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諺云:「蘇湖熟,天下足」。這在古代,共飲太湖水的蘇州和湖州,都是江南魚米之鄉的典型代表,老百姓吃好住好讀書好狀元多,看看蘇州的同裡和湖州的南潯就知道了。但是到了近代後,湖州就慢慢落後於蘇州了。別說和蘇州比,就連一個崑山都可以秒殺整個湖州。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天湖州發展落後於蘇州的局面:
首要一個在於戰亂的影響。尤其是太平天國時期,嘉湖(嘉興、湖州)主戰場,讓曾經相對發達的湖州元氣大傷。傷到什麼程度?傷到需要外來人口填湖州的局面。相比之下,蘇州雖然也是當年的主戰場之一,但受到的損失是遠小於湖州的。直到今天,湖州的總人口還是遠遠落後於蘇州。
第二個就是交通方式的改變。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過去湖州和蘇州都依靠著太湖水和大運河發展起來。江浙流域豐富的水資源推進了兩地稻作生產,催生了發達的手工業。強勁的水路運輸推動了物流業的發展,真是不想富都不行。但隨著水路的衰落,鐵路時代的強勢到來,蘇州因其位於京滬鐵路這條大動脈上,繼續走在富裕道路上。相比之下,湖州只能和大運河一起,慢慢地退居其後了。
第三個就是上海的強勢崛起。近代上海的崛起完全改變了江南地區的經濟格局。上海執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之牛耳,是江南乃至全中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中心,正朝著全球經濟中心的目標走去。與上海無縫對接的蘇州依靠交通優勢享受到了上海發展紅利的頭口水。甚至可以這麼說,蘇州的城市產業發展和上海是渾然融為一體的。
而湖州多少有些尷尬,位置沒有蘇州好,位於杭州和南京之間。問題在於過去南京和杭州的物流都要往上海繞一繞。這造成了湖州過去存在的發展黑洞。近些年隨著交通的改善,湖州也可以較好地享受到上海的發展溢出紅利,成為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便是例子。
第四個就是當年的世紀大交換。幾十年前,浙江和江蘇進行了一場世界大交換,那就是原屬於蘇州松江專區的嵊泗列島劃到了浙江舟山專區,而整個太湖僅留給了湖州70米範圍的管轄權。如今人們再回頭去盤算這場大交換的獲益情況,浙江是賺了,湖州是賠了。這場交換,相比之江蘇和安徽在洪澤湖流域的大交換,影響更大。
第五個就是湖州的城市功能定位。這還是要說到湖州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作為傳統的稻作區,湖州需要為保障整個浙江的糧食供應而做出一定的發展犧牲,工業發展難免會受到限制。再則,湖州有山,山中溪流是上海黃浦江的重要源頭。為了保障大上海的發展,湖州也要做出工業發展方面的很大犧牲。
當然,今天湖州發展相對落後於蘇州,也只是相對落後。整個湖州的發展在整個中國來看,還是相對發達地區。而且,湖州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特色路子,安吉餘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地人都說,養雞養鴨不如養一個上海佬。
湖州不僅僅可以養上海佬。擁有莫幹山、天目山、太湖水等豐富山水資源的湖州也不僅僅可以做上海、南京、杭州甚至蘇州的後花園。在新興產業發展道路上,著墨較少的湖州或許會迸發出更大的發展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