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和布袋和尚,是什麼關係?別再傻傻的分不清了!

2020-12-11 國學講壇

彌勒佛和布袋和尚,對於這兩個形象,很多人都容易搞混,就說我們經常在一些景點,或者一些金店一進門處,看到的那一尊,笑口常開的佛像,其實,並不是彌勒佛,也不是布袋和尚。而是二人的結合產物。

往下看,你就會明白,這二人到底是什麼關係了。在小說西遊記中,關於彌勒佛,有這樣的描述:「大耳橫頤方面相,肩查腹滿身軀胖。一腔春意喜盈盈,兩眼秋波光蕩蕩。敞袖飄然福氣多,芒鞋灑落精神壯。極樂場中第一尊,南無彌勒笑和尚。」

這是大家最熟知的彌勒佛形象,而這形象,並非真正的彌勒佛形象,我們都知道,彌勒佛是佛教中,未來要繼釋迦牟尼之後,成為下一尊娑婆世界的佛,而這尊佛,佛經中記載,將會在五十六億七年萬年後來到我們這裡。顯然根據時間上,這二人是對不上的。

布袋和尚,是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的一位僧人,因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所以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為大家對布袋和尚的喜愛,便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套用在彌勒佛身上,所以這二人就發生了關係。

我們看到的彌勒佛形象,大多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而布袋和尚本身,並不是彌勒佛,如果根據時間推算,彌勒佛至少要在佛陀滅度後的幾千年以後,才會降臨到我們這裡,我們還要清楚一點,佛菩薩,在佛經中記載,是沒有具體形象的,菩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現出不同的形象,我們最為熟悉的觀音菩薩,就曾現過男相,也曾現過女相。

在金剛經中提到: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菩薩。可見,菩薩其實只是一種名相,並無具體的樣子,因為我們習慣了,把任何事物,都加上形象,所以,菩薩的形象,都是我們後加上去的,而在佛經中,菩薩和佛,並不是我們看寺廟看到的形象。

真正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種莊嚴是我們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的,更無法得見的,所以說,彌勒佛的形象,絕不是布袋和尚的樣子,只是大家為了方便分別,所以才把布袋和尚的形象,放在了彌勒佛的身上。

要知道,彌勒佛,是未來的佛,現在還沒有一尊佛,叫彌勒佛,如果大家見到彌勒佛的形象,最好還是要把他想像成是彌勒菩薩。

大家不要把彌勒佛和布袋和尚搞混了,他們完全是兩個人,不過他們都是值得敬重和受人愛戴的,在這一點上,他們是相同的。

感恩閱讀與分享,閱讀更多佛學內容,歡迎關注作者國學講壇。

相關焦點

  • 彌勒佛和布袋和尚,是什麼關係?別再傻傻的分不清了!
    彌勒佛和布袋和尚,對於這兩個形象,很多人都容易搞混,就說我們經常在一些景點,或者一些金店一進門處,看到的那一尊,笑口常開的佛像,其實,並不是彌勒佛,也不是布袋和尚。而是二人的結合產物。往下看,你就會明白,這二人到底是什麼關係了。
  • 奉化有個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明朝皇帝因此將明州改為寧波
    布袋和尚這個名字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喜歡武俠的朋友肯定第一時間想到《倚天屠龍記》裡的五散人之一的布袋和尚說不得,看過小說和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如果是深度研究佛教的,也能知道布袋和尚和彌勒佛的淵源,而對於很多奉化人來說,布袋和尚更廣為人知,因為在奉化的雪竇山,有布袋和尚彌勒佛的道場。
  • 彌勒菩薩與強巴佛及布袋和尚的關係
    ,笑口常開,手拿百納布袋的和尚,這是怎麼回事呢?和在漢地被認為是伏虎羅漢化身的濟公和尚一樣,契此常年遊走市井之中,用一木棍挑著一個大布袋子,不斷向人化緣,不限於飲食,給什麼要什麼,只要能用就拿過來裝在布袋子裡,所以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總是一副笑呵呵模樣,對待孩童尤為和善,經常招呼孩子們圍攏過來,從布袋中拿出化緣來的東西給孩子們吃。
  • 寺廟佛像雕刻石雕大肚彌勒佛漢白玉布袋和尚石雕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 彌勒佛、彌勒菩薩、布袋和尚,都是同一個人
    彌勒佛、彌勒菩薩、布袋和尚,是同一個人。一般人都不稱「彌勒菩薩」,而稱「彌勒佛」,因為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彌勒佛」。  有一次,浙江天童寺過堂,僧眾們依序排班進齋堂,布袋和尚不知打哪兒出來,毫不客氣地就朝中央方丈和尚的位置一坐,糾察師看了,不高興地喊他下來,布袋和尚卻視若無睹,就連行堂師要拉他下座,他仍動也不動。
  • 大肚彌勒佛形象的由來,五代神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在中國,應該說除了觀音菩薩,最讓人熟悉的佛菩薩像就是是大肚彌勒佛了,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坦胸、笑口常開,手上還拿個布袋。傳說他身寬體胖,面容含笑,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無論給他什麼,即裝大布袋,永遠也裝不滿;有時在大庭廣眾之下,將袋中之物傾倒於地,叫道開:「看、看、看」,隨即哈哈一笑,收回袋內。其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溼草鞋,人們以此得知天氣變化。他隨處寢臥,冬臥雪中,身上卻不沾雪。
  • 奉化有個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明朝皇帝因此將明州改為寧波
    布袋和尚這個名字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喜歡武俠的朋友肯定第一時間想到《倚天屠龍記》裡的五散人之一的布袋和尚說不得,看過小說和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如果是深度研究佛教的,也能知道布袋和尚和彌勒佛的淵源,而對於很多奉化人來說,布袋和尚更廣為人知,因為在奉化的雪竇山,有布袋和尚彌勒佛的道場。
  • 彌勒菩薩與強巴佛及布袋和尚的關係
    ,笑口常開,手拿百納布袋的和尚,這是怎麼回事呢?和在漢地被認為是伏虎羅漢化身的濟公和尚一樣,契此常年遊走市井之中,用一木棍挑著一個大布袋子,不斷向人化緣,不限於飲食,給什麼要什麼,只要能用就拿過來裝在布袋子裡,所以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總是一副笑呵呵模樣,對待孩童尤為和善,經常招呼孩子們圍攏過來,從布袋中拿出化緣來的東西給孩子們吃。
  •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南宋 法常 《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幽默風趣,與人為善,一團和氣,樂觀包容,因而深受人們的崇敬和喜愛,民間流傳多則關於布袋和尚的故事。布袋和尚圓寂後,後來許多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有大肚彌勒佛的造像,就是依據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從佛法上也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人們要學會包容,最常見的彌勒佛殿對聯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 【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紀念日】祈願眾生吉祥安康 福報漲漲漲!
    農曆三月初三 是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化紀念日 彌勒佛 布袋和尚以其笑口常開的形象、最本然的真性,深得萬千有情眾生的喜愛
  • 未來佛彌勒的傳說與天機|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傳說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傻笑。
  • 紫菜和海苔是同一種東西嗎?別再傻傻分不清了
    紫菜和海苔是同一種東西嗎?別再傻傻分不清了!你們家裡平常儲存的有沒有紫菜呢?紫菜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了,懷孕的時候,體檢微量元素碘不合格,那段時間一日三餐都是吃鹹味的食物,只為快速補充碘元素。紫菜是一種很廉價又美味的海產品,平常很多人都喜歡做紫菜蛋花湯,除了紫菜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和紫菜很相似的產品,就是海苔,那麼他們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嗎?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廣義上來說,紫菜和海苔是同樣一種東西,他們都屬於紫菜,我們平常見到的普通紫菜就是壇紫菜為原料做成的,而海苔則是由條斑紫菜加工成的。
  • 寺廟佛像雕刻石雕大肚彌勒佛漢白玉布袋和尚石雕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 布袋和尚的故事
    說也奇怪,那口袋似乎有了魔法,無論放進多少東西總是不滿。他是誰?從哪裡來的?大家誰也不知道,總之他身上有一種神秘的東西。好在奉化民風淳樸,人們見他生活窘迫,只要他乞討,能給便給了。這樣,那位奇怪的和尚便在奉化住了下來。因為不知姓名,又見他一條布袋終日不離身,人們便稱他為「布袋和尚」。
  • 《倚天屠龍記》布袋和尚歷史原型:能預知天氣被稱「彌勒佛轉世」
    家裡的電視在放《倚天屠龍記》今天放到最精彩的六大派要圍攻光明頂,要滅了明教的「聖火」這裡的正派除了少數人,大部分給人的感覺反而不是那麼「正」有點不分青紅皂白。是僵化的正派、蠻橫的正派、不講道理的正派!反而是所謂的反派,也就是明教的一些人物給人接地氣、有大局、有抱負的感覺。
  • 不苟言笑的布袋和尚,究竟是什麼來頭?
    「這張畫的內容看上去非常典型,是一個布袋和尚,又稱彌勒佛、大肚佛,『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就是形容他的。」布袋和尚平時拿著的布袋通常是白色的,但是藝術家創作來源現實高於現實,用這片大的硃砂顏色去襯託這個佛,顯得更加喜慶,場面更加搶眼。黎大師還說,這幅畫的功力也是不一般!「用的線條,用的大的筆墨方面,也體現了這個畫家對於消解傳統經典藝術的能力,每一筆都是成熟的,都是情感的奔發。」
  • 布袋和尚、布袋羅漢和彌勒菩薩是不是同一個人?
    說到彌勒菩薩,常人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大肚彌勒,還會想起布袋和尚,因為大肚彌勒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在參觀寺院時,還會發現十八羅漢之中,也有一尊布袋羅漢。那麼布袋羅漢與布袋和尚是不是同一個人?布袋和尚和彌勒菩薩又是怎麼一回事?
  • 肯德基和麥當勞有何區別?資深吃貨告訴你,別再傻傻分不清!
    肯德基和麥當勞有何區別?資深吃貨告訴你,別再傻傻分不清!肯德基和麥當勞是國內非常出名的兩家「洋快餐」,兩家店都來自美國,很多肯德基旁邊一定會有一家麥當勞,兩家店就像是雙生兄弟一樣。相信大家一定也沒少吃這兩家店,那平時是否有留意過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小編作為一個資深吃貨,告訴大家哪家店更勝一籌,別再傻傻分不清啦!第一:可樂肯德基的可樂是百事可樂,而且現在為了環保,去除了蓋子還有吸管。
  • 番茄醬和番茄沙司,別再傻傻分不清了!口味真的不一樣
    番茄醬和番茄沙司,別再傻傻分不清了!口味真的不一樣酸酸甜甜的口味是孩子們的最愛,不管是炒菜還是涼調,都可以放一些番茄沙司增加口味。番茄沙司的加入,使原本單調的菜餚,口味更加豐富。人們都非常喜歡吃番茄沙司,很多人都以為番茄醬就是番茄沙司,其實番茄沙司和番茄醬是不一樣的。他們不一樣的製作工序,導致他們的口味不一樣。番茄沙司的做法是基於番茄醬的。番茄沙司是偏甜酸甜口味的,但是番茄醬卻是偏酸口味的。番茄沙司可以直接食用,而番茄醬的吃法是必須進行加工的。我們在吃炸薯條或者是做糖醋菜的時候,會放一些番茄沙司,會增加菜餚的鮮味兒並且略微的甜味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味道。
  • 珊瑚和海竹,別再傻傻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