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澳門手信博物館外景。(記者 蘇寧 攝)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手信是什麼

  手信,在臺灣也稱作伴手禮,往往指人們外遊時為親友買的小禮物。華人社會人情味濃厚,凡出外或回鄉,為表關懷與禮數,都會購買小禮物送給親友。除當地土特產品外,手信也可以是有當地特色的T恤衫、鑰匙鏈、冰箱貼等,並非價值不菲的名貴物品,所謂「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提起澳門手信,你最先聯想到的是什麼?

  澳門街,有種古早味。百多年來,這種「手工製作,炭火烘焙」的香味,一直吸引著外來遊客——從當年的香港人到如今的內地人。從最出名的杏仁餅、雞蛋卷、老婆餅、雞仔餅,到永遠都吃不膩的豬肉乾、花生糖、腰果糖……都是澳門手信的關鍵詞。

  其實最初澳門餅食並不具備手信的功能。上世紀30年代,澳門的工商業以客貨運碼頭為中心,形成舊澳門最繁榮的商圈。為滿足區內的飲食需求,內港一帶的大街小巷陸續出現不少餅店,制餅業漸成規模,並迎來行業發展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幾十年來,大多數餅家前店後廠,都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

  對於那些漂洋過海的人們來說,回味澳門的杏仁餅,無異於回味故鄉的味道和濃厚人情味。杏仁餅、老婆餅等傳統餅食不再是簡單的充飢之物,逐漸成為離澳訪親的人們必帶的一種禮品,澳門手信業隨之逐漸成形。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細究起來,據說現在澳門手信的「龍頭老大」杏仁餅來自內地,豬肉乾則最早是新加坡特產,但都在澳門得以發揚光大,小本生意的糕點業也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分店從澳門半島開到離島。創辦於1935年的咀香園最早不過是清平街上一間餅屋,從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間,這家老字號始終只有一間店鋪。回歸之後,咀香園的分店幾乎一年一間,至今已有10多間分店。而鉅記回歸前是一家只有2個員工的「走鬼檔」(流動)鋪,如今在澳門也有二十幾家分店,甚至發展到新加坡,成為跨國品牌。

  為了量產,為了衛生,為了品質穩定,澳門各手信大號的生產流程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師傅變了廠長,機器取代人手。一位入行30多年的老師傅,西餅店、唐餅鋪都做過,見證了這些年來澳門手信業的轉型發展:「舊時做唐餅,幾個師傅圍住一張臺,杏仁餅、花生糖,什麼都在那裡完成。但人只有一雙手,不可能做太多。今日不同了,全部由生產線做,產量大了15至20倍。」難怪咀香園第三代掌門人黃若禮感慨:「如果不是回歸,手信業已經是夕陽產業,哪有鹹魚翻身的一日。」

  由此了解手信的過往

  澳門手信已有過百年歷史,手信博物館卻開張不過7年。為傳承澳門本土文化,保留珍貴歷史,鉅記餅家早在2009年就有意籌建一所與手信有關的博物館,並開始收集過往手信業的各式物品。2011年7月19日,在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旅遊局、文化局等官員的見證下,全球第一家以手信為題材的博物館開幕,由香港著名電影人、作家兼美食家蔡瀾題寫館名。

  手信博物館藏身於著名世遺景點媽閣廟附近的一間鉅記店鋪裡,外牆設計融入了澳門中葡文化特色。展館收藏了150多件與澳門手信有關的物品,有過去晃記餅家及英記餅家月曆鐵牌、百多年前的價目表、手信和月餅包裝紙、手信盛載器皿等。熟悉的包裝,熟悉的制餅工具,熟悉的老餅店……勾起長輩們的舊日回憶,勾起了舌尖上種種熟悉的味道。鉅記餅家以花生糖起家的手推車放在醒目的位置,當年,他們正是憑著這一輛手推車走遍大街小巷,把花生糖的香味傳得街知巷聞。現場還配置了三塊應用實景技術的互動屏幕、電子互動小遊戲等設施,讓市民、遊客進一步了解昔日澳門的手信業、老一輩澳門人的生活和手信的製作過程。

  澳門手信業作為一個古老又現代的行業,走過輝煌,走過不景,如今正在走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手信博物館,正為它留下歷史的見證。(記者 蘇寧)

相關焦點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18-04-12 10:30本報記者 蘇 寧攝  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知行港澳)  本報記者 蘇 寧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
    原標題: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澳門手信博物館外景。(記者 蘇寧 攝)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 知行港澳: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分店從澳門半島開到離島。創辦於1935年的咀香園最早不過是清平街上一間餅屋,從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間,這家老字號始終只有一間店鋪。回歸之後,咀香園的分店幾乎一年一間,至今已有10多間分店。
  • 人民日報:「舌尖」上的澳門
    原標題:「舌尖」上的澳門(與澳門特區共成長)   原來對澳門的印象只是一座賭城,登上澳門半島時,才發現這裡真是一個美食天堂。   走在澳門的街道上,兩邊不少廣告招牌上都可以看到香港美食家蔡瀾在笑眯眯地介紹當地美食。
  • 澳門手信——澳門風味,美味傳承
    手信店,是澳門最常見的店鋪之一,眾多手信店鋪聚集而成的「手信街」也是遊客最密集的區域。 為傳承澳門本土文化,保留珍貴歷史,2011年7月19日,在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旅遊局、文化局等官員的見證下,全球第一家以手信為題材的博物館開幕,由香港著名電影人、作家兼美食家蔡瀾題寫館名。
  • Guide | 澳門手信購買指南
    做足了資料的飽妹告訴你,澳門手信,可絕不是只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晃記餅家和鉅記手信。還有各種深藏在澳門小巷裡的手信老店:傳了兩代的蝦籽麵店、唯一的炭燒杏仁餅、屹立街角幾十年的花生糖、堅果博物館一樣的零食店.
  • 澳門必吃四大美食 美好記憶留在心田
    澳門雖小,卻美食遍地。無論是老街古巷之中,還是大大小小的酒店之內,隨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除了粵菜和土生葡菜,這裡薈萃了東南亞、臺、日、韓以及歐洲、美洲、非洲等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包羅萬象的特色餐飲,使人們在盡情享受舌尖上的澳門之時,感受不同國度的飲食文化。
  • 澳門英記:闖蕩手信江湖八十七年
    原標題:澳門英記:闖蕩手信江湖八十七年   說起澳門的江湖,大家都會腦補《賭場風雲》裡的發哥,或者是那個家裡家外都是江湖的何先生。這些大佬們我們平時看得見、摸不到,坊間津津樂道的小道消息、八卦新聞足以讓人對澳門保持一種神秘的嚮往和快樂,仿佛那裡只有擲金賭場,到處都是豪氣江湖。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澳門特色手信攻略
    每當一段旅程結束,人們總會想捎上當地的特色產品,給親朋好友帶一份心意。而澳門的經典手信,肯定少不了一份鉅記的豬肉脯。從街邊販賣花生糖的車仔檔起家,鉅記如今成長為澳門標誌性手信店,遍布澳門的大街小巷。店裡的師傅會將豬油片用糖醃製一天,再添上鹹蛋黃成為肉心,整個杏仁餅就會變成鹹甜風味的點心。身邊有喜歡果乾和果醬的,記得來這家店逛一逛~這是家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百年老店,以生產及售賣各式涼果和醬料為主。「同益」意為「大家得益」,「百花魁」意為「百花涼果之首」。「同益百花魁」沿用祖傳方法秘制,選用優質天然材料,傳承百年,聞名港澳及東南亞。
  • 舌尖上的澳門
    去年10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澳門正式成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新成員。美食已經成了澳門的城市名片之一。澳門面積只有30多平方公裡,人口僅60多萬,但餐飲業卻十分發達。根據特區政府統計局的數據,澳門營運的餐飲業場所多達2200多家,從業人數達3.2萬。
  • 遊澳門 手信地圖帶你玩轉大街小巷(二)
    澳門的餐飲之多姿多彩,就像澳門的文化一樣,自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中國海岸後的400多年時間裡,這塊位於珠江口的小小的半島,東西文化交匯碰撞,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在五星級賓館優雅的餐廳裡,在狹小的卵石鋪地的街道上,在海邊、小山上的屋村裡,各種中西大餐小吃之豐富,讓人忍不住地食指大動。走在澳門的小街小巷,經常會看到寫著「手信」字樣的招貼,從裡面出來的顧客往往拎著一袋袋包裝非常漂亮的東西。
  • 澳門特區旅遊局文綺華:手信創新促進澳門旅遊多元發展
    央廣網澳門8月8日消息(記者陳菲 傅曉勤,實習記者周子璇 黃昕)今年以來,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澳門特區旅遊局開展了系列推廣活動。該局局長文綺華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專訪時介紹,此次推廣將著重文化創意,為旅遊業轉型提供新路向,助力澳門旅遊業多元化發展。
  • 澳門必買手信清單
    澳門時光,探索澳門新玩法。澳門一站式折扣優惠生活服務平臺。廣東省可以自由籤澳門啦!大家趕緊約起來吧,跟著時光君給你們的澳門手信清單,去嘗嘗正宗的澳門味道吧!去澳門旅遊人人每次都會帶點手信回家,贈送給親朋好友們。遊覽觀光買手信,這個過程濃縮了澳門旅遊的精華。
  • 「舌尖」上的澳門 杏仁餅、雙皮奶讓你流連忘返
    原來對澳門的印象只是一座賭城,登上澳門半島時,才發現這裡真是一個美食天堂。   走在澳門的街道上,兩邊不少廣告招牌上都可以看到香港美食家蔡瀾在笑眯眯地介紹當地美食。在澳門著名的景點大三巴牌坊,老遠就能看到坡下有一家手信店,沿著牌坊下的臺階朝手信店走去,還沒靠近,就能聞到陣陣香味。
  • 澳門手信挑選&購買完全攻略
    澳門人把紀念品以及土特產這些會買來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稱為手信或者伴手禮。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廣東人去澳門必吃四大美食】美好記憶留在心田!
    澳門雖小,卻美食遍地。無論是老街古巷之中,還是大大小小的酒店之內,隨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除了粵菜和土生葡菜,這裡薈萃了東南亞、臺、日、韓以及歐洲、美洲、非洲等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包羅萬象的特色餐飲,使人們在盡情享受舌尖上的澳門之時,感受不同國度的飲食文化。
  • 遊澳門 手信地圖帶你玩轉大街小巷(三)
    新馬路戴,手信——新馬路 + 板樟堂街喜愛珠寶首飾的可以到新馬路、無論是老人家最愛的玉石、還是年輕人追捧的鑽石、因為它兩側有多家珠寶首飾店供你選擇。爛鬼樓藏,手信——大三巴街 + 爛鬼樓想要一些更為充滿澳門氣息的手信、則可以到大三巴街或是爛鬼樓。
  • 遊澳門 手信地圖帶你玩轉大街小巷
    到澳門,如果不去一飽口福,是件非常虧的事情。澳門的餐飲之多姿多彩,就像澳門的文化一樣,自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中國海岸後的400多年時間裡,這塊位於珠江口的小小的半島,東西文化交匯碰撞,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