筆毫)

這首詩的「吮短毫」,也指此事;晉代陸機《文賦》裡也有:「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梁書.劉孝綽傳》裡也有:「由此而談,又何容易,故韜翰吮墨,多歷寒暑。」其中的「含毫」和「吮墨」指的都是這件事,後來,「吮毫搦(nuò)管」發展成為成語。毫指毛筆的筆尖;吮毫:將筆尖含在口中,指以口潤筆;搦管指執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構思作品或準備寫作,也用來指凝神遐想,進行寫作。

吮的小篆寫法如圖:

(吮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4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148課:成語「萬馬齊喑」,「喑」究竟是什麼意思
    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先奉上:(1)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懷恨的意思;(2)成語「萬馬齊喑」,「喑」指的是沉默不語。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如不必須,其他內容可以忽略不計,但請口下留德。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顯然,許慎說,這又是一個方言用字。是宋齊兩地對小兒哭泣不止的稱謂。
  • 《說文解字》第137課:成語「犁庭掃穴」的「犁」是什麼意思?
    老辦法:答案放最前面:標題中的成語「犁庭掃穴」比喻徹底摧毀,犁是耕地的意思,它的詳細解釋,請看第四個字犁字解說中加粗段落。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7課,講四個漢字,這四個漢字全部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分別如下:1、 犓 。讀chú。
  • 含英咀華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含菁咀華,反義詞有:生吞活剝、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含英咀華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英咀華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含英咀華(hán yīng jǔ huá)成語釋義:英、華:花;這裡指精華;咀:細嚼;引申為體味。把花朵放在嘴裡慢慢咀嚼。
  • 《說文解字》第252課:成語「出言不遜」的「遜」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遜和返。這兩個字均始郵見於戰國時期。「遜」字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遜」(因「孫」簡化為「孫」),遜與返都是現代漢語高頻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遜(遜)。讀xùn。
  • 《說文解字》第284課:細說「遽」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遽」,遽雖不是常用漢字,但也算不上生僻字,我們該叫它「中頻字」。與「遽」相關的有一個成語:疾言遽色,在這個成語中,遽是「倉猝」的意思。遽字的詳情如下: 遽。有兩個讀音: (一)jù。
  • 《說文解字》第135課:細說「牽」與「牿」
    因為這套課程是系列《說文解字》課程,這是其中的一課,每篇文章講一個或幾個漢字,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標題卻只能列其中一、二個知識點,有的朋友不耐煩看完文章,找不到答案就開始責問「文不對題」,為此,我們只好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放在前面(其實,標題中的問題,文中一定會有提到(我們不做「標題黨」),今天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是:成語「牽強附會」中,「牽」字的意思是「強制,勉強」
  • 《說文解字》第350課:成語「跛鱉千裡」中,「跛」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踣。讀音有兩個:(一)bó。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踣,僵也。從足,音聲。《春秋傳》曰:『晉人踣之。』」形聲字。本義是向前僕倒,這裡提到的《春秋傳》指《左傳·襄公十四年》,現在的版本寫作「與晉踣之」。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2)成語「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詳情見內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前面課程已講過這個字,具體見57課。再複習一下:《說文解字》給「蕕」的解釋是「水邊草也。」《左傳.僖公四年》記載:「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作註:「薰,香草,蕕,臭草。」據此,蕕的本義就是味道惡臭的一種水草。與之對比的是薰,就是零陵香,香而雅。後來,因為薰和蕕不同的氣味特性,發展出來一個成語叫「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
  • 《說文解字》第352課:成語「科頭跣足」中,「跣」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中的「跣」,用它的本義:赤腳。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蹁、、踒、跣」,這四個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完全的生僻字。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蹁。關於這個本義,有兩個問題:其一、桂馥的《說文義證》中認為讀音不是「蘋」,他說「讀若蘋者,蘋當為採。」其二、姚文田、嚴可均《說文校議》中稱「拖當作拕(tuō,同「拖」),《說文》無拖字。」至於什麼是「拖後足馬」,並無詳解,【猜想】大致應是馬後足有疾或受傷,拖著行走。本義之外,蹁還指膝頭。
  • 《說文解字》第345課:成語「跋前躓後」中,「躓」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成語「跋前躓後」中,「躓」的意思是跌倒,被絆倒。躓字的詳細情況本課會講到——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躓(簡化後寫作『躓』)、跲」,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說中是互釋字。
  • 《說文解字》第303課:細說「廴」字
    在古代漢語中,這三個部首聯繫緊密:「辶(辵)」被《說文解字》解釋為「乍行乍止也」,簡言之就是「走走停停」;「彳」被《說文解字》解釋為「小步也」,簡言之就是「小步行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廴」字,這是我們《說文解字》課程的第303課。
  • 《說文解字》第349課:成語「虎踞龍盤」中,「踞」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虎踞龍盤」中,踞的意思是「蹲」,但這個「蹲」,是古文裡的「蹲」,詳情請見正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我們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踞、(足+荂)、躩」。這三個字都不是常用漢字,所以本課內容,重在了解。
  • 《說文解字》第240課:成語「不速之客」中,「速」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逸興遄飛」,「遄」的意思是往來疾速。(2)成語「不速之客」中,「速」的意思是招請。兩個成語的詳細解釋請見相關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我們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五個漢字:逪、遄、速、迅、(字形為<辵+氏+口>,GBK字庫無此字,大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五個字的詳情如下:1、逪。讀cuò。《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逪,跡逪也。從辵,昔聲。」形聲字。本義同「錯」,交錯。
  • 《說文解字》第353課:成語「麟角鳳距」中,「距」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跔、、距」,這三個字中,「距」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也就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跔。讀音有兩個:(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跔,天寒足跔也。從足,句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98課:「八月斷壺,九月叔苴」中,「苴」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diào。給的解釋是:「艸田器,……《論語》曰:『以杖荷莜』」。王筠的《說文句讀》裡說:田間之器,率以檾稭為之,故曰艸「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直接給標為「耘田器。」並說明「芸,除草也。」依照這三條線索,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莜,本義是一種草編的田間用器,是一種農具,用以除草。這種用具恐怕現在已被各種鐵製用具取代,所以找不到圖了。
  • 《說文解字》第59課:「牽牛花」在古時候為什麼叫「惡菜」?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第59課。今天解說的是《說文解字》540部漢字中「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下:(葍的小篆寫法)3、蓨。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蓨,苖(注意,不是禾苗的苗)也」。從艸,脩聲」。讀作tiáo這個音的時候,有兩個意義。(1)《爾雅.釋草》:「蓧,蓨。」又「苖,蓨」。《說文解字》中「苖」字下說「蓨也」,又是一個兩字互訓一對字。《齊民要術.羊蹄》裡引用《詩義疏》裡的話說蓨:「今羊蹄,似蘆菔(課裡講過,就是蘿蔔),莖赤,煮為茹,滑而不美。多噉令人下痢。」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
  • 《說文解字》第274課:「邋」與「迫」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迫在眉睫中,迫字的意思是「靠近,接近」。具體解釋請見「迫」字詞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兩個漢字:「邋」和「迫」,兩個字中,迫字為常用漢字,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要加強記憶,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邋。
  • 《說文解字》第336課:「蹋」和「踏」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蹋、踄、蹈。這三個字都不是生僻字,其中「蹈」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在1988年國家語委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蹈」。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蹋。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蹋,踐也。從足,(上日下羽)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