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發現我的125名學生中有118名穿著牛仔褲。而其他7人也有牛仔褲,只是那天碰巧沒穿罷了。」
當大眾文化研究大師約翰·費斯克教授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牛仔褲在今天會和另一個群體牢牢綁定。
就像喬幫主的Levi's 501必須要搭配三宅一生的黑色套頭衫和紐百倫運動鞋,在網際網路人身上,牛仔褲成為了賽博淘金者的必備裝備。
不穿牛仔褲,不夠網際網路
當提到牛仔褲,你可能會想到很多,但如果提起網際網路大佬親自出馬的發布會,可能只會有一幕映入頭腦:
極簡風的PPT模板前,一個來回走動的身影正在侃侃而談,他也許穿了T恤,也許穿的是襯衫,但是下半身多數情況下都是一條牛仔褲。
比如從賈伯斯接棒蘋果的庫克:
比如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
而扎克伯格一年四季似乎只有灰色T恤+牛仔褲這一種裝扮:
除了發布會,牛仔褲是美團創始人王興的辦公裝備:
是順豐上市敲鐘,老闆王衛為上半身的員工服做的精心搭配:
混搭是IT屆也逃不過的時尚詛咒,就像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牛仔共西褲齊飛,幾乎佔了半壁江山:
西裝筆挺的劉強東也許不會想到,當有一天雷軍和丁磊都穿上了牛仔褲,自己反而成了穿錯的那一個:
不過,這並不是劉強東的問題。畢竟,要論對牛仔褲的熱愛,雷軍在網際網路界也鮮有對手:
小米IPO前夕,在洛杉磯路演結束後,雷軍就展示了他對牛仔褲深沉的愛:
這裡的投資者對著裝不是太在意,終於可以穿牛仔褲、不打領帶了。
就連上市後股價稍跌,都要穿一條破洞牛仔褲來調侃:
牛仔褲的背後,是你想不到的心機
為什麼網際網路大佬都喜歡穿牛仔褲?
有人認為,這是為了解決「決策疲勞」的問題。
2014年,當歐巴馬穿著一身淺黃色的西裝出現在關於恐怖主義事件的新聞發布會上時,所有媒體的焦點都轉移到了總統先生的穿著上。
從他推開白宮發布廳的門開始,關於這身淺黃色西裝的網際網路表情包就開始在推特爆發。
然而在此前的一次《名利場》的採訪中,歐巴馬還表示過:「你們會看到我將只穿灰色或藍色的西裝」,「我會儘量減少需要做出選擇的數量,我不想把時間花在選擇每天吃什麼和穿什麼上面,因為我得考慮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這麼看來,只穿固定款式衣服的優勢就出來了:節省時間,且安全。如果你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也許還能成為喬幫主一樣的經典icon。
於是,扎克伯格將義大利知名設計師量身打造的灰色T恤,掛滿了整整一柜子。每年逛兩次海瀾之家,也整不出小扎這樣奇葩的衣櫃。
牛仔褲也是同理,對於投身於網際網路的賽博打工人來說,當你不知道下半身該穿什麼的時候,穿一條牛仔褲就對了。
但是,為什麼是牛仔褲?
著名大眾文化研究者約翰·費斯克認為,牛仔褲流行的一個重要前提就在於它的功能性:它舒適、耐用,有時也很便宜,並只需要"低度保養",就像一件更具個性的工作服。
牛仔褲在褲裝中獨一無二的統治性,來自更深層的社會屬性。
在費斯克當年的研究中,牛仔褲有兩個主要的社會中心:其一是年輕人的,其二是藍領階層或工人階級的。
一位人到中年的業務主管在星期天,穿著牛仔褲給自己郊外的草坪刈草時,他是把自己同青春活力(判然有別於顯然更屬於中年人的辦公桌)以及勞動的神奇尊嚴聯繫起來。
而CEO們穿上牛仔褲出現在重要的公眾場合,顯然也不是隨隨便便意打扮的。
著名矽谷投資人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寫道,原來大家都有一種陳舊的觀念,認為搞科技的人不怎麼關注穿著,但無論是誰,其實都在認真「管理」自己的形象。
一家公司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在表現特別的時候保持一致性,這就像是,他們願意為了共同的使命而投入和奮鬥。
在凱文·希姆勒、羅賓·漢森合著的新書《腦中的大象》中,他們更是指出:
藍色牛仔褲所彰顯的其實是一種平等主義。
這是因為牛仔褲便宜又耐穿,保養成本低,他人很難辨別出你擁有的社會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高低。
換句話說,在這個牛仔褲風靡於年輕「打工人」的時代裡,穿著牛仔褲的網際網路老闆們其實是在隱晦地告訴自己的顧客和員工:「你看,我作為老闆,和你們穿的也沒什麼不同。」
衣服,一種高明的政治
衣服與政治的微妙之處,可以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那時候講起。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著裝的細節正在被網際網路前所未有地放大。
當川普地領帶被風吹起,露出粘在背面的膠帶時,他曾經一度成為媒體群嘲的對象。
他真的不懂得如何穿得得體而「精英」嗎?
有分析者認為,過於寬大的西裝、長過褲腰的領帶、放棄領帶夾而使用膠帶……這一切都是根據他的競選策略來精心策劃的。
衣服太合身,就會讓自己變成一個精緻的政客,成為精英的代言人。川普這麼穿的潛臺詞大約是:
我也可以穿跟你們一樣的衣服。我不是什麼時候都西裝革履。我也是普通人,我了解你的生活,我了解你的需要。
當政治家想要傳遞這樣的信息時,不穿純色襯衫、不打領帶就成了新的風尚。
不只是政治家如此行事。
《腦中的大象》作者認為,多數展露於人前的裝扮和消費,都只是一種表面利他實則利己的「炫耀性消費」。
不過一般人注意不到的是,這種炫耀不僅限於巨量的財富,還包括對環保的關注、對家鄉或者愛好的忠誠、對自己聰明才智的誇耀……
就像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宣傳著自己的產品使用環保材料,也並不影響她背著屠宰3條鱷魚才能拼成的愛馬仕包包招搖過市。
我們真的對於降低碳排放、保護地球更有興趣嗎?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
研究者做過這樣的實驗:
設置兩種不同的購物環境,然後分別在不同的環境下詢問被試者會購買環保型還是非環保型的產品,他們要求其中一個小組想像自己是在家中進行網上購物;另一個小組則想像自己在公眾場合的實體店進行購物。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實現被告知有尋求社會地位動機的被試者會更加偏愛環保型產品,但在網上購物的時候,他們卻更喜歡那些非環保產品。
消費者通過購買環保型產品暗示別人:我願意捨棄奢華來保護環境。
當廣告女王許舜英為中興百貨寫下的這條經典文案時,不知她是否也經歷了類似的洞察:
「當ARMANI套裝最後一顆扣子扣上時,最專業而令人敬畏的強勢形象於是完成。
白襯衫、灰色百摺裙、及膝長襪、豆沙色娃娃鞋,今天想變身為女孩。
看見鏡子裡身上的華麗刺繡晚妝,於是對晚宴要掠奪男人目光並令其它女子產生嫉意的遊戲胸有成竹。
僅一件最弱不禁風的絲質細肩帶襯衣,就會是他懷裡最具攻擊力的綿羊。
衣服是性別。衣服是空間。衣服是階層。衣服是權力。衣服是表演。衣服是手段。衣服是展現。衣服是揭露。衣服是閱讀與被閱讀。衣服是說服。
衣服就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種高明的服裝。」
在討論社會問題時,我們經常會談到一個詞——房間裡的大象,來稱呼那些非常顯而易見,卻一直被忽略的問題。
而凱文·希姆勒、羅賓·漢森則向我們揭露了另一種被忽略的現象——這隻大象,不光房間中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也存在。這種對腦中大象的忽視,更多的是一種自省性的禁忌。
對自我的剖析也許很殘酷而令人生惱,但希望每個人都有一次面對「自私的自己」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腦中的大象》,凱文·希姆勒、羅賓·漢森,中信出版集團
[2] 《從0到1》,彼得·蒂爾,中信出版集團
[3] The Science Of Simplicity: Why Successful People Wear The Same Thing Every Day,John Haltiwanger,Elite Daily
[4] 《王驍:在美國搞政治,穿衣服是個基本課程》,王驍,觀察者網
[5] 《牛仔褲:一種理解美國大眾文化的視角》,約翰·費斯克
[6] 《如何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科技大佬?》劉莎,愛範兒
[7] 《雷軍穿牛仔褲見王健林,大佬圈能穿好牛仔褲的沒幾個》,鄧濰,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