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0時30分,隨著通水閘的開啟,水流從深埋地下、全長15公裡的第四管道開始源源不斷地輸至澳門,澳門傳回了清泉奔湧的視頻畫面。洪灣泵站內一片歡騰。
當天,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水利項目——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也是珠海對澳門供水60周年。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以下稱「第四管道」)的順利通水,是粵澳合作的重大成果,標誌著珠海對澳門增加供水量的同時,還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供水保證率。
突破
新建管道15公裡實現雙線路供水
舉行通水儀式的洪灣泵站,是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的重要節點之一,其專門為第四管道新擴建了泵站機組。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泵站位於一條名叫「洪灣泵站前池」的清澈河流旁。新泵站正是通過抽水泵從前池抽水,運輸至第四管道,然後再輸送到澳門水庫。新泵站旁邊的原有泵站,連接著6條抽水泵管道,抽水泵將從這裡抽水到山上,再輸送至另外三條管道。
珠海經濟特區對澳門供水公司負責人表示,之前使用的三條對澳供水管道均通過灣仔的竹仙洞水庫運送至澳門半島主城區。澳門離島路氹城區只能從半島獲取淡水資源,且輸水量只有1.5萬立方米/天。近年來,澳門離島路氹城區快速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加,通過半島獲取的淡水資源已經難以滿足需求。而第四管道通過珠海橫琴新區供水至澳門離島路氹城區,直接滿足其用水需求。
第四管道工程是粵澳供水合作的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裡,新建洪灣泵站1座,概算總投資5.25億元人民幣。工程於2016年開工,今年4月完工,並於6月通過了竣工驗收,具備運行條件。
珠海水控集團供水公司總經理王杭州介紹,工程通水後,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從50萬立方米/天提升至70萬立方米/天,同時改變目前供水均從竹仙洞水庫進入澳門的單一模式,增加從氹仔方向進入澳門的供水管路,從而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門供水水源抗風險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證率。
難點
強颱風來前完成水道穿越頂管工程
作為第四管道工程的項目負責人,珠海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的章志仁透露,第四管道埋入地下約3—27米,其修建路徑與前三條管道差異很大,在建設過程中克服了許多難題。
例如,第四管道工程穿越供澳天然氣管道區域,為保證輸澳天然氣管道的絕對安全,建設團隊歷時兩年多,先後五次組織地下管線勘察,徹底探明天然氣管準確位置。
「工程還須解決複雜的地質條件問題,工程穿越橫琴深厚人工拋石層和巨大孤石,遭遇複雜的地質結構,施工難度極大。」章志仁說。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天鴿」強颱風即將襲來,一段長約1170米的穿越馬騮洲水道頂管工程還差50米沒有完成,為了搶在強颱風到來前完成,章志仁當機立斷,動員頂管施工隊伍加班加點連夜施工,最終在颱風來前的一天貫通,順利完成任務。「如果沒有做完,海水將倒灌進來,設備都會受到損害,處理時間和費用將無法估量。」
面對部分施工場地狹窄,地面市政設施和建築繁多、相距極近,施工團隊使用了首創的加壓沉井法和搓管沉井法最新頂管沉井技術,大大降低了對地面市政設施和建築的影響。
效應
澳門原水使用量98%以上由珠海供應
作為對澳供水的起點和水源地,竹仙洞水庫寬廣靜謐,如翡翠般三面被群山環抱。第四管道通水當天,對澳供水60周年展覽在該水庫的小島上首次亮相。
王杭州介紹,1959年,竹仙洞水庫大壩開工建設,啟動了珠海對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今正是一甲子的歲月,珠澳人民「同飲一江水」的感情也越發醇厚。
60年來,珠海和澳門在供水事業上唇齒相依、攜手共進。珠海為滿足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對供水持續增長的需求,不斷完善對澳供水設施,突破了珠澳兩地自然條件的限制,如今已形成「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的供水格局,確保兩地在鹹潮期間也有足夠的原水和優質自來水供應。從1986年至2018年,珠海對澳門的原水供應量從2000萬立方米增長到超過1億立方米,多年來始終佔澳門原水使用總量的98%以上。
連結
對澳供水60周年大事記
上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門原來自給自足供水的局面無法維持,居民飽受水荒之苦,受澳門同胞的請求,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廣東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在1959年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開啟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
▲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庫正式向澳門供應原水,揭開了珠海對澳門供水的序幕。在上世紀60年代,對澳供水僅有竹仙洞到澳門一條管路,年供水量僅有300萬立方米;
▲70年代,珠海相繼建設了南沙灣泵站、夏灣加壓站,從前山河和大鏡山水庫取水,輸送到竹仙洞水庫,擴大了對澳門供水量;
▲1986年磨刀門供水系統開工建設,隨後相繼建設了掛定角水閘、洪灣泵站及管道設施,從此開啟了從西江取水的歷史。1988年5月,其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989年8月二期工程建成通水。磨刀門供水系統每天對澳供水能力可達45萬立方米。
▲到90年代末,當鹹潮的影響日趨嚴重,磨刀門水系也不能滿足供水需求時,興建了廣昌泵站及從廣昌泵站到南屏水庫的廣南管,從大鏡山水庫經白石泵站到澳門的應急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11月,跨越四省總長1300多公裡的「千裡調水」計劃正式實施,2015年1月17日,貴州天生橋一級水電站開閘放水,成功地為下遊的珠澳地區送來了「救命水」。
▲200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機制下成立了粵澳供水合作專責小組和技術小組,雙方政府間建立了常態化的供水合作機制。2009年籤署的《粵澳供水協議》讓雙方供水合作有了法律依據。
▲因為鹹潮逐年嚴重,取水口不得不從廣昌泵站上溯20公裡到達平崗,興建了平崗泵站。上移取水口的同時,珠海還興建了竹銀水源工程。2011年5月竹銀水源系統建成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對澳供水第三管開工建設。
▲為了解決澳門供水的結構性難題,2016年,對澳供水第四管工程開工建設,2019年10月17日通水。2017年西水東調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將於明年建成,緩解平崗-廣昌一期工程單管運行的風險,將原水輸送能力從每日100萬立方米提升到每日200萬立方米。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黃鴻基 記者 謝慶裕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