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華夏五方民族概念的由來

2020-12-13 古史微

一、研究緣起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是漢代文獻中著名的五方民族概念。這一概念通過把「夷狄」樹立為「華夏」文化的參照面,在反映漢代儒家思想以「衣冠禮儀」為文化準則的同時,在客觀上也起到了對「夷狄」民族這一文化他者的道德貶抑作用。幾千年來,這一本自文化而非民族概念的敘事方式在中國歷史上變成了民族志研究的標準模板,其影響力之深遠至今不衰。

漢儒的五方民族觀念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五方民族概念的內容是否準確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對提出這一概念的深層文化動因進行闡釋。然而,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我們發現,五方民族概念除了具有文化功能上的自我認可和對他者文化的道德懲罰功能外,其作為民族志研究的價值則十分有限。

文化人類學如今越來越為歷史研究者所倚重。由於近現代以前的不少歷史學者還沒有辦法深入了解文化人類學的歷史價值,因而在其歷史研究中遭遇民族問題時,往往對五方民族這一理論形成的文化原因沒能引起足夠的注意,而大多採取了因襲而用的拿來主義,甚至在論及夏、商二代以及夏代以前的上古社會時,也機械地採取東夷、南蠻的觀點來進行分析。比如,范文瀾《中國通史》、王獻唐《炎黃文化考》、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等著作中,都採用了「東夷」作為上古時代的民族概念來使用。

近百年以來,隨著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對古史研究的深入推進,「五方民族」概念不可避免地為當代的史學研究帶來了困擾。比如,自三星堆文明見世以來,其鮮明的鳥崇拜就被一些學者再次將「東夷」與三星堆文明聯繫了起來,進而拋出古代蜀人是源自山東的觀點。這種觀點不可避免會對三星堆文明研究造成影響。因此,對「五方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與檢討是十分必要的。

三星堆具有鮮明的鳥崇拜特徵

二、五方民族概念的形成

「五方民族」概念的文本出處,最具影響力的無疑為《史記》和《禮記》。《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禮記》為儒家士子的必讀書。兩千多年以來,這兩本漢代文獻以其在中國史上無可比擬的尊崇地位,奠定了「五方民族」理論的巨大影響力。

首先,我們來看《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

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伯鯀治水

司馬遷提到的「四罪」,亦見於先秦文獻《尚書·堯典》:

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尚書》在提到「四罪」時,並沒有涉及民族問題。按司馬遷說,《史記·五帝本紀》的文本依據來自《五帝德》和《帝系姓》二篇文獻。這二篇文獻均為《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所收錄。《大戴禮記》所收《五帝德》說:

流共工於幽州,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殺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

西部的嘉絨藏族

其後,漢儒戴聖糅飾先秦文獻內容,將「四方民族」概念進一步發揮為了「五方民族」概念,《禮記·王制》說: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圖為苗族

從《尚書》到《五帝德》,再到《王制》,內容逐次擴展,顧頡剛提到的「古史層累」現象在這裡再次出現。然而,增刪損益本是著書的慣用路數,要釐清是非、辨析正誤,關鍵在於找出其中的演變路徑。

上面提到,《五帝德》亦載於《孔子家語》。翻檢《孔子家語》,可以發現其所述的「四罪」內容與《大戴禮記·五帝德》有所不同。《孔子家語》本《五帝德》僅一句話:

流四兇而天下服。

這樣看來,《孔子家語》的「四兇」就是《尚書》的「四罪」。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司馬遷《史記》在收錄了「四罪」的同時,也收錄了「四兇」。這是怎麼回事呢?先看《史記·五帝本紀》原文: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兇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闢,言毋兇人也。

古代北方的匈奴民族(圖源:搜狐)

查閱先秦文獻可以知道,《史記》的這段內容源自《左傳》文公十八年,原文如下: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左傳》只有四兇,沒有四罪;《尚書》只有四罪,沒有四兇。比較兩個版本的《五帝德》可以知道,《史記》和《尚書》的「四罪」即《孔子家語》的「四兇」。那麼,《孔子家語》的「四兇」或者說《史記》中的「四罪」是否就是《左傳》的「四兇」呢?孫詒讓《尚書今古文註疏》引鄭玄語、張守貞《史記正義》和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均指出:渾敦即歡兜,窮奇即共工,檮杌即鯀,饕餮即三苗,可證四兇、四罪本為一指。四罪所流放之地,又有馬融註:

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東裔。(見《尚書今古文註疏》)

可見,《左傳》「四兇投四裔」即《尚書》「四罪放四地」,並無疑問。

從行文來看,《五帝德》「四罪」(四兇)均本自《尚書》是沒有疑問的。此外,《五帝德》還有一個可疑的文本來源,即《管子》。《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敘述管仲助齊桓公「一匡天下」而成霸業的事情。其中《小匡》有如下一段文字,曰: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諸侯國,莫不賓服。

這裡四方民族與方位的配合與《五帝德》全同。然而,以《小匡》一文通篇觀之,夷、戎、蠻、狄四稱並非特定方位下的民族專名,乃是一種為行文生動而便宜相稱的筆法。如《小匡》敘齊桓公之功業有:

東:救徐州,分吳半;存魯蔡陵,割越地。  南:據宋、鄭,徵伐楚,使貢絲於周室,荊夷不違其命。  北:伐山戎,制泠支,斬孤竹,九夷始聽。  西:徵攘白狄,拘泰夏,西服流沙西虞,秦戎始從。

可見,在《管子》文中,夷、戎、蠻、狄都並非民族的專名,更無法與方位準確對應。此外,《國語·齊語》亦載齊桓公霸業之事,但卻無「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諸侯國」一語。因此,我們不能排除《管子·小匡》本是漢儒在齊國舊檔的基礎上雜糅五方民族說而形成的文本。

三、總結

從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文本中「五方民族」的概念是歷史形成的,其缺陷也是很明顯的。實際上,除了夷、蠻、戎、狄四字外,古代文獻還有氐、羌、羯、越、貉、胡等大量的表族屬義的用字,這都說明五方民族並不能反映先秦時代部族分布的實際情況。童書業《春秋史》在提到夏商周三代的形成時指出:

周文王在《孟子》中記為西夷

夏商周三代原是三個不同的氏族。殷商起自東方,血統與東方夷族很是接近,從種種方面看來,或竟與淮夷為一族。夏人起自西北,其種族來源不可確知,但與周人的關係必很密切。周人起自西方,血統與西方戎族很是接近,從種種方面看來,或竟與氐、羌為一族。至於姜姓各國,更是西羌的近支,近人已論定了。春秋時時人所謂「華夏」,實是文明偉大的意思;所謂「中國」,便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其意義只是文化的與地域的,種族的意義很少。如果講起種族來,則當時所謂『夷蠻戎狄』不是『諸夏』的血族,也都是他們的近親。

如童氏所言,「華夏」這個概念在春秋時代並非種族意義上的,並且「夷狄」與「華夏「具有種族上的親緣性,無疑這個判斷是可信的。

【版權提示】:本文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未經作者古史微及維權騎士授權,不得轉載。文中所用圖片多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2、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中華書局,1989年版。

3、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版。

4、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德明主編:《孔子家語譯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年第2版。

7、孫詒讓:《尚書今古文註疏》,中華書局,1986年版。

8、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

9、周才珠等:《墨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1、楊伯峻:《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60年版。

12、毛亨:《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3、劉文典:《莊子補正》,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4、童書業:《童書業著作集(第一卷)》,中華書局,2008年版。

相關焦點

  • 論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華夏五方民族概念的由來
    一、研究緣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是漢代文獻中著名的五方民族概念。這一概念通過把「夷狄」樹立為「華夏」文化的參照面,在反映漢代儒家思想以「衣冠禮儀」為文化準則的同時,在客觀上也起到了對「夷狄」民族這一文化他者的道德貶抑作用。
  •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華夏,你知道這個五方民族概念怎麼來的嗎?
    、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是漢代文獻中著名的五方民族概念。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經過夏、商、周三個時期的不斷徵伐,東夷的勢力逐漸變弱了,最後的勢力範圍,縮小到了只在淮河流域。東夷人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與華夏族文化融合、通婚、會盟等。到春秋時期,吳國滅掉東夷人最後一個國家——徐國,東夷人再也沒有建國。秦統一六國時,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了華夏民族。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經過夏、商、周三個時期的不斷徵伐,東夷的勢力逐漸變弱了,最後的勢力範圍,縮小到了只在淮河流域。東夷人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與華夏族文化融合、通婚、會盟等。到春秋時期,吳國滅掉東夷人最後一個國家——徐國,東夷人再也沒有建國。秦統一六國時,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了華夏民族。
  • 來看看你屬於古代哪個民族的後裔: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中原華夏就是以炎黃部落為主體,融合了一部分東方夷人和三苗集團而形成的,因此後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廟「東夷」指今山東省及淮海以北的東方非華夏部落,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山東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
  • 30、帝舜時分為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史記》譚
    30、帝舜時分為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史記》譚原文「驩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譚:驩兜曾舉薦過共工,驩兜相傳為堯舜時的三苗族首領。
  • 華夏民族5000年的進化,漢族人的血統到底有多複雜?
    漢民族的血統融合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鬧的融合,而是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全方位的融合。比如在公元前漢民族就早已加入了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大方向的血統。東夷:在三皇五帝時期,現在的山東半島、江蘇、安徽等地散落著很多部落,史書上稱之為東夷。這個東夷嚴格說來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東方很多民族的統稱。在周朝時期東夷與中原王朝聯繫加強,開始民族融合。
  • 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華夏」名稱由來之謎「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統稱為「華夏民族」。中國人都以「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民族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反之,「中國」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了。秦漢時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中國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因此,華夏文化也隨著發展壯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發個民族,大體上都納人了華夏族的範疇,華夏就成為中華民族隊稱號了。
  • 我們為什麼被稱為華夏,淺談華夏名字的由來
    首先來看看老外的解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裡,其中關於華夏一詞,是這麼解釋的: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華夏一詞結合起來,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稱。華夏一詞最早應該是出現於《尚書·周書·武成》,書中描述: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而關於華夏一詞的由來與含義,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有3種說法最為典型。
  •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 華夏一詞的由來
    為何稱我們中國為「華夏」,這一名詞的由來?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du地區的漢zhi民族的自稱,從漢朝起稱漢族。華夏始祖——軒轅黃帝《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所謂的「中國」即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區,這是與周圍的夷狄地區相對而言的。「夏」《左傳》中提到禮儀之大謂之夏。
  • 華夏文明融合了東夷和羌人部落,漢族、羌族、藏族都起源於東夷?
    如果是以陶寺為華夏文明中心,其實華夏文明當時的勢力範圍並不大,到了陝西就是西戎了,到了山東就是東夷了,到了湖北就是南蠻了,到了內蒙,就是北狄了,而且西戎和北狄又是長期混居的。東夷的代表就是蚩尤部落,蚩尤還掌管九黎部落,而九黎和苗蠻又有很複雜的關係,西戎最有代表性的部落就是羌人部落,現在人都認為現在的羌族就是古羌人的後裔,羌族人的Y染色體與藏族、漢族人都是O3型居多。
  • 「四夷」是指四個民族嗎?
    學過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四夷」指的是東夷、西戎、北狄和南蠻,那這是指四個民族嗎?在龍山文化考古出土的東夷刻字中也發現了類似人背著弓的「夷」字,這也間接地說明弓是由夷人發明過來的。(二)西戎,是對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戰國之前指氐羌系的各個部落,有鬼戎、犬戎等;秦漢之後則是指中國西部個民族。
  • 華夏的由來是怎樣的?關於華夏的由來有哪些觀點?
    作為一名中國人,常常以稱自己是「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儘管我們經常這樣自豪地稱呼自己,但對於「華夏」的由來,卻是很難給出一個定論,作為一個未解之謎,自古至今,有很多說法。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大漢民族的由來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
  • 漢民族起源 傳說時代(一)
    因為早在孫梁之前,中國人民並不團結,沒有國的概念,並不覺得我們是一國一族人。為了民族覺醒的團結,孫先生大肆倡導中華民族和中國,才有了現在國的觀念。中華民族咱先不扯了,咱回過頭講講華夏族(最純最早的漢族)的起源。說到起源,我們必須先說說黃帝,此黃帝可非彼皇帝。皇帝一稱可是從秦始皇才有的 咱以後會講。黃帝這個人應該說是華夏族的老祖宗,史記也是從他開始寫的。黃帝乃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 中國北方草原上,遊牧民族原來分為兩大族系,這次搞清了
    中國北方草原上生活著遊牧民族,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名稱。漢代北方有匈奴,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隋唐時期有突厥,宋朝又有契丹,女真,党項,蒙古等,明朝又有滿族。是不是很亂?其實北方遊牧民族分為兩大族系,搞清了就好理解了。
  • 不可不知的國學知識:我們為什麼被稱為華夏民族?四夷又是什麼?
    因為有著先進的文明,在後來的歲月裡,華夏族漸漸又融合了藏緬族、吐火羅人、東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後代及匈奴、鮮卑等族,進一步擴大。到西漢時,就產生了以華夏族為基礎的全新民族:漢族。三代並非源出同族,但在相互的兼併中逐漸融合,成為了一個民族共同體。華夏族按照東西南北的方位,將周邊落後的民族稱為夷,蠻、戎、狄,總稱「四夷」或「蠻夷」。 夷的族稱,以甲骨卜辭關於屍(夷)方的記錄為最早。西周金文則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中,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稱謂。
  • 華夏民族的形成,九黎、三苗和東夷的關係
    蚩尤是姜姓,黎氏,是東部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也是農耕民族。九黎族,聚居在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以鳥作為圖騰,後來演化成了鳳凰。「蚩」是個貶義詞,是爬蟲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愚昧無知。尤,是這個部落的名字,與由於的由,是同音異字,和農耕的農相通。明朝的楊慎在《丹鉛錄》裡說,「由與農通」。西漢的韓嬰在《韓詩外傳》裡也說:「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
  • 東夷是什麼?是一個統一的政權,還是部落?東夷文化的根在哪裡?
    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域廣播民族眾多的國家,這也就決定了華夏文明的兼容性和多元性。古老的中國文化按照地域可以分為中原文化、秦隴文化、巴蜀文化、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閩臺文化等十大塊。
  • 中國古代南方為何被稱之為南蠻? 「南蠻子」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在身邊很多朋友時常就會聽到,某人來自南方,有些開玩笑的人就會說,是來自南蠻之地,有些更過分的可能會直接稱呼為,「南蠻子」,當時是一頭霧水,基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種稱呼自周朝開始就有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和周朝進行區分,因為,周朝叫了華夏,它周圍的部落,就不能叫華夏了,就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來分別表示,這並沒有,啥不好的意思。而最早以南蠻代稱南方人(主要指楚人)的是戰國的《孟子·滕文公上》「南蠻鴃舌之人」,意思是說南方的楚人說話如鳥的叫聲一般。《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