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11月11日向媒體表示,自11月23日起,香港居民從廣東、澳門經指定陸路口岸回港,持核酸檢測陰性結果過關後,可以豁免強制檢疫14天。
香港特區政府自2月8日推行《若干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規定14日內曾到訪內地的人士必須強制接受14天的隔離檢疫,強制檢疫令至今已實行了9個月之久。最新的措施表明,香港將與內地實現「單向通關」。
目前身處廣東及澳門的香港居民取得配額後,到港後可豁免強制隔離14日,但之後返回內地仍需接受強制隔離。據了解,計劃初期,深圳灣口岸每日名額3000人,港珠澳大橋口岸每日名額為2000人。
網上預約系統將於11月18日開放,申請人必須在14日內未到過香港、廣東及澳門以外的地區,在網上預先取得「回港易」名額,先到先得,並在粵港澳三地互認的檢測機構進行核酸檢測且結果為陰性。申請人在出發前必須將檢測結果上載到指定網站,並獲得綠色二維碼,在過關返港後可免隔離14日。
香港本地個案創一個月新高
香港衛生署1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增9宗確診個案,其中5宗為本地個案,無不明來源個案。單日確診數字創一個月來新高,與14日「清零」的目標仍有相當長的距離。
陳肇始坦言,自7月底第三波疫情暴發後,過去一周仍有零星個案,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各種原因導致社區有小型暴發群組,包括此前有酒店度假群組,追蹤工作仍在進行。源頭不明個案7天平均數已由11月初的0.4宗回升至1.1宗。
「過去一周源頭不明個案回升至0.6%,不容忽視。過去14天共有60宗輸入個案,歐洲疫情日益嚴重,預計未來輸入個案仍高企,若不留意情況,冬季流感高峰期將至,與流感重疊的第四波疫情一觸即發。因此,必須嚴格採取『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策略,進一步收緊現時安排,要更迅速更有效。」陳肇始稱。
嚴防輸入
近日有數宗確診個案均涉及豁免檢疫人士,11月10日,有三宗是此前確診機組人員的同住家人。
陳肇始宣布,香港特區政府將全面收緊新一輪防疫限制措施。自11月13日起,所有從中國以外地區入境人士必須在酒店強制檢疫,集中管理,降低居家檢疫時傳染同住人士的可能性。旅客登機前必須提供在香港酒店預訂14日的確認單,及檢測陰性結果證明,否則不準登機。到港後要接受檢測,有結果後才放行,到酒店接受檢測。目前,這些人士可以選擇居家隔離。
除了已有的熔斷機制,即同班機有5人確診或連續兩班機有3人確診,飛機要禁飛香港14天外,特區政府新加設禁飛條件。如果航空公司在旅客未能提供酒店預定確認單或檢測報告等相關文件時允許其登機,政府會考慮要求航空公司涉事航線停飛,甚至考慮提出檢控,或採取其他懲罰措施。
特區政府表示,免檢疫人士的安排會全面收緊。陳肇始指出,針對極高風險地區來港人士、曾到訪極高風險地區抵港人士,即使屬免檢疫人士,在可行情況下,在出發48小時內、來港後均要接受核酸檢測。
任何從高風險地區來港機組人員,都要等檢測有結果才可獲放行;自高風險地區來港的外國領館人員、總領事等,抵港後都要用點對點交通工具,不能坐公共運輸工具,並需在所屬機構的地點自我隔離14日,並在抵港後第12日再次進行檢測。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檢測服務,特區政府決定在港島、九龍、新界西及新界東設立4個長期檢測中心,將於11月15日起投入服務。市民可自費進行檢測並取得證明,每次收費240港元。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坦言,疫情新常態下需要藉助科技恢復正常社交。因此,特區政府將於11月16日推出被稱為港版「健康碼」的「安心出行」手機應用程式,儲存用戶出行記錄,必要時可追蹤密切接觸者。為了消除用戶隱私憂慮,該計劃屬自願參與,自主記錄。
他強調,該應用程式不需用戶登記,不需知道用戶姓名,不會用電話中的GPS功能,也不會將用戶資料備份在政府系統。出行資料會以加密方式在用戶手機記錄,31日內自動刪除。目前已有逾6000個公私營場地參與計劃,全港11.8萬輛計程車可直接使用。
推出首個「旅遊氣泡」
香港作為一個小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旅遊、會展等行業都十分依賴海外市場。受疫情影響,香港旅遊業陷入停頓。香港特區政府至今已先後與十一個國家初步接觸,討論能否以「旅遊氣泡」的形式,在特定情況下恢復出行。
香港與新加坡兩地在貿易、投資、金融、旅遊方面有緊密聯繫,人員往來亦非常頻繁。在新冠疫情前,兩地作為主要的航空樞紐,往返兩地的航線是亞太區內最繁忙的國際航線之一。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表示,香港與新加坡將恢復兩地跨境航空往來,11月22日啟航,這是香港目前與海外地區達成的首個「旅遊氣泡」。旅客抵達後,將可豁免檢疫或居家隔離,行程亦不受限制。
根據協議,旅客出發前72小時內需要接受兩地互認的病毒檢測,並且出發前14日未到過香港、新加坡以外地區。旅客將使用專屬客機,首15日每日一班,其後增至每日兩班,每個航班的旅客上限為200人。旅客抵港後使用專屬通道再次檢測。一旦兩地的單日本地確診超過5宗,「旅遊氣泡」計劃將暫停兩周。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