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老是待在冷氣房裡,毛孔收縮把毒素都累積在身體裡面,藉由溫泉的熱力排汗,反而更能達到深層消暑。走訪鄰近的新北投溫泉鄉,泡湯之餘,來一趟在地人帶路的散步小旅行,深度認識北投的人文歷史。
地熱谷是北投溫泉的源頭,水溫高達100度,終年都是霧氣蒸騰的模樣。 記者邱雯敏/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北投說書人」是一群關心北投社區的在地青年所組成的團體,提供專業導覽服務,可按照遊客需求,量身訂做導覽形式和內容,跳脫「景點式」的介紹,設定「主題式」遊程,在雙腳步行的過程中,認識北投溫泉產業發展史,或是帶著小朋友,體驗老北投人的童年時光,甚至鑽進溫泉眷村,聽大時代的戰爭故事。
沿著青磺泉的北投溪上溯,北投說書人導覽員林智海拿出北投老照片,畫面中的日本軍官,就在眼前的小瀑布前合影,人事已非但景觀依舊。
林智海說,北投溫泉最早被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發現,凱達格蘭族將其視為女巫(ba-dou)居住的聖地,因此而得名。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北投打造全臺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正是現在日勝生加賀屋所在的位置,「但是進出溫泉旅館的人非富即貴,一般平民只能在北投溪中泡野溪溫泉」,林智海笑稱,實在是有礙觀瞻,才催生了「公共浴場」,也就是現在的「瀧乃湯」。
沿著北投溪上溯,共有3個自然生成的小瀑布。 記者邱雯敏/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現在想泡野溪溫泉,可不只是有礙觀瞻而已,還可能觸法,林智海提醒,目前沿岸都已經被劃為「北投石自然保留區」,路邊泡腳可是會吃上罰金的。
林智海進一步解釋,北投石是一種硫酸鹽礦物,生成溫度約在42度至60度之間,長1公分得要花上130年左右的時間,而北投溪正好符合其生成條件,仔細看溪中巖石全都呈現深綠色澤,「那是金屬礦物沉澱,不是青苔喔!」
跟著林智海的腳步,經過北投溫泉博物館,來到地熱谷,林智海拿出酸鹼值試劑,現場檢測泉水,發現PH值逼近4,自己動手實驗讓印象更深刻,他也特別提醒,因為北投溫泉酸度高,建議泡完溫泉用浴巾拍幹,還要記得上乳液。
另外一條「夏嬉遊——擁抱自然」路線,走訪北投兒童樂園,有著傳統水泥溜滑梯和蕩鞦韆,讓小朋友笑逐顏開,裡頭長得像是倒轉陀螺的土墩,是過去防空壕的通氣孔,看起來應該是充滿歡樂的所在,卻隱藏著北投曾作為軍事療養基地的過去。
動態遊程告一段落,林智海準備了芒草,讓遊客親手編蚱蜢,訓練小童的手眼協調能力,感受過去老北投人與大自然相伴的童年時光。
來源:臺灣《聯合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