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巖茶課堂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茶的追求,是為了愉悅的享受。
所以正確的喝茶觀,不應該是獵奇和攀比。
喝茶的目的,不是喝越貴的茶越好。
也不是某款茶產量越低,市面越少見就越好。
到別人那輕易喝不著的茶,其實未必見得是好茶。
說白了,喝茶為的是感受好茶裡的香甘清活。
茶桌上盲目的攀比喝茶,沒有必要。
今天的開篇,講的是價值觀。
原本上這些大道理,麻花平時不愛提。
只不過,最近從一位朋友的喝茶經歷那。
覺得再一次的舊話重提,很有必要。
《2》
早幾年從茶桌上認識的朋友阿C,前些天和麻花提:
「喝到一款水仙,有麻麻的感覺!」
噢,說白了那就是不好喝唄。
那款武夷水仙有問題吧?
電話那端的阿C,嘆了口氣接著說,「你是有所不知。」
怎麼,一款喝起來麻嘴的水仙,還有什麼講究的來歷嗎?
聊了小半天,前因後果總算了解清楚了。
大概的經歷,概括如下。
原來,阿C平常喝巖茶,角度和平常人不同。
他喜歡玩茶。具體到巖茶裡他喜歡玩山場,或者玩品種。
總而之,就是平常市面上越少見的小山場茶,小品種茶,越能對他的胃口。
因為他時不時的,能淘到個別少見的品種茶。
所以之前不時會拜託他,幫著找些小品種。寄過來個別茶樣,一同分享。
於是,從他那麻花喝到過不少稀奇古怪的巖茶,漲了不少偏門經驗。
這一回在春節後,他找到了一款水仙。
據說是正巖**處小山場的,樹齡在高叢到老叢之間。
那一處小山場,此前連麻花也沒聽說過。
電話那端裡,麻花也聽了個大概名字。
那個用武夷山當地土話定名的**山場,不知該如何翻譯成普通話,實在太冷門。
那麼,那個冷門的小山場水仙,喝起來有什麼特別嗎?
沒有。
並且在上文提到過,那款水仙喝起來竟然麻嘴,真是太讓人失望了。
故而,阿C忿忿的在電話裡提,竹籃打水一場空,白費了這麼多精力找茬。
《3》
掛下電話後,麻花就在想開篇的道理。
少,不一定代表好。
好比是野生動物,從春節至今,麻花也沒想明白。
到底那些蝙蝠、穿山甲有什麼好吃的?
光是看著模樣就能讓人膈應,哪裡能心安理得的吃下肚?
同理,喝茶的最終點,是要喝一款茶的品質。
喝巖茶裡的香甘清活,喝正巖茶的巖骨花香。
一款好茶,與香氣和滋味的實力相關。
冷門少見的茶,本身就不好找。
一款產量極稀缺,可遇不可求的茶,未必能達到好喝的狀態。
要想在其中找到珍品,概率自然就低了。
那麼話說起來,朋友找的的**水仙,為什么喝起來會麻嘴呢?
《4》
喝完茶後嘴巴發麻,是一種很不愉悅的感受。
麻嘴,是舌面感覺不靈,或者感覺暫失的感覺。
這一種「麻」的感覺,不由自主的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代入。
一是咬一口沒熟透的青柿子;
二是吃沒有徹底焯水、煮熟的竹筍;
三是咬一大塊沒有浸泡過鹽水的生菠蘿。
……
以上提到的場面,如果你在生活經歷中,有過相關的體驗。
那麼,關於「麻嘴」的特殊味蕾體驗,自然能感同身受。
沒煮熟的春筍,吃起來容易麻嘴的原因,是因為其內部含有大量沒消除的草酸。
於是乎,整道菜嘗起來,麻嘴異常,刺激異常。
而一款味道不好的武夷巖茶內,嘗到了明顯的麻嘴滋味,則與澀味濃重相關。
簡單的說,澀味過分明顯的茶湯,喝過後容易讓人嘴巴發麻。
澀,屬於武夷巖茶的負面滋味。
澀感明顯的茶湯,嘗起來會讓舌面非常的不舒服。
喝入一口湯水,一霎之間,就會澀到讓舌苔變厚,澀到口腔發麻,澀到十多分鐘舌頭內沒有任何知覺。
好比是被打了麻藥那樣。
總而之,澀味屬於一種乾燥、收斂、粗糙的複合感覺。
據研究顯示,茶葉澀味主要由人唾液中富脯氨酸蛋白與多酚類物質相互作用引起。
當茶葉內部的澀味物質(多酚類物質),在喝茶時接觸到舌面的蛋白,容易迅速的形成一道薄膜。
像是塑膠袋子那樣,將整個舌頭的味覺感知,徹底的封殺。
一時半會間,當舌面上這層「薄膜」還未解除時,持續的澀感一直存在,這會讓人產生了嘴巴發木、發麻的感覺。
那好端端的,一款巖茶內部為什麼會生成如此數量龐大的澀味物質呢?
《5》
巖茶中的澀味,是怎麼來的?
上文提及,澀味來源主要是多酚類以及醛、鐵等物質,其中兒茶素類尤為明顯。
巖茶澀味的產生,與這些內在因素有關。
可是結合我們平常的喝茶經歷。
有的茶喝起來,澀味不明顯,澀味淺,讓人察覺不到。
可有的巖茶,澀味極其可怕。
喝下一小口,就能讓人喝到嘴巴發麻,這是因為什麼?
原因猜過去,原因是常規的三點。
一是山場影響。
山場不好的茶,溫度、光照、土壤條件都不如人意,本身不適合種茶。
按茶樹的生長規律來看:
當茶樹在溫度高、光照強的環境背景下,兒茶素一類的物質容易大量形成。
而茶樹在溫度低,光照弱的情況下,則有助於茶氨酸物質的積累。
前者的茶,原料品質比較爛。
經過加工後,成品茶澀味重,沒有其它風味物質中和。滋味寡淡,韻致不佳。
而後者的茶青質量,品質較高。
茶青鮮葉中多酚類物質含量少,茶氨酸含量高,意味著這樣的茶後期鮮甜度更好。
甚至於,能夠遮蓋住苦澀物質的影響,中和茶湯滋味層次。
按朋友阿C的說法,那款高叢水仙,屬於根正苗紅的正巖茶。
正巖茶,尤其是正巖坑澗山場環境下出來的巖茶,環境陰涼,多漫射光,光照溫和,溼度大。
真正的正巖茶品質自然是出彩的,有益成分含量高,苦澀物質含量少。
所以,產區不佳方面的因素,可以排除。
二是工藝影響。
武夷巖茶,工藝繁雜。
工藝好,能夠為一款好茶的品質,錦上添花。
而工藝不好,會讓一款茶具備明顯澀味。
甚至於,本身茶青品質再好的巖茶,由於制茶時沒有上心,同樣會讓成品茶的品質,直線下跌。
按正常的巖茶制茶思路,加工過程應該本著讓茶葉當中的多酚類物質儘可能多地散失為原則。
及時的攤晾,適度的做青,恰當的焙火。
如果一款巖茶走水不暢,苦澀物停留在茶葉內部,大量囤積下來。
於是,就容易引起澀味濃重的情況。
排除掉衝泡因素的影響。
工藝不好是那款正巖小山場水仙,產生明顯澀味的最大主因。
按朋友的介紹,那處小山場的位置比較偏,不好找。
再加上地方不大,種的茶也數量不多,容易被人忽視。
到了採茶的時候,如果茶青採下來後,處理不當,導致茶青被悶到,鮮葉內部的養分受損。
於是乎,工藝上出現了重大失敗後,自然就呈現不出原有的品質,反而是澀味特別重。
三是衝泡影響。
這點特別簡單,正常的快出水衝泡,茶湯滋味不容易苦澀。
如果採用暴力式的悶泡,最容易誘發出澀味來。
比如,第一衝泡茶,就悶上了兩、三分鐘再倒出茶湯。
長時間的悶泡下,哪怕是品質再好的巖茶,也會浸出大量的苦澀物質。
一旦苦澀味在茶湯內的含量超標,而其餘的風味物質難以中和時。
一杯澀澀的茶,就呈現了出來。
品質好的巖茶,有豐富內質做兜底,澀味能夠及時化開。
而品質爛的茶,內質缺失,大量的澀味在舌面化不開,就形成了麻嘴感。
憑麻花對那位朋友的了解,他的泡茶習慣並沒有那麼誇張式悶泡。
故而,那款他好不容易尋到的小山場水仙,很有可能就是工藝失敗品。
想到這茬,真真是可惜吶!
《6》
休閒享受式的喝茶,口感一定要好。
茶香清晰,沒有雜味。
香型層次多變,落水香明顯,留香持久。
而它的滋味,是細膩的,是稠滑的,是綿柔的,是醇厚的。
小口小口的啜飲品嘗,回甘持久,生津明顯,韻致極佳。
一杯好喝的巖茶,是山、工藝、衝泡全面到位的傑作!
任意一處出了疏忽,都不行。
要不然,最後喝到的茶湯,滋味裡沒有香,也沒有韻。
反而是,澀味濃重,澀到了麻嘴!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