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6日消息(記者張明浩 見習記者張曉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16日)上午,遷址升級後的中國消防博物館在北京重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近一萬平米的展廳裡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多種災害類別、火災場景復原、火場疏散逃生等多個互動體驗展項,它也是我國消防行業唯一的國家級主題博物館。那麼,新館還有哪些不同?特色展項的體驗效果如何?如何參觀?
16日一大早,來自北京十一學校的延安同學和夥伴們一起,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外大紅門西馬場甲14號的中國消防博物館新館,參加新館遷址升級後,正式開館的首場開放活動。
在活動現場,近一萬平米的展廳裡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多種災害類別、火災場景復原、火場疏散逃生、建築消防設施、城市消防規劃、119火災報警、暴風雨體驗、地鐵疏散逃生、地震應急避險、火災體驗劇場、緊急醫療救治、模擬火災撲救等多個互動體驗展項寓教於樂。
北京十一學校教師趙文靜說:「今天帶學生來到消防博物館,感覺這裡的情景設置都很真實,可以激發學生真實的體驗感,學生的興趣都很盎然,覺得非常有意思。在這個體驗當中學生也收穫了很多的知識,對消防知識有更多的了解,有一些他們以前沒有過的體驗,對消防員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對消防員也有了更高的敬意!」
上午十點半左右,首場開放活動後,博物館迎來了第一批市民參觀者。北京市民張先生和愛人通過女兒得知這一消息後,第一時間趕來參觀。張先生說:「通過參觀這個博物館,了解到中國人民在歷史上如何與火災做鬥爭,感受到新中國建立以來消防事業的飛速發展。了解了一些逃生知識,比如在地震火災時如何避險、火災發生後如何逃生。」
據了解,中國消防博物館隸屬於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是一座集消防歷史文化展陳、火災警示教育、防火防災科普和體驗互動於一體的國家級行業博物館,也是消防行業唯一的國家級主題博物館,原館於2010年11月8日開館。去年6月,在黨和國家機構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為適應新時期應急管理和消防救援事業發展,中國消防博物館啟動了遷址升級工作。
中國消防博物館負責人周海濱表示,經過16個月的緊張施工,圓滿完成了升級復展工作。「新館延續了原來傳統的展覽內容和形式,同時特別增設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組建』『英雄逆行』等展廳展項,更加全面地向觀眾展示我國消防歷史文化、新中國消防事業成就以及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新形象。同時,展館廣泛運用多媒體展陳技術,打造具有『知識性、實用性、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參觀體驗展項,可以讓觀眾學習到火災、地震、地鐵、暴風雨等多種場景的災害避險逃生知識,掌握防災減災救災技能。」
周海濱介紹,開館後,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中國消防博物館將於每周三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17時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團體觀眾可通過中國消防博物館官方網站提前預約,個人觀眾可持有效身份證件直接到館參觀。
周海濱表示,觀眾到中國消防博物館參觀,主要會有三個方面的收穫:一是認識多種災害風險。觀眾能夠在博物館內實景體驗家庭、辦公樓、商場、地鐵等生活中常見場所的災後場景,並直觀感受地震、暴風雨等災害的嚴重危害,充分認識各類災難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從而提高防災意識。二是學習掌握逃生知識技能。結合各類模擬場景的逃生避險,經過博物館體驗式、沉浸式課程教學,觀眾能夠學習掌握滅火器、消火栓、逃生錘、防煙面具等各類應急避險設備設施的操作方法,了解災害預防、災時避險、災後逃生等防災減災常識,並通過全過程、全要素演練,以及寓教於樂、寓教於場景的學習環境,提高安全防範意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的綜合素質。三是了解應急管理和消防救援事業。通過參觀,觀眾可以了解人類與火災鬥爭的進步過程,感受我國悠久燦爛的消防歷史文化,了解新中國消防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