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太嶽軍區湧現出一位著名的特級戰鬥英雄。他被日軍在脖子上連砍幾刀而未死,在歷次戰鬥中斃傷日軍多人,榮立多個戰功。遺憾的是,日軍投降前夕,這位戰鬥英雄在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
八路軍士兵在站崗放哨
衛金柱於1926年出生在山西新絳縣一個貧苦家庭,祖輩受地主壓迫,生活十分困苦。直到9歲時,衛金柱才勉強進半讀半農的小學讀書。
1938年,12歲的衛金柱參加了本縣的抗日自衛隊。他人小志氣高,不論學文化、學軍事都特別用功。他軍事技術好,又非常勇敢,在歷次戰鬥中表現突出。
1941年春,一連護送一批幹部和重要物資從太行根據地返回太嶽區,衛金柱隨指導員蘆中和擔負收容掉隊人員的任務。
當來到距沁縣故縣鎮約8裡的地方,有百餘名日偽軍尾隨而來。衛金柱和指導員一面催促大家迅速追趕大部隊,一面佔領有利地形阻擊敵人,掩護戰友轉移。當時,他們二人只有一長一短兩支槍和幾枚手榴彈。敵人上來後,他們就一起射擊,打倒了前面幾個敵人。敵人遭到阻擊後,趕快疏散臥倒,衛金柱和指導員趁機邊打邊撤。不一會兒,敵人又追了上來。指導員不幸中彈負傷。小衛繼續向敵人射擊,並投擲手榴彈,想藉手榴彈爆炸的機會,背指導員衝出重圍,但來不及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2人不幸被俘,隨即被押往沁縣城內的日軍指揮部。
侵華日軍機槍手,吸取諾門罕戰役的教訓,90式鋼盔原有的紅色五星被塗成了暗色
在押解途中,蘆指導員悄悄囑咐小衛:在敵人面前,千萬不能暴露我方情況,如果敵人問我們是幹什麼的,你就說我是文書,你是通信員,再問其它,就說不知道。
果然,敵人為了獲取我方情報,每天酷刑拷打他們,企圖從他們口中了解我軍實力以及活動規律。敵人問指導員:你在部隊擔任什麼職務?回答是「寫文書的」,又問「你們部隊有多少人?將到什麼地方去?執行什麼任務去?什麼時候通過鐵路線?幾天通過一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敵人惱羞成怒,一次又一次把指導員打昏過去。
蘆指導員大無畏的英雄氣節,深深觸動了小衛。當敵人拷問他時,無論怎樣用刑,他總是回答三個字:「不知道。」儘管敵人不斷施酷刑,但他們寧死不屈,始終沒有暴露八路軍的機密。
敵人一無所獲,氣急敗壞,一天夜裡將二人押到沁縣城南郊外的一個坡坎上,兇殘地用大刀劈砍他們的頭,隨後將他們推下了坡坎。
侵華日軍資料圖片
指導員蘆中和當場犧牲,而衛金柱的脖子被敵人砍了幾刀後,身負重傷,昏死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渾身是血的小衛甦醒了過來,他周身疼痛難忍,動彈不得。他心裡明白,日軍沒有把他砍死,那麼就一定要活著回到部隊去。
他咬緊牙關爬到指導員身邊,握住指導員冰涼的手說:指導員,你不會白死的。然後扯下上衣的一隻袖子,包紮了一下脖子上的傷口,開始往回爬。
由於傷勢重,失血較多,他每爬一步都異常艱難,手掌和膝蓋都磨出了血,在爬過的路上留下了一條鮮紅的血路。他堅持爬行,拂曉前終於爬到一個村莊。這裡距縣城不遠,如果被敵人發現,就可能落入虎口。他打定主意,在一個打穀場上的麥秸堆裡藏了起來,準備天黑後再走。
天亮了,一個大娘來穀場抱麥秸準備燒火做飯。她看到麥秸凌亂,起了疑心,撥開一看,發現有人。此時小衛又疼又餓,又冷又累。他看見大娘後,用微弱的聲音向大娘講述了被俘和被砍的經過。大娘看到這位八路軍小戰士血淋淋,對他說:「你放心,躺著別動。要不是這裡離城這麼近,二鬼子天天來村裡,大娘就把你接回家裡去。你等著,我先給你弄點吃的,你千萬別出來。」
過了一會兒,大娘送來了飯和水,並給小衛重新包紮了傷口。天黑之後,大娘找來幾個可靠的老鄉,卸下一塊門板當擔架,連夜把衛金柱送到部隊駐地。
小衛向首長和戰士們講述了被俘之後的經過。大家看到他脖子上的大口子和身上的累累傷痕,都流下了熱淚。為了表彰衛金柱的英雄事跡,57團授予他「模範朱德青年隊員」的光榮稱號,號召指戰員向他學習。
小衛脖子上挨的這一刀,頸動脈、頸椎、神經未被砍斷,實在僥倖。傷好後,頭難以靈活轉動,團首長安排他在機關工作,但他堅決要求到連隊參加戰鬥,成為一連4班的戰士。
1943年春,一連調往太嶽軍區司令部執行警衛任務。同年秋,日軍對太嶽根據地實施「鐵滾式」掃蕩。一連掩護軍區陳賡司令員等首長轉移後,夜宿沁水縣東峪村。不料遭到日軍突襲。
八路軍拼刺訓練
日軍進村後,一連和敵人展開面對面的白刃格鬥。在這次肉搏戰中,衛金柱表現特別英勇,一連刺倒3個日軍。當小衛準備和第四個日軍對刺時,從右後方過來一個日軍,把小衛刺倒在地,並用一隻腳踩在小衛身上,準備拔出刺刀。說時遲,那時快,小衛用盡力氣,翻身而起,一刀結果了這名日軍的性命。衛金柱重傷不下火線、英勇作戰的事跡,傳遍了太嶽根據地,被授予「特級戰鬥英雄」光榮稱號。
衛金柱後來提為排長,屢立戰功。日本投降前三天,即1945年8月12日,為配合友鄰殲敵,衛金柱壯烈犧牲於夏縣,年僅19歲。在衛金柱參加的最後一次戰鬥中,八路軍共斃傷敵人200餘人,俘敵32人,日軍大隊長佐川一郎被俘。為表彰衛金柱的功績,太嶽第五軍分區給他追記特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