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保護你 我們的古建築

2020-12-13 三秦網

核心提示: 山西的國寶級建築川底佛堂,坍塌嚴重,這麼多年來卻「根本沒人管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莊東嶽廟,面闊五間的大殿已塌了四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村妙覺寺,滿堂壁畫受損,民間古建保護志願者網上多次呼籲,修繕措施卻僅為蓋塑料布;佛教聖地太谷圓智寺的大殿連同壁畫,被去年3月一場大火付之一炬……

 

新聞提示

山西的國寶級建築川底佛堂,坍塌嚴重,這麼多年來卻「根本沒人管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莊東嶽廟,面闊五間的大殿已塌了四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村妙覺寺,滿堂壁畫受損,民間古建保護志願者網上多次呼籲,修繕措施卻僅為蓋塑料布;佛教聖地太谷圓智寺的大殿連同壁畫,被去年3月一場大火付之一炬……日前,央視通過對山西多個古建築保護狀況的透視,講述了古建文物保護的困境,這也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古建築是一段歷史的遺存,是一個民族的生動面孔,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身份憑據,也是追溯既往的文化「活名片」。然而遺憾的是,當下古建築的保護情況很難如人意,全國超20%國寶級古建築岌岌可危。

古建築保護與推土機「賽跑」

「我國曾經擁有許多經歷千百年滄桑的古城、古鎮、古村落,擁有古城牆、古城門、古城樓、古建築,只是,在缺乏文化素養的現代城建中,它們都被破壞了。」民間古建保護人士唐大華說,古建大省山西早期木結構古建築存量佔全國75%以上,也是唯一保存了從唐至清完整建築體系的省份,可境內的古建築卻動輒遭破壞,很多都命運堪憂。別說那些散落鄉間的未定級的古建,就連古建文物都面臨著敗、盜、賣、拆的威脅。與其重要性匹配的文保力度極其匱乏。此前有媒體曾概括「山西古建築之殤」——留在當地,命若草芥;走出晉域,雪上加霜。就此看,央視曝光的山西境內多個珍貴古建築的境遇,也只見一斑。也正源於此,屢有民間志願者發出加強對山西古建保護的呼聲;去年10月,國家文物局還深入運城、臨汾、晉城等地,核實部分古建築被盜賣情況。

此外,在各城市爭相復古的同時,古建築正遭到嚴重破壞,古建築保護正在與推土機「賽跑」。在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過程中,位於甘肅平涼的涇州古城遺址遭嚴重破壞,當地文保部門兩次發出緊急停工通知,均被無視;曾國藩墓前擬建文化廣場、重修古寺,引發熱議,被質疑破壞田園風光,對方回應稱為了不建硬質廣場,協調景觀;著名民國建築、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治中公館被屋主「非法拆除」;在徽州地區,文物販子們正盯著百年以上的老房子……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表示,在一些政府主導的開發項目與文物保護髮生衝突時,同級文物部門也很無奈。目前,全國縣級及縣級以上政府設立專門文物行政部門的僅有1/4左右,縣(市)一級大量文物行政管理職能由文管所、博物館等事業單位代行,全國文物行政管理人員平均每縣不足3人。文物執法機構不健全、執法人員偏少、經費不足的現象較為普遍,執法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古建火災燒痛了誰

除了開發建設中的人為毀壞,頻頻發生的火災事故也給古建帶來滅頂之災。1月3日凌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南詔鎮拱辰樓發生火災,城樓大部分被燒毀。巍山古城拱辰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據報導,事發前城樓已承包給私人開茶館。在2014年的十起重大文物古建火災事故中,包括雲南、湖南、山西、上海等省份,橫跨整個中國。

一些歷經百年風雨、千年滄桑的古建築毀於一旦,令人痛惜。然而,近年來著名古城、古鎮、古村落發生火災的情況經常出現,相關案例不勝枚舉。公安部門和文物部門的統計顯示,2009年至2014年初,全國文物古建築發生火災1300餘起,生活用火不慎引發火災居首位,佔總數近四成,電氣原因佔總數的兩成,其他原因依次為放火、玩火、吸菸、雷擊。文物古建火災的發生,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導致,而多數災難背後又都存在商業開發的魅影。

「一座古城、一個古鎮不是靜止的景觀,而是『活』著的歷史,但由商業開發引起的過度人類活動,已成為威脅古城古建安全的禍首。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許多地方對古城進行改擴建以增加現代化設施,這種行為在破壞古城古建歷史原貌的同時,也為火災埋下了重大隱患。」資深時事評論員樊大彧說,中國傳統建築早已將防火的智慧融入其中,在建築空間布局和防火預留空間方面,歷代先人都形成了嚴格約定。然而,在過度的商業開發中,古城古建原有的防災功能基本瓦解,現代化的消防安全工作又跟不上來,這就是近年來古城古建火災頻發的主要原因。

樊大彧說,古城、古建築是中國歷史文化進程的寫照,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結晶。近幾十年來,許多中華文明的精髓卻不得不面對兩種命運,要麼因為妨礙了某些人的利益而被直接拆毀,要麼因符合某些人的利益而被過度開發利用,而最終結果還是難逃毀滅。這些年,火災毀滅了多少古城古建,也就毀滅了多少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

文物古建「變臉」背後

為古城牆裝電梯,古城牆上玩法拉利漂移,文物變身火鍋店,文物古建變會所……近年來,歷史文化古蹟「變臉」、「穿越」、「混搭」等現象屢禁不止。

其實古城牆修建電梯的鬧劇早就在南京上演過。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南京明城牆,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南京武定門的城牆旁已建起了一部現代化的觀光電梯。不過電梯建成後卻很少有使用的機會,最後也未逃過被拆除的命運。2012年5月7日上午,南京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中華門城堡上,一輛法拉利跑車在僅有十來米寬的城牆上急速啟動,前進、後退、轉彎……急速轉彎和急剎車在城牆地磚上留下明顯的車輪痕跡,對明城牆造成了一定的傷害,當地有關部門知情後緊急叫停這一舉動。同年,著名民國建築、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治中公館變身「天價豪宅」被媒體披露:開發商在張公館原址新建的兩幢小樓,通過廣告以6400萬元的高價掛牌出售,還是南京,中山陵的宋美齡別墅———美齡宮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媒體報導,這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二樓被開闢出一間規模很大的宴會廳,以「蔣、宋喜愛的特色菜餚」為招牌,別墅一層變成了廚房,還開了數家小賣部。

北京市海澱香泉環島附近一處民國文物被用做商業用途,當年臨時存放棺槨的享殿被改裝成民用房,並由一家火鍋店租賃使用,一對石獅子身披紅色綢帶,立在火鍋店門前,周圍的鐵欄杆上掛著火鍋店消費折扣廣告;北京市級文保單位嵩祝寺及智珠寺變身高檔餐飲會所,從事商業經營活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連民政署樓」的門臉也曾「變臉」過,據大連市民反映,「『大連民政署樓』上,出現了一家二手房公司——「房博士集團」的大標牌,」除了「房博士集團」的字樣,「大連民政署樓」上還有其他兩家公司的牌子赫然在上。

面對文物古建頻頻「變臉」的窘境,2014年年初,國家文物局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嚴禁佔用國有文物建築開設私人會所、高檔餐館,嚴禁出現為少數人服務的與文物建築相關功能無關的經營活動;要求各地確保發現一處查處一處,整改及時、處罰到位。

雕梁畫棟應猶在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古建遺產頻遭損毀、破壞。專家分析認為,由於保護理念、法律保障、科學界定、保護經驗,使得古建遺產的生存、命運岌岌可危。相對於更古老或更傳統的文化遺產而言,20世紀建築遺產因其年代性、當下性較少獲得廣泛保護認同,在近幾十年洶湧的城市化進程中,古建遺產拆毀往往首當其衝;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在受法律保護的建築遺產中,20世紀建築遺產所佔比例很小,當年向國際建築協會提交的《20世紀中國建築遺產的清單》中的建築,迄今仍有近半數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缺乏科學界定,古建遺產往往是正在使用的「動態遺產」,由於不具有保護建築的合法身份,經常發生產權人或使用者為滿足當前需要加以變動的情形,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20世紀建築遺產的整體風格,甚至喪失了原有歷史信息;缺乏保護經驗,20世紀建築遺產具有自身特點,老化速度較快,材料性能壽命較短,較之傳統建築保護,在保護和維修方面往往面臨更大挑戰。

另外,也有專家分析,對古建築的保護可謂問題重重。資金短板確實不容小覷,雖然有國家財政數億元的撥款,可文物基數太大,導致經費有限,只能是「先把國家級和省級顧過來」,非但如此,人手也是奇缺。在此情境下,一方面應循序加大資金投入,並納入地方預算臺帳中,一方面還應引入社會力量進行古建保護,如加快探索對低等級古建築的認領制。除了修繕資金短缺,重視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像現在,對古建築完整度的監測體系與損壞防控機制依舊不彰;而對專業人才梯隊式培養的不足,也構成了文保的現實掣肘。基於此,有必要由國家或省級監管部門出臺或細化關於古建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古建築保護的層級責任制,實行常態化督查,也將古村落的保護納入農村工作中,並建立對舉報的相關激勵機制。而對於《文物保護法》對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的50萬元罰款上限,也該考慮予以調整,以震懾住那些伸向古建的強拆之手。而對古建修葺,也該補全相應的人才庫。

對於歷史文化,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這樣的感嘆,並多次強調保護古建築等歷史文化古蹟的重要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古建保護之路將越走越好。本報記者趙爭耀

相關焦點

  • 如何留住歷史的記憶?湘潭古建築保護現狀調查
    然而,面對自然損毀、人為破壞、偷盜等,湘潭古建築保護一方面在努力與時間賽跑,另一方面又遭遇著種種困局。如何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湘潭古建築保護還有哪些亟待突破的難題?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展開了走訪調查。
  • 古建築該不該翻修?
    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的觀念逐漸深入,各地修葺古建築,乃至新蓋仿古建築的風潮越來越大,不僅作為公共遺產的文物古建興起大規模修葺的潮流,個人翻修古屋、興建仿古建築也逐漸成為熱潮。然而隨著古建翻修的熱潮,各種爭議也從未斷絕,許多修葺行為被批評為破壞文化,而非保護文化,新建的仿古建築也往往換不來一聲讚嘆,粗糙的仿古外形下的鋼筋水泥結構,則成為「偽古董」。
  • 非文保的古建築該如何保護?專家:需政府引導民間力量加入
    樂平的這棟明清古建築因無力維修已岌岌可危當地文化部門介紹,該縣已經對水淹區的古建築和文物信息做了摸底,並拍了照片存底,有研究價值的木質結構和古磚瓦都會進行遷移,由政府出資將它們保護起來。  需引導民間力量加入  對於列入了文物保護的古建築,政府一般都會認真加以保護。問題是,有的古建築雖然還不是文保單位,但與著名的歷史人物有著莫大的淵源。
  • 江西古建築30年縮減一半以上 留住最後的老街 我們該如何破題
    可是,這個幸運的背後,卻是我省部分古建築面臨消失的現實。  面臨消失的騎樓古街  1890年前後,一些在廣州經商的遂川籍商人回到家鄉,在今大汾鎮汾江兩岸建起商鋪,贛版「十三夷館」——騎樓,由此在遂川出現。
  • 日本是如何保護古建築的?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新?
    去日本旅遊的朋友通常會好奇,日本的那些幾百上千年的古建築物實在是太新了,新的就像剛建好一樣,但是導遊會跟你說它們都已經好幾百年了,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說到日本古建築的保護制度——式年遷宮。在日本95%以上的古代建築都逃不了這個制度的保護。怎麼保護的呢?
  • 中意聯手保護山西古建築
    它山之石,讓山西專家有了新理念4月11日上午,是中意古建築保護修復高級培訓班結業前的最後一堂課,記者如約來到太原理工大學培訓現場進行採訪。來自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學員劉寶蘭稱,如此跨國界的培訓在文物大省的山西尚屬首次,更是拓展我們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和實踐的一次有益嘗試。
  • 我們為什麼要對古建築進行保護?
    這些公共建築和古蹟質量都很好,並且在城市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特別是1977年3月通過的「巴黎市區整頓和建設方針」,確定要保護好18~19世紀形成的舊城的傳統風貌,並要求維持其傳統的職能活動。新的副中心如德方斯,遠離舊區,但對高層建築也加以限制,這在城市保護上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巴黎也同樣面臨世界特大城市的複雜矛盾,但他們重視規劃,重視文化傳統,重視輿論,重視法制,這點很值得學習。
  • 福州市最新文物保護意見出臺,小區內有古建築該怎麼辦?
    近日,福州市政府網站公布了《關於加強城市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原文,對於土地出讓涉及地塊內有文物,小區內有文物等問題,是這麼規定的:總的原則是「文物保護優先」,將文物保護作為強制性內容,防止拆真建假、拆舊建新。
  • 國外對古建築的保護
    周一至周五,從早高峰到晚尖峰時段,進入該區域的司機事先要通過電話或網際網路等方式向有關部門提供信用卡帳號付費,並註冊車牌號。  該政策實施後,市中心車輛減少了約30%,有效緩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區的交通擁堵。市政府再將擁堵費收入用於改造公交系統,使整個倫敦的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  此外,倫敦周邊的衛星城建設,也為老城區緩解了發展壓力。大倫敦共有32個區,其中20個是衛星城。
  • 該如何保護我們的文物?杭州市園文局:消防安全隱患是檢查的重要內容
    一把大火,也讓世人警醒,該如何保護珍貴的人類遺產?今天下午,杭州市園文局文物處召開記者現場答疑會,講述杭州的文物是怎麼得到保護的,並且特別提到如何防火的情況。最怕火的古建築消防安全隱患是檢查的重要內容杭州的文物保護單位很多,各級文保單位有900多處,對於這些文保單位,杭州市文保所一直都在進行重點文物案例監管。
  • 國外對古建築的保護
    周一至周五,從早高峰到晚尖峰時段,進入該區域的司機事先要通過電話或網際網路等方式向有關部門提供信用卡帳號付費,並註冊車牌號。  該政策實施後,市中心車輛減少了約30%,有效緩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區的交通擁堵。市政府再將擁堵費收入用於改造公交系統,使整個倫敦的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  此外,倫敦周邊的衛星城建設,也為老城區緩解了發展壓力。大倫敦共有32個區,其中20個是衛星城。
  • 尋訪唐代木構廣仁王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古建築
    古建築環境改造的是與非最後還是來說一說前幾年萬科主導的廣仁王廟環境整治。如何科學地保護古建築,向來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我們眼前的這次改造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例子。設計者的著眼點在於如何讓死掉的古建築重新復活,針對已消亡的祈雨文化,乾脆將整個廟的空間改造成了一個室外的古建築博物館,同時也作為當地村民活動的公共空間。
  • 今天,我們到底該如何修繕古建?
    北青報:提到修繕,我們知道「古建築修繕」是一門大有講究的學科,那么正如其名,它也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嗎?呂舟:「古建築修繕」是一門比較近的學科。對歐洲來說,這是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歐洲人提出「紀念物保護」概念之後才興起的。
  • 古建築為何常遭「破壞性保護」
    這個觀點聽起來很奇怪:古建築修繕年年講月月講,我們本該有豐富的維修經驗和管理機制才對,單院長怎麼會說體制機制沒理順?體制機制又為何如此重要,沒理順前寧可不修?這一切都要從「破壞性保護」說起。一、何為「破壞性保護」?破壞和保護,兩個意思相反的詞,湊在一起頗有種荒誕感。
  • 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圖)
    原標題: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 1966年1月,日本還制定了《古都歷史性風土保存特別措施法》,簡稱《古都保存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古城的歷史性景觀,它確定了如何指定「歷史性風土地區」、限制地區內的開發補償等。   該法制定的契機是古都鎌倉開展的居住環境保護運動,目的是為將奈良市、京都市等古都以及鎌倉市等市町村的歷史性景觀留傳給下一代,以期增加對國土的熱愛,並有助於文化的發展。
  • 天后宮戲臺該不該遷走?專家認為 保護古建築不能割裂歷史環境
    本報6月1日社會新聞版刊登了《百年天后宮古戲臺千瘡百孔》的報導,昨天,有讀者向本報記者反映,這座古戲臺目前已被全部拆掉,精美的木雕和漂亮的飛簷也己不知去向,據說是要進行異地保護。讀者對天后宮戲臺被遷走舉動提出了異議。
  • 一場深入淺出的古建築保護之旅
    但樓慶西先生在首發式上,第一個感謝的卻是「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好東西,我們當然要好好地研究了解。因為只有知道了這份遺產有什麼價值,公眾才會有保護和傳承的意識。讓大家認識到我們經常看到的許多建築上的零件,以及這些零件的含義,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是在什麼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又是如何來表現古人的人生理念的。
  • 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圖)
    原標題: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 1966年1月,日本還制定了《古都歷史性風土保存特別措施法》,簡稱《古都保存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古城的歷史性景觀,它確定了如何指定「歷史性風土地區」、限制地區內的開發補償等。   該法制定的契機是古都鎌倉開展的居住環境保護運動,目的是為將奈良市、京都市等古都以及鎌倉市等市町村的歷史性景觀留傳給下一代,以期增加對國土的熱愛,並有助於文化的發展。
  • 樂清非文保歷史古建築的保護困境
    但是,這麼多歷史建築,只有進了文保單位名錄的才是文保所管理的,而其餘的歷史建築、古建築無身份,頻頻被拆。那實際的古建保護情況又如何?毫不避諱地說,你都不忍心一一走訪,雖然已有一些確實得到維護,但大多數仍然屬於自生自滅。案例:龍灣老宅保住了老先生們的遺憾是有借鑑背景的。
  • 昭楊:歐洲古建築保護如何避免「破壞式修復」?
    歐洲和中國相似,因為悠久的歷史,同樣擁有大量的古建築遺產。但相對而言,歐洲在古建築保護上做得更好。很多歐洲城鎮在維持了古城原貌的同時實現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當然,歐洲的古建築保護獲得的成績也並非一蹴而就,同樣經歷長時間的摸索和爭論,直至20世紀中葉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古建築保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