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領導提出,要圍繞當前制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實情況,找準問題癥結,提出應對之策。長江產經研究院組織學習領導重要講話精神,分析當前制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癥結與應對之策。
王思彤 江蘇省統計科學研究所
當前制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熱點是十年禁漁,難點是長江經濟帶如何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痛點是環保和水患問題。
第一,十年禁漁是中央的重大決策,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由于禁漁時間長,長江沿線廣大漁民的安置與生存發展問題,沿江承包魚塘的合理處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需要妥善考慮,避免激化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決好漁民上岸後的生活問題,要確保他們的生活持續改善,而不出現越來越差、越來越難的情況。
第二,長江經濟帶未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主要還是沿江各地百姓從經濟帶得到的獲得感較少,缺少直觀體會。可以考慮建立一些沿線各省市共享的福利機制,比如公園門票打折,車船住宿費打折,高速通關打折等,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地理上的自然經濟帶變成生活上的有機經濟體。
第三,環保問題重在常抓不懈,隨著追責力度的加大,應該會不斷好轉。目前更需要關注的是水患問題,尤其要解決好沿線大壩攔水與放水的科學調度,把握好旱澇調節的時機與力度,統籌好發電與抗洪的關係,確保局部利益服從沿線整體利益,盡最大可能減少對中下遊的負面影響。
葉茂升 武漢紡織大學
當前制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難點表現在:長三角,武漢城市圈,成渝都市圈之間的經濟聯動性不強,區域之間相互開放的程度有待提高,沿長江經濟經濟帶的產業布局還不合理,長江經濟帶下遊發達地區對上遊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不夠,長江經濟帶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兼容性也面臨著挑戰。
力爭在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率先實現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1)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在長江經濟帶中心節點城市,比如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中心城市建立集水,鐵,空,公多種運輸方式於一體的立體化物流交通樞紐,打通物流交通運輸大動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2)建立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協調發展的聯動機制。消除地區間在自由貿易,投資準入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性壁壘。(3)建立長江經濟帶跨區域之間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碳排放權跨域交易,實現綠色資源與經濟資源之間交易流通。讓適宜發展經濟的區域加速發展經濟,適宜生態保護的區域更加注重環保。(4)加強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水利設施建設,發揮長江經濟帶在抗洪、防澇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陳長江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
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是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因此形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良性循環的綠色發展新道路,這是新時代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以「重化工圍江」現象為代表的長江經濟帶發展環境困境體現了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的系統性、結構性、空間性矛盾,這也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痛點所在。
導致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困境的主要癥結還在於經濟增長目標驅動下的政績考核,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沒有擺正。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建立與生態環境相互適應、良性互促的綠色經濟體系,不僅要建立包括綠色產業、綠色技術、清潔能源、資源節約在內的綠色生產體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還要需要從統一的指標、政策、標準、統計、績效評價、政績考核、技術創新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切實落實、壓實、做實生態環境保護的「黨政同責」與「一崗雙責」。要遵循「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綠色技術進步和綠色發展體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解決當前產業綠色發展面臨的「不經濟」困境,構建政府推動力與市場驅動力相結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劉志迎 中國科技大學
熱點:滬江浙繼續虹吸周邊資源。難點:帶動長江9+2發嚴重展不夠。痛點:協調和帶動困難。癥結在於馬太效應應對策略:很多落後地區觀念和無實際行動,部分地區仍然是做秀多,做事少,政府和民眾之中創業氛圍都不夠濃厚。
吳先華 上海海事大學
區域與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癥結在於行政體制的障礙。
應對之策包括:一是中央層面成立長江經濟帶工作協調小組等類似機構。二是系統設計長江經濟帶區域統籌協調的規劃、工作機制等制度。三是逐步開展落實專項工作,從交通設施的統籌規劃、產業錯位發展、戶籍制度改革、流域生態補償等多方面入手,逐步清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藩籬。
謝杰 浙江工商大學
熱點是行政區劃壁壘,難點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地區保護主義。痛點是經濟帶區域產業鏈碎片化形成的產業鏈循環堵點。癥結在於各省市行政權力與整個經濟帶管理協調的脫節,建議建立經濟帶協商會議和磋商機制。
陽暘 湖南師範大學
難點:生態優先與發展衝動並行。
長江經濟帶仍然面臨工業結構中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偏低、傳統工業佔比偏高的問題,工業結構存在「虛胖之憂」,呈現「大而不強」的弱點,類似華為以「技」制勝的高端企業少,以「貿」取勝的低端企業多,在全球疫情與地緣政治博弈的情況下表現更加明顯。這直接加劇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難度,也加重環境承載力。因此,要促進長江經濟帶傳統產業「有秩序的淘汰」、「有條件的轉型」、有保留的與新興產業融合,加快生態「綠色效應」向產業延伸,物化為轉型升級新推力的催化劑,提高環境生產力和科技生產力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
顏銀根 南京審計大學
從上遊的重慶,到中遊的武漢,再到下遊的南京、上海,這些重要的節點城市構成了長江經濟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推動了東中西部區域的協調發展。但長江經濟帶上若干上遊、中遊和下遊節點城市間的經濟關聯性不足,這也將制約著長江經濟帶的全域發展。
長江經濟帶上城市間關聯性不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經濟帶不同於經濟圈,城市間的線性連接代替了網狀連接,因而經濟關聯性先天缺乏;第二,跨區域的城市關聯不同於同區域的城市關聯,異質性帶來城市間偏向於垂直分工,但這種分工通常會被區域內的分工替代;第三,各個重要節點之間的串聯不夠充分,要素在空間上沒有得到有效配置。為解決這些癥結所在,需要採用更加便捷的通道來促進要素在空間上的流動。對於人員的流動,需要進一步推進沿江高鐵、航線等快速交通建設;對於資源貨物的流動,需要進一步提升長江航道和高速公路的運輸能力;對應技術的溢出,需要進一步鼓勵產業跨區域的轉移和農業轉移人口跨區域的回流。
於曉華 哥廷根大學
長江經濟帶最大難點和熱點就是發展和保護的均衡的問題。其核心就是如何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首先是加大汙染治理和環保監管的力度,其次是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值水平,第三,要做好長江經濟帶的整體產業規劃,防止過度的競爭,尤其是要保護好上遊的產業和生態。
何雨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熱點是高質量發展,難點是聯動發展,痛點是生態環境保護。
從地理形態看,主要是江太長了。橫貫東西的帶狀自然地理跨度,帶來了流域區域經濟的巨大跨度。無論聯動發展還是生態環境保護,都需要走出鄰避效應,發揮比較優勢,在保護好母親河生態本底的基礎上,共建全領域跨區劃的共同市場機制、有效競爭機制以及有為合作機制。
嚴文沁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
熱點問題:上中下遊地區的區域協調和統一市場。作為一個經濟帶,要重視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的呼應,下遊地區著重打造生產性服務中心,其製造中心可逐步轉移至中上遊地區,這樣也增加了長江經濟帶整體的產業迴旋餘地。
王修志 廣西師範大學
熱點問題是流域生態環境的系統性保護與修復,流域各省市必須在生態優先這個前提下推動高質量發展。其難點則是流域各省市如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主要是綠色發展導向下流域企業、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型、產業發展轉型。而痛點則在於流域各省市尚未形成系統性、可持續、高質量的內源動能和內生發展能力,尚未形成健全、成熟的流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這些問題的癥結主要在於:(1)追求規模和數量增長的目標導向、觀念意識根深蒂固,促成了以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2)地方本位主義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3)流域各方向內開放的觀念意識和體制機制長期缺位。
應對之策:(1)基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系統性特徵,健全流域生態共治機制,在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上,設立由各方共同出資的流域生態修復基金;(2)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健全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協同機制,強化流域各方統一市場建設,推動上中下遊跨域創新協同,尤其是下遊向上遊的創新溢出以及上中下遊區域產業鏈協同轉型。
來源: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