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又一條對澳門供水管道通水 背後有這些奧秘

2020-12-23 南方新聞網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也是珠海對澳門供水60周年。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以下稱「第四管道」)的順利通水,是粵澳合作的重大成果,標誌著珠海對澳門增加供水量的同時,還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供水保證率。

  17日10時30分,隨著通水閘的開啟,水流從深埋地下、全長15公裡的第四管道開始源源不斷地輸至澳門,澳門傳回了清泉奔湧的視頻畫面。洪灣泵站內一片歡騰。

  當天,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水利項目——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也是珠海對澳門供水60周年。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以下稱「第四管道」)的順利通水,是粵澳合作的重大成果,標誌著珠海對澳門增加供水量的同時,還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供水保證率。

  突破

  新建管道15公裡實現雙線路供水

  舉行通水儀式的洪灣泵站,是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的重要節點之一,其專門為第四管道新擴建了泵站機組。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泵站位於一條名叫「洪灣泵站前池」的清澈河流旁。新泵站正是通過抽水泵從前池抽水,運輸至第四管道,然後再輸送到澳門水庫。新泵站旁邊的原有泵站,連接著6條抽水泵管道,抽水泵將從這裡抽水到山上,再輸送至另外三條管道。

  珠海經濟特區對澳門供水公司負責人表示,之前使用的三條對澳供水管道均通過灣仔的竹仙洞水庫運送至澳門半島主城區。澳門離島路氹城區只能從半島獲取淡水資源,且輸水量只有1.5萬立方米/天。近年來,澳門離島路氹城區快速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加,通過半島獲取的淡水資源已經難以滿足需求。而第四管道通過珠海橫琴新區供水至澳門離島路氹城區,直接滿足其用水需求。

  第四管道工程是粵澳供水合作的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裡,新建洪灣泵站1座,概算總投資5.25億元人民幣。工程於2016年開工,今年4月完工,並於6月通過了竣工驗收,具備運行條件。

  珠海水控集團供水公司總經理王杭州介紹,工程通水後,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從50萬立方米/天提升至70萬立方米/天,同時改變目前供水均從竹仙洞水庫進入澳門的單一模式,增加從氹仔方向進入澳門的供水管路,從而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門供水水源抗風險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證率。

  難點

  強颱風來前完成水道穿越頂管工程

  作為第四管道工程的項目負責人,珠海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的章志仁透露,第四管道埋入地下約3—27米,其修建路徑與前三條管道差異很大,在建設過程中克服了許多難題。

  例如,第四管道工程穿越供澳天然氣管道區域,為保證輸澳天然氣管道的絕對安全,建設團隊歷時兩年多,先後五次組織地下管線勘察,徹底探明天然氣管準確位置。

  「工程還須解決複雜的地質條件問題,工程穿越橫琴深厚人工拋石層和巨大孤石,遭遇複雜的地質結構,施工難度極大。」章志仁說。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天鴿」強颱風即將襲來,一段長約1170米的穿越馬騮洲水道頂管工程還差50米沒有完成,為了搶在強颱風到來前完成,章志仁當機立斷,動員頂管施工隊伍加班加點連夜施工,最終在颱風來前的一天貫通,順利完成任務。「如果沒有做完,海水將倒灌進來,設備都會受到損害,處理時間和費用將無法估量。」

  面對部分施工場地狹窄,地面市政設施和建築繁多、相距極近,施工團隊使用了首創的加壓沉井法和搓管沉井法最新頂管沉井技術,大大降低了對地面市政設施和建築的影響。

  效應

  澳門原水使用量98%以上由珠海供應

  作為對澳供水的起點和水源地,竹仙洞水庫寬廣靜謐,如翡翠般三面被群山環抱。第四管道通水當天,對澳供水60周年展覽在該水庫的小島上首次亮相。

  王杭州介紹,1959年,竹仙洞水庫大壩開工建設,啟動了珠海對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今正是一甲子的歲月,珠澳人民「同飲一江水」的感情也越發醇厚。

  60年來,珠海和澳門在供水事業上唇齒相依、攜手共進。珠海為滿足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對供水持續增長的需求,不斷完善對澳供水設施,突破了珠澳兩地自然條件的限制,如今已形成「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的供水格局,確保兩地在鹹潮期間也有足夠的原水和優質自來水供應。從1986年至2018年,珠海對澳門的原水供應量從2000萬立方米增長到超過1億立方米,多年來始終佔澳門原水使用總量的98%以上。

  連結

  對澳供水60周年大事記

  上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門原來自給自足供水的局面無法維持,居民飽受水荒之苦,受澳門同胞的請求,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廣東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在1959年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開啟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

  ▲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庫正式向澳門供應原水,揭開了珠海對澳門供水的序幕。在上世紀60年代,對澳供水僅有竹仙洞到澳門一條管路,年供水量僅有300萬立方米;

  ▲70年代,珠海相繼建設了南沙灣泵站、夏灣加壓站,從前山河和大鏡山水庫取水,輸送到竹仙洞水庫,擴大了對澳門供水量;

  ▲1986年磨刀門供水系統開工建設,隨後相繼建設了掛定角水閘、洪灣泵站及管道設施,從此開啟了從西江取水的歷史。1988年5月,其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989年8月二期工程建成通水。磨刀門供水系統每天對澳供水能力可達45萬立方米。

  ▲到90年代末,當鹹潮的影響日趨嚴重,磨刀門水系也不能滿足供水需求時,興建了廣昌泵站及從廣昌泵站到南屏水庫的廣南管,從大鏡山水庫經白石泵站到澳門的應急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11月,跨越四省總長1300多公裡的「千裡調水」計劃正式實施,2015年1月17日,貴州天生橋一級水電站開閘放水,成功地為下遊的珠澳地區送來了「救命水」。

  ▲200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機制下成立了粵澳供水合作專責小組和技術小組,雙方政府間建立了常態化的供水合作機制。2009年籤署的《粵澳供水協議》讓雙方供水合作有了法律依據。

  ▲因為鹹潮逐年嚴重,取水口不得不從廣昌泵站上溯20公裡到達平崗,興建了平崗泵站。上移取水口的同時,珠海還興建了竹銀水源工程。2011年5月竹銀水源系統建成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對澳供水第三管開工建設。

  ▲為了解決澳門供水的結構性難題,2016年,對澳供水第四管工程開工建設,2019年10月17日通水。2017年西水東調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將於明年建成,緩解平崗-廣昌一期工程單管運行的風險,將原水輸送能力從每日100萬立方米提升到每日200萬立方米。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黃鴻基 記者 謝慶裕 石磊

相關焦點

  • 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通水 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每天提升20萬立方米
    17日10時30分,隨著通水閘的開啟,水流從深埋地下、全長15公裡的第四管道開始源源不斷地輸至澳門,澳門隨後傳回了清泉奔湧的視頻畫面。洪灣泵站內人們一片歡騰。  當天,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水利項目——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也是珠海對澳門供水60周年。
  • 四條通水管道 連繫珠澳深情
    此刻,股股原水正通過水麵之下的管道,從對岸向廣昌泵站2期工程湧來,流過珠海市,一部分原水輸入澳門。  「亞洲第一頂」工程是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的重要部分,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向下連接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2019年10月17日,第四管正式通水。
  • 珠海對澳門供水60多年:共飲一江水 綿延兩地情
    從1959年至今,60多年對澳供水的歷史,不僅為澳門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保障,更承載著珠澳兩地綿延的同胞情。   珠海竹仙洞水庫,山水秀麗,碧波蕩漾。86歲的羅雄超和76歲的黃鳳娟夫婦行走在堤岸上,黃鳳娟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回憶道:「當年我被抽調過來整水庫,我們在工地上認識,當時忙得根本沒空談戀愛!後來水庫修好了,供水澳門了,通水當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 同飲一江水 共話兩地情——記珠海對澳門供水61年
    經過中央批准,位於珠海灣仔的竹仙洞水庫作為對澳門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並於1960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同年7月,灣仔銀坑水庫竣工,隨著放水閘門啟動,清冽冽的淡水輸送到了澳門的千家萬戶,珠海對澳門供水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1980年珠海經濟特區成立。1984年,珠海經濟特區對澳門供水公司成立。
  • 大灣風:源頭活水供澳門,一供就是60年!
    回憶起當年,澳門的一位阿婆說,人們都說「銀坑水,灣仔花,北山姑娘頂呱呱」,描述的就是這些擔水送水的「女漢子」。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前最後發行的一版郵票上,還記錄著那段歷史。我們似乎能感受到,當年這些梳著長辮子,踩著木屐的姑娘,挑著一擔水桶,在街巷裡輕快穿梭的脆響。
  • 從水船擺渡 到「暗渠」活水來 老水務人見證廈鼓海底供水管道通水
    (水務集團供圖)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沈淑婷)一水相隔,供水需靠船運送;收水費須挨家挨戶,繳水費還必須跑銀行;水壓不夠,晚上較高樓住戶只能等凌晨或隔天再取水洗澡……這些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卻是常態。  作為一個老水務人,郭錫慶1976年時是往返廈門到鼓浪嶼碼頭海上供水船的水手,這也是他參與廈門城市供水建設的起點。
  •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一周年:水通心更近 合作樹典範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見證了兩岸從『交涉到交心,從水通到心通』的歷程。晉江浯江連通一江,兩岸共飲好水好酒,友誼也將長長久久。」昨天上午,專程趕到泉州晉江參加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一周年活動的金門縣副縣長黃怡凱說,這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成果。  從去年8月5日算起,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一年了。
  •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8月5日,豔陽高照,福建泉州晉江龍湖水庫波光粼粼。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現場會在這裡舉行。上午10時許,國臺辦主任劉結一、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和臺灣金門縣代表洪麗萍共同按下通水按鈕,水庫的取水泵啟動,晉江龍湖水通過晉金供水管道,源源不斷地流向海峽對岸的金門島,進入金門的千家萬戶。從提出福建向金門供水這一設想至今,閩檯曆經20多年共同努力,「兩岸一家親,同飲一江水」的夢想今日終於實現,金門島從此結束嚴重缺水的歷史,兩岸的務實合作邁出堅實一步。
  • 向金門供水福建部分有望提前具備通水條件
    ­  雨水是影響工程建設的重要因素,在雨水頗豐的上半年,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嗎?昨日記者來到項目工地,福建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直屬項目管理中心主任黃福榮介紹,項目部和工人們攻堅克難,在保證高質量的前提下加班加點,預計9月份將具備通水條件,工期會比計劃縮短一個月。
  •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 金門缺水歷史將一去不返(圖)
    原標題:一江甘甜閩山水 跨海奔流供金門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儀式將同時在晉江和金門舉行 渠成,水到。今天,一渠清甜閩水將源源不斷地穿越16公裡的海底管道,流向金門。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將正式通水,記者在泉州晉江龍湖取水泵站現場看到,所有準備工作就緒。
  • 澳門與珠海舉行取供水溝通會 協商保澳供水安全
    今冬明春珠江下遊鹹潮形勢嚴峻,澳方官員10月27日前往珠海與內地水利部門代表舉行取水供水工作溝通例會,進一步保障對澳供水安全。
  • 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通水
    每日甘肅網天水9月27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今天上午,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通水儀式舉行,天水市380萬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迎來了洮河之水。甘肅省及天水市相關領導、受益區群眾代表、工程建設單位代表、工程設計單位代表、工程施工單位代表、工程監理單位代表等共計600餘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2013年,甘肅省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洮供水工程一期工程進入衝刺階段,二期工程正在規劃實施。
  • 金門供水工程有望提前通水 金門人即將喝上晉江水
    原標題:金門供水工程有望提前通水 金門人即將喝上晉江水 昨日,記者走訪金門供水的施工工地,福建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金門供水工程項目部經理黃福榮介紹,目前技術上的難關已經一一攻克,工程正有序地推進,確保2016年年10月能達到通水條件,甚至還可能提前完成通水目標。
  • 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程昨開工 2017年有望實現通水(圖)
    工程解讀晉水跨越海峽2017年有望實現通水隨著金門縣經濟建設和開放旅遊,用水量逐年增長,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從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成了解決金門地區缺水問題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  金門引水源頭來自泉州山美水庫及晉江流域之上的東溪和西溪水源。這些水源將匯集到金雞攔河閘,並以此為起點,經晉江供水通道引至晉江市境內的天然湖泊——龍湖。
  • 福建向臺灣金門供水合同正式籤訂 明年底試通水
    福建省長蘇樹林在金門金沙鎮田埔村,從遠處察看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並聽取有關情況 福建日報記者常剛攝  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  供(購)水合同籤訂  福建負責工程確保今年10月開工預計明年底試通水  7月20日上午,備受矚目的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供(購)水合同籤訂儀式在金門舉行。
  • 北安市山口水庫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通水啦、通水啦……」12月18日,山口取水泵站裡傳出轟鳴的機器聲,山口水庫的清澈水源滾滾引入泵房,沿著管道輸送到北安市淨水廠,流入萬千百姓家,北安市民興奮地奔走相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承載著北安人民多年殷切期盼的黑龍江省百大項目、北安市歷史上單體最大民生工程——山口水庫供水工程,經過一年零七個月的艱苦施工,全線貫通,建成通水。看著甘洌的清水從水龍頭譁譁流出,退休教師張文斌開心地說:「自從去年聽說山口水庫引水工程以後,我們全家人都一直盼著這一天,沒想到這麼快就能喝上山口水了,你嘗嘗,這水真是特別清冽甘甜。這是惠民工程!這是幸福工程!」
  • 澳門、珠海等地元旦和春節期間供水可有效保障
    人民網北京1月1日電(初梓瑞)記者從水利部網站獲悉,2018年10月以來,在水利部統一部署下,珠江水利委員會切實加強與電力、供水、航運等有關部門溝通聯繫,精心組織實施2018—2019年珠江枯水期水量調度,前期以上遊骨幹水庫和珠海當地水庫前期蓄水為重點,後期強化補水調度和供水風險管理
  • 福建向金門供水一周年:通水更通民心
    8月5日,福建晉江向金門供水通水一周年活動在晉江市龍湖鎮舉行。 陳龍山 攝中新網晉江8月5日電 (陳龍山 孫虹)「福建晉江向金門供水工程,見證了從『交涉到交心,從水通到心通』的歷程,兩岸共飲好水好酒,大家友誼長長久久。」
  • 福建向金門正式通水 劉結一:同胞情誼水乳交融
    (圖為金門供水工程示意圖。姜克紅攝影)新華社福州8月5日電(記者 許雪毅)8月5日上午,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現場會在福建晉江舉行,工程實現正式通水。劉結一表示,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順利實施,為金門民生需求、建設發展解燃眉之急、免後顧之憂,這是金門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兩岸同胞共同慶賀的一件大事、喜事,更為兩岸關係史冊增添了同胞情誼水乳交融的又一佳話,充分體現出我們為廣大臺灣同胞謀福祉的擔當作為。今年2月,我們發布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備受廣大臺胞歡迎。
  • 兩岸「應通盡通」的典範——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一周年記者短評
    兩岸「應通盡通」的典範——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一周年記者短評 2019年08月06日 08:26:00來源:東南網   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兩岸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