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署、監獄變身香港文創新地標,大館的華麗轉身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2020-12-12 騰訊網

  今日看點

  監獄一直是關押犯人的地方,但有些監獄在廢止後居然被改造成藝術場館,如魁北克城19世紀古堡監獄、香港前中區警署、關押過奧斯卡·王爾德的英國雷丁鎮牢房等。始建於1841年的大館,見證了近代香港的社會變遷。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蹟保護項目和地標性文化綜合體。歷經十年改造,香港大館如何變身世界上最文藝的監獄?

  在香港,戒備森嚴的監獄是社會高度法制化的象徵,而以《監獄風雲》為代表的監獄題材電影曾經見證著香港電影的輝煌。或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的電影像港產片那麼頻繁地表現警察和黑道主題,展現黑白正邪的較量。

  圖片來自網絡

  在香港,有一個能滿足你「警察夢」的好去處,這就是位於荷里活道的大館。

  「大館」是昔日香港人對於警察總部的舊稱,其是由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等共16座歷史建築構成的建築群,佔地1.36萬平方米。

  1

  大館的「前世今生」

  從中環地鐵站D口出來,沿著人流向高處走,走過一條長長的臺階,從奧卑利街的岔路就能進入中環大館。雖然與外面僅僅一牆之隔,但是這裡顯然靜謐很多。

  進入警察總部大樓,就能看見大廳的側面牆上有一塊標誌牌。這棟樓已經有了一百五十四年的歷史,三次擴建的建築過往被濃縮成幾行字印刻在銘牌上。大廳一側的牆面上還原了當時警察在此等待上司接見或升職面試時的情景。有不少警員會在這裡站立等待,不敢坐下,擔心弄皺警服,有失儀態。成為一位警察必備的身體素質,身高、視力和體能缺一不可。

  沿著指示牌走下樓,能看到「關公駕到」的展覽,其實不光是在警察署,香港的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能看見供奉關公的痕跡。關公代表著忠義誠信的精神,過去很多案件會在關公像前審判,一些孩童收養和結婚的重大時刻,也會在關公像前舉行儀式,以表信守承諾,這是傳統的忠義誠信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延續。

  走入營房大樓,從左側一直走到盡頭,是大館的歷史博物館,記錄著大館的歷史變遷和改造過程。

  樓梯和窗戶修舊如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甚至在樓梯間的牆上,都還保留著之前的告示牌。

  入駐這裡的商店也在外部裝飾上與大館的整體風格一致,類型多樣,但都極具格調。

  大館明信片,上面不乏許多珍貴的圖片資料,具有收藏價值。

  以大館內主要建築為原型設計製作的徽章,全套共五枚徽章,售價300港幣(約人民幣260元)。

  除了極具大館特色的文創產品之外,這裡還有許多由香港本土設計師設計並製作的文創產品,如講述香港文化的立體折頁書,隨手翻開,茶餐廳、大排檔、便利店就會立體化地呈現在你眼前。

  經香港賽馬會的統一改造、招商後,沉睡的古蹟因為餐飲、日用品零售、藝術品定製等商業業態的介入又重新煥發了活力。據工作人員介紹,大館裡衍生產品主要是由這裡的工作人員自己設計,有時會採取與知名設計師合作的方式。業態涉及餐飲、服裝配飾等,其中餐飲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穿過營房便是域多利監獄。這是英國皇家海軍在1841年登陸香港後建造的第一座公共建築物,它也曾經受過二戰炮火的洗禮。修繕了一年後便重新啟用,直到2006年,政府將關押在其中的罪犯轉移之後才正式關閉。

  這裡曾經囚禁過越南領導人胡志明、詩人戴望舒等名人。胡志明曾這樣回憶:「囚室面積不值一提,只夠人蜷縮而睡。頭頂有一扇封著鐵枝的半月形窗口,日間僅有些少光線射入」「抬頭只見細如手帕的天空,令人覺得置身井底。」

  走過監獄操場,我們能夠看到一座現代化的建築在古樸的建築群中「不太合群」,這是大館當代美術館,由瑞士事務所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2018年上半年才剛剛竣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鳥巢」也是這家事務所的作品。

  大館當代美術館計劃每年策劃並主辦六到八個展覽以及藝術相關的公共項目。新建築下方的半地下空間原來是監獄的洗衣場石階,現在也已經過修整成為一個半露天的活動場所,經常會有電影放映活動和演奏會舉行。

  了解了大館的現狀之後,我們可以簡單梳理一下大館的發展歷程。

  1、1841年至2005年 域多利監獄

  1841年1月26日,英軍從現在的上環水坑口區域登陸香港。同年,英軍在香港興建的第一棟公共建築物,便是大館內的域多利監獄,既現在的大館的前身。據講解員介紹,彼時的域多利監獄中,九成以上是華人囚犯,只有極少數是歐洲籍士兵或水手。

  2、2005年至2018年 活化改造期

  域多利監獄在2005年底停止運作,2007年10月,時任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將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交由香港賽馬會負責,此後,香港賽馬會歷時10年,斥資38億港元進行了修復及保護等工程,由曾經設計過北京鳥巢體育館的建築事務所負責。據介紹,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採用了最高的建築修復標準,保留住九成以上的原建築結構。除了保留其原有建築風格,還加入不少現代設計和科技元素。比如在所有開放給公眾的空間內都配有二維碼講解、數碼拍攝道具、3D多面展示等多媒體互動裝置。

  3、2018年5月 重新開放

  據了解,大館將分三個階段開放,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A至F倉等。在大館,訪客可以通過保留的古建築和文物回顧歷史,亦能透過展覽、表演節目、教育和外展活動,培養對藝術的欣賞。同時,大館的公共空間和部分展覽目前是免費開放的,香港市民只需提前在網上預約就可免費參觀。

  2

  從監獄到文創地標,大館的華麗轉身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1、尋找現代與歷史的平衡點

  大館是近代香港的重要歷史地標,在活化改造的過程中既保留了原有的歷史記憶,又融入了現代元素。

  從外部建築來看,目前大館建築群共有18座建築,其中的16座是原有建築的修復,兩座是全新建築即內設美術館及當代藝術空間的賽馬會藝方和內設演藝廳用作表演藝術、電影放映及教育活動等賽馬會立方。新老建築的融合既保留和活化了歷史的印記,也為大館在現代社會發揮新的功能提供了空間載體。

  從內部改造來看,大館的活化用現代創意的方式保留了很多它之前作為監獄的特色元素。比如,保留了包括15座監倉的域多利監獄,在這裡設置了有不同故事的投影及聲音效果,展示當時被囚禁者的日常生活;還有警察總部大樓以及監獄操場,這些場地除了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風貌外,也被活化用作展覽及活動場地,活化後的監獄依舊保持當年原貌,室內也未安裝空調,活化團隊希望前來參觀的遊客能感受囚房冬冷夏熱的環境,讓人可以身臨其境地走進歷史。同時,善於挖掘運用原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比如對關押過的戴望舒和胡志明等名人的墨跡和故事進行開發。

  遊客體驗囚房生活

  在大館的開館儀式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從今天起,大館將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文化設施,一個年輕人和藝術家聚集之處,一個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回顧香港歷史之地。」

  大館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從一個集執法、裁判與囚禁的三合一建築群,轉化成為如今香港心臟位置的文化、歷史、藝術的新的三合一中心。「保育古建築、活化城市歷史」近年來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風潮,但城市中不同時代建築的並存則是另外一種創新的思路。

  2、業態多元化

  目前的大館除了是一個飽含歷史記憶的文化地標,更是一個集餐飲、展示、辦公、教育、文創衍生品銷售於一體的大型現代文化綜合體。其中包括一個可以容納200人的表演藝術中心、一個室外劇場、一個放映室、以及大量專為公共藝術準備的開放空間。比如,監獄操場被巧妙的從令人生畏的區域轉變為一個致力於文化活動的新的開放公共空間,增加新的藝術和文化項目是開放和激活老建築的關鍵策略之一。

  3、創意主題活動集聚人氣,承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除了別具一格的新老建築和豐富的業態以外,大館還運用自身的公共空間舉辦各類創意活動,進一步集聚了人氣,也承載著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

  圖片來自於人民網

  以重點展覽《大館一百面》為例,館方在建築群中的警察總部大樓內重建了舊時香港中環,將100個不同聲音、故事融入互動展覽,通過動畫、行為藝術、影片及錄音等方式將口述歷史具象化,生動地構建出當年大館內外的原貌。在「行大館」「逛大館」「入店鋪」「望中環」及「去茶記」等5個展區內,觀眾可了解到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歲月及中區老店的興衰變遷。

  圖片來自於「文創聯合」

  還有目前正在進行的「關公駕到」的展覽,也吸引了大量參觀者。除了展覽歷史資料外,還將現代的技術和創意融入其中。比如數位化技術讓關公「活了過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關公模樣完全不同。參觀者在電子屏幕上選擇相對應的朝代地區後,投影儀便將那時的形象「投射」到立體雕塑上,原本平面的形象頓時活靈活現了起來。

  「關公駕到」展覽動畫介紹短片

  由香港著名演員黃秋生配音的「關公答客問」互動牆

  可以親手製作關公頭像印章的體驗區域。根據桌面提示步驟逐步蓋印,紅面、臥蠶眉、丹鳳眼的關公形象馬上出現在明信片上。

  展覽區域內的一臺關公功德箱。遊客只需要投入一枚1元港幣,就可以在祈福機中抽取一張關公卡,卡面上分別寫著「馬到成功」等不同的新年祝福,預示著抽卡人新的一年的不同運勢。

  從開館至今,大館已陸續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教育、娛樂活動。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內部場館的進一步開放,更多藝術展覽、藝術設計師的入駐,這裡的「文化味兒」變得越來越濃厚,並有望成為繼紅磡體育館、香港文化中心、星光大道等場地後,下一個香港文化新地標。下一次到香港,一定要去監獄裡面看看展覽!

  參考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大館」折射歷史光影》

  END

  美 編 | 王碩禕

相關焦點

  • 「大館101」展覽講述昔日香港警署和監獄故事
    5月26日,香港「大館」開幕一周年之際,「大館101」專題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該展覽透過展示101件與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相關的物品,娓娓道來昔日發生在「大館」裡的各種故事。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5月26日,香港「大館」開幕一周年之際,「大館101」專題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該展覽透過展示101件與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相關的物品,娓娓道來昔日發生在「大館」裡的各種故事。參觀者可以任選角色手冊,分別扮演警員、大平紳士、囚犯、獄吏和市民,通過遍布大館的互動裝置,發現不同身份的人物與展品之間的關係,從而發掘「大館」的精彩故事。
  • 大館,從監獄警署到藝術中心|香港文創考察見聞
    從牢房向外看這間牢房屬於大館古蹟及藝術館的一部分。大館位於香港中環荷里活道,在密密層層的高樓中間,這片象徵著昔日法制與權威的前中區警署建築群顯得格格不入,仿佛從現代都市穿越回了近代港島。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後,於荷里活道設置裁判署,在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逐漸修築並擴建了中央監獄(後改為域多利監獄)、前中區警署、裁判司署等16棟建築,這裡從最初的一間草棚,逐漸成為香港的司法重地。
  • 歷經十年耗資38億 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對外開放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它為香港古蹟保護工作的典範,將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文化設施。「中區警署建築群不僅有警署的部分,還有法院,還有稍後會帶大家去的監獄,這三個部分就形成一個一站式的法制機構。這種一站式的法制機構在世界上很少有。」29日,被人們稱為「大館」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在歷經10年的活化工程後正式對公眾開放。
  • 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獎
    10月17日,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是香港法定古蹟,經過活化工程後定名為「大館」,提供一系列歷史文物、當代藝術展覽,表演及文化娛樂活動。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建築物以花崗石及紅磚石建造,至今依然保留著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
  • Qiao 香港 | 大館,中環古蹟新生,老監獄變身城中最潮文藝勝地
    說到香港,許多人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定是購物天堂、寸土寸金、中西合璧、高度發達,而精英白領遍地,摩天大樓林立的中環代表著大部分人心中最典型的香港形象。時代在變,其實中環也在變,越來越多的文藝地標被發掘出來,成為年輕人朝聖的熱門場所,比如今天要帶大家看的就是傳說中的中環C位網紅地標----香港大館。
  • 百年警察局變身創意文化新地標?香港中區警署11年神級大改造!
    ,就能喚起無數人的電影回憶警察一直是香港的軟實力之一,沒有他們維持著香港的法制與安全,就不可能有香港的繁榮,可以說這些港片也見證和記錄了,香港的黃金時代,香港警匪片在本世紀交接前後,在整個亞太地區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以至於到現在每天都有,不同國家不同年齡段的遊客,專門到香港警署門口打卡拍照但隨著香港回歸和時代發展,不少曾經輝煌的警署大樓
  • 昔日司法重地變身文化新地標,香港大館何以「活化」新生?
    ▲ 大館綜合體,圖片來源:Herzog de Meuron作為曾經香港司法機關、裁判機構和監獄,擁有169年歷史的「大館」是香港殖民史中的深邃一瞥;「大館」乃是昔日香港人對於警察總部的舊稱,也是主要由中區警署
  • 從香港到奈良,聽說,現在流行去監獄旅遊
    紅磚牆、花崗石雕刻、巨型圓柱,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融合工業感極強的現代設計,就連香港本地人也紛紛來這裡打卡。在寸土寸金的中央區域中環荷里活道,大館佔地 1.36 萬平米。它是一個大型的文物保育和活化項目,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全球各地最優秀的電影、攝影、音樂、表演藝術、設計、文化及歷史文物。但它又不同於其他新型文化空間,特別之處就在於大館的前身是中區警署建築群。
  • 香港有個奇葩的「監獄」景點,不收門票,拍照還有港劇的味道!
    說起「監獄」這個詞,總是會讓人們聯想起壞人,犯罪這些事物。但是你知道嗎?曾經許多冠名為「恐怖」的監獄,在廢棄後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還重新擁有了新生命了喲!比如說,中國香港的前中區警署——大館。這個監獄景區很多人來過都說很有意思,很「奇葩」,而且這裡還不收門票,只需要提早預約就能來這裡打卡拍照!香港大館位於香港島商業中心,它包括了香港前中央警署,中央裁判法院和域多利監獄這些超級權威辦公處。不過,最讓大家神奇的是,這些權威辦公處從外形上根本看不出來是一些嚴肅的地方,反而像是擁有了百年歷史的中歐式古建築群。
  • 101件展品還原百年前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
    101件展品還原百年前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
  • 昨天還是香港中區警署和短期監獄,明天,已是最酷的文化創意園區
    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你的耳骨一遍一遍地划過,但還是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等臭腳;幾乎所有的香港明星都是伴隨著香港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更應該伴隨著我們的長大成人;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署真的蛻變成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會感覺周潤發還在那裡調侃著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
  • 開幕一年成香港最熱打卡點!大館再次搞大事!盤點新展8大必看處!
    話說,去年轟轟烈烈開幕的大館,僅僅一年,就成為了全香港最火的打卡點!自去年開放以來,大館首年訪客累計約340萬人次,成為香港最多人到訪的古蹟。從原來的歷史古蹟,變成了一個集藝術歷史大融合之地!俗稱「大館」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3組法定古蹟組成,見證了香港170多年的歷史。
  • 神秘的大館
    大館始建於1841年,佔地1.36萬平方米,地處寸土寸金的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10號,是一個大型建築群。它包括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等3組法定古蹟,共16座歷史建築。據說1841年1月26日,英軍從現在的上環水坑口區域登陸香港。
  • 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即將免費開放
    (圖片來源:香港「大館」官網)  近日,被當地人稱為「大館」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作為香港至今最大的文物保育和活化項目,在歷經約長達10年的維修後,如今完成活化,計劃於今年5月29日開始分階段對外免費開放。  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位於中環,是一處具有170多年歷史的建築群,曾是英國殖民統治的法治中心。
  • 添設施增魅力 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滿一歲!
    添設施增魅力 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滿一歲!,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佔地13600平方米,位處中環核心地帶,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3組法定古蹟組成,見證了香港170多年的歷史變遷。
  • 走近香港:歷史遺蹟「活化」的大館
    位於香港中環的大館是一所古蹟及藝術館,它包括三項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在活化這個建築的過程中保育者們在儘可能保留歷史建築原貌的同時,也為這個歷史建築群賦予了新生命,警察總部大樓的樓梯圍欄就是蘊含著小巧思的地方。
  • 添設施增魅力 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滿一歲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5月5日電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消息,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佔地13600平方米,位處中環核心地帶,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3組法定古蹟組成,見證了香港170多年的歷史變遷。
  • 探索香港中環大館與警隊的歷史故事
    坐落於香港中環的大館是香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歷史古蹟活化保育項目,大館有16座歷史建築,包含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參觀者可以通過各個歷史展覽了解到大館的歷史轉變與警隊於香港不同時期的重要角色。
  • 【活動】中環大館101展覽、牛仔服時裝展...一大波超人氣展覽都在香港~
    上一次我們給大家帶來了5月香港展覽攻略深受小夥伴們的熱烈歡迎~
  • 香港遊記 | 步行2km,一覽港島老屋的前世今生
    這棟如今經過改建變身為高級酒店的大廈,最初是政府機構所在的公共建築,由香港新市政廳的設計師Ron Phillips於20世紀60年代末完成。作為包浩斯現代主義思潮的堅定擁護者,Ron為這座大廈選擇了明朗簡潔的風格,不過在地面層卻又融進了頗有古典韻味的3層高拱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