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1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2020-12-11 懂球帝官方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上周。

張藝謀的新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的爭議下上映了。

開篇在茫茫黃沙裡跋涉的人,是張九聲。

城君看電影的時候,看著看著就「陷入」了背景中那片一望無際的沙漠裡……

電影《一秒鐘》劇照。圖/網絡

因為,電影放映的過程中。

片子裡的人物,也幾乎要被下方的黃沙給「頂」出畫面了。

電影畫面裡,遍地黃沙。

電影《一秒鐘》劇照。圖/網絡

若說黃沙堆積出了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不為過。

有了黃沙,中國坐擁遼闊的國土疆域和無比燦爛的民族文化。

甘肅地區。圖/網絡

但又因為黃沙,有些好地方確實被「淹沒」太久了。

敦煌與鳴沙山。圖/網絡

比如,今天城君想和大家聊的敦煌。

千年以前,張騫以關中長安為起點出使西域。從路途啟程那刻起,關於敦煌的一生的傳奇就開始了。

敦煌。

是中國千年歷史的遺蹟,也是古老文化的記憶深處。同時,還是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

它既宏大又神秘,既蒼茫又深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迷離。

敦煌。圖/網絡

令人可惜的是。

敦煌這個地方,美了1600多年,知道它叫敦煌的人很多,了解它的人卻很少……

莫高窟323窟的壁畫中,描寫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場景。圖/中國莫高窟網

01

古代的絲綢之路

「暗藏」了千年以前的「中國」

城君想了很久,要怎麼和大家描述敦煌這個地方。

想了很久很久,覺得用「極致」兩個字來形容,最合適不過。

敦煌,不僅有著極致的山水、氣候和位置,而因歷史和文化造就的人文與風物,也讓這裡成為大家心之嚮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敦煌鳴沙山。

它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大省的交界處,是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必經之站。

每個人都知道敦煌這個地方,卻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敦煌。如果你問起身邊的人,「你心中的敦煌是什麼樣子的?」

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敦煌壁畫。圖/網絡

在城君心中,敦煌就是一座無比龐大的大漠,神秘到「極致」的寶藏之地。

或許因為心底的歷史情結,逢是提起敦煌便總想到這裡的孤煙、羌笛、美酒、琵琶……這些想法也許會一閃而過,但始終令人沉迷於此。

這可能是城君從出生到長大都不曾多見大漠——總對那裡豪情有所眷戀。但,一定有緣故的。

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長河裡,敦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它的四周,羅布泊已成曠野,古樓蘭化作遺蹟。那在數不清的日夜裡,這裡曾有針鋒相對的刀劍之聲,也有戰死沙場的豪情,更有大漠千年來那些遙遙無期的思念……

如今這裡最出名的也許只剩莫高窟了。

敦煌九層樓。

西漢末年,佛教經帕米爾高原去到新疆地區。再傳播到敦煌,隨之而來的是無數的僧侶。

到了公元366年,一名高僧在敦煌鑿開第一個石窟,之後這裡信眾雲集。

敦煌壁畫。圖/網絡

再後來,這裡又歷經了一千多年來多個朝代的興建。

直到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才有了這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的佛像。圖/網絡

在中國人的心裡,自古都是有存放神靈的地位的。

加上古代的絲綢之路,也並非一條筆直的大路。無論是從南到北還是從北到南走,都必然會經過敦煌。

莫高窟。圖/網絡

那些經過敦煌的商人和僧侶,會在敦煌短暫停留。

在此許願祈禱、開鑿石窟,請高人描繪自己心中神靈的形象,留下隨身攜帶的經卷,以祈求沿途的平安與順利。

敦煌壁畫。圖二/網絡

於是,這個石窟群開始多了一些不同身份與樣貌的神靈。

同時,敦煌也成了各種文化的匯聚地。

敦煌壁畫。圖/網絡

當年,虔誠的人在大漠裡鑿開第一個石窟時,造第一座佛時,是在用一筆一墨來描繪關於信仰的一種證明。

他們留下的東西,非常非常多:

735座洞窟,2415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和1600年的歷史與積澱……

莫高窟45窟的菩薩雕塑,親切溫柔。敦煌莫高窟,既是獨一無二的佛教藝術聖地,又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

敦煌的莫高窟,為何偉大?

它是中國佛教的藝術史,是給世人留下的遺產。即便是論洞窟數量、彩塑造型、壁畫的場景之最……

我們便無法簡單地去用「偉大」兩個字來概括它。

莫高窟裡的壁畫與佛像。圖/網絡

「敦煌」這兩個字。

最早是出現在東漢應劭為《漢書》中作注時所用的解釋:「敦,大也;煌,盛也。」這是古人對敦煌最好的祝福,望它成為「盛大輝煌」之地。

敦煌文化。

有了敦煌,才有的莫高窟。

而關於莫高窟名字的來源,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種是它古稱「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處」。因「漠」與「莫」讀音相似並通用,便改為「莫高窟」;

另一個說法則是「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意思是指沒有比修建佛洞更高的修為,人們尊稱為「莫高窟」。

敦煌文化。圖一/網絡

那是以前的敦煌。

那麼現在的敦煌,變化同樣很小——

低頭只見黃沙漫漫,抬頭才發現人煙稀少。

20多萬人生活在敦煌面積4.5%的土地上。這個地方的黃沙,可以從眼前蔓延到地平線的另一頭,望不到邊際。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有著「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的稱號。一望無際的黃沙包圍了敦煌,造就了敦煌的「神秘感」,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敦煌鳴沙山。

敦煌的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外東南20多公裡外的鳴沙山崖壁上。誰能想到,在這個黃沙漫天的地方,還藏著一灣純淨的月牙泉。

敦煌月牙泉。圖一/網絡

這汪泉水,在這裡存在了千年之久。

如同永不做回答又鮮為人知的敦煌一樣,無聲地保守著這裡古老的秘密。

敦煌月牙泉。

你看,這片大漠裡多了這處罕見的月牙泉……

你是不是就能想像出,千年以前絲綢之路時的敦煌?

從敦煌出發去徵服大宛,擒獲樓蘭的那些鐵馬戰隊,那些短暫駐留在此祈禱的商賈,與那些帶著文化交流任務的使者身影……

又或許你看到的,是敦煌的舊日。

酒肆林立,牽駝穿沙,胡女遮顏,將士履甲,古邊塞詩飛出的大鷹盤旋在高處,發出陣陣悠長的鷹鳴……

古人所以期望的,它是一處「盛大輝煌」之地,做到了。

而那條絲綢之路,也是被一兵一卒、一商一使,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出來。

騎駱穿沙。圖一/網絡

02
被打上「時間烙印」的敦煌
永久地被「固定」在牆上

在敦煌,你會發現這裡一切都是「靜止」的。

最先發現藏經之處的第16號洞窟。圖/網絡

能代表這裡的,除了數百個不會說話的洞窟、千餘尊佛像,還有數萬平方米的壁畫。在古代無法用語言表達感情與信仰時,古人便選擇另外一個方式:

在牆上繪畫。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壁畫。

唐代《藥師淨土變相圖》(局部),如今收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圖/網絡

宗教,可以跨越過境與種族進行傳播,但它的影響和含意會靜留在當地。現在莫高窟的洞窟,被稱為「牆壁上的博物館」。

莫高窟的畫壁上,繪滿了和佛經相關的內容,吸引無數虔誠的信徒前來參拜。如201窟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描繪了西方淨土世界的景象;

如148窟東壁門上的千手千眼觀音,讓人仿佛身處極樂世界,念誦無上佛法……

第217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圖》(局部)。圖/數字敦煌

在諸多壁畫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和「飛天」元素相關的。

282窟南壁的《飛天》,融合了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的特點,衣袂飛揚、絲環帶繞,分別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樂器,呈現歌舞昇平、宴飲不絕的盛世之象。

敦煌壁畫。

除了佛經元素,當時社會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壁畫裡也有充分體現,文化和記憶都這被一筆一划留在了敦煌這個地方,交匯並融合。

敦煌壁畫。圖/網絡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著一個深刻的「敦煌印象」。

近些年,不少敦煌壁畫被改編成舞蹈。如《一夢敦煌》《又見敦煌》等,看過的人都說栩栩如生,似乎敦煌壁畫活過來了!也許因為這些栩栩如生的往日,古人才會不辭千裡,從各處奔赴到敦煌吧。

03

正在消失的「敦煌」

敦煌的「女兒」說:「我從不打算離開敦煌」

很多人都知道敦煌。

卻不知道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走向消亡。

在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時間裡,敦煌經歷了數不清的劫難。

或者可以這樣說。

它剛被人發現的時候,便開始走向消亡。如今,我們看一眼少一眼。

敦煌莫高窟內的佛像。

在1900年時,一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在莫高窟無意中發現震驚世界的藏經洞。裡面藏著約5萬件歷代遺留下來的經卷、文書、繪畫等文物。

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敦煌發現了藏經洞,推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大門,敦煌學由此興起。圖/夏爾·努埃特

聽聞這個消息後,無數的外國人來到敦煌。

通過王道士「買」走了一批批經書。還剝下了一幅幅壁畫,搬走了一尊尊佛像,使得莫高窟傷痕累累。一時之間,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

這裡的曾經,終究被散落一地。

後來的人們說,「敦煌是中國的,但敦煌學是世界的。」

側臥的佛像。

我們都知道,文物在出土那刻開始便走向消亡——

因條件不允許,大多數都無法留存太久。能留下來的,也只是時間長久的問題。

無論如何細心保護,終究這個被人稱作「牆壁上的博物館」的地方也逃不過被時間主宰的命運。有專家預計「無論採取什麼辦法,莫高窟都在未來50~100年內,湮沒於黃沙之中。」它來到世上,給人們上一課、看一眼,接著就又要離去了。

關於敦煌,世人還有無數個問題。只不過在敦煌,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迴響,這是世人對敦煌最著迷的地方。

今年,同樣顯得「艱難」的2020年。

有位姑娘,考上了北大並上了微博熱搜。

她叫鍾芳蓉。

以676分的成績報考了北大極度冷門的考古專業,接受採訪時她說「自己受到了敦煌研究專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才選擇了這個專業。」

樊錦詩先生。圖/網絡

那些來過敦煌的人,都會離開,甚至再也不會來第二次。

而有的人,一旦來了就從未打算過離開。就如鍾芳蓉口中所說的那位樊錦詩先生,她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院長在考察莫高窟第272窟。圖/背包旅行

1963年,她從北大考古系畢業後來到敦煌,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莫高窟。

在敦煌的那些歲月裡,莫高窟陪她從意氣風發到滿頭華發。她做數據、做攝影,把每一個洞窟、每一尊佛、每一幅壁畫都進行數位化,把莫高窟變成世人更易接受與認知的方式。

她說:「這就是我的命。」

她知道,雖然雕像沒有生命,但有含意。

她也知道,洞窟裡的那700多雙眼睛,都在等著那個人。

而她,就是那個人。

1998年5月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左四)與美國蓋蒂基金會、澳大利亞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考察莫高窟、探討壁畫修複方案。圖/網絡

「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毀損,我們這些人用畢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得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樊錦詩


常書鴻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揮修建棧道。圖/網絡

敦煌的文物,終將消失。

只是時間的問題。

能留下的人,其實都不希望辜負一代又一代敦煌研究學者的心血。他們希望這樣的日子,能晚一天到來就晚一天。

莫高窟的保護和修復需要從各方面進行,其中壁畫和彩塑的修復是重中之重。

敦煌,是西部的一塊瑰寶。

這裡不是華夏文明的盡頭,而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這裡不僅有莫高窟、月牙泉、鳴沙山。還有那些在唐詩宋詞裡提到的「陽關」「玉門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因為,描繪的正是敦煌。

但是這些被文字描繪有聲有色的地方,如今也連同這片大地上無數瑰寶一同慢慢隨風逝去。

消失在無聲的時間裡。

連同一起的,還有這裡的雅丹地貌。

它並不是敦煌獨有的。

但敦煌的雅丹地貌,卻是西部地區裡最獨特的。

原本屹立在黃沙之中的巨石被風化後,變成層層疊疊的樣貌。人在其中,猶如走進了異星。

敦煌雅丹地貌。圖/網絡

還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河西走廊的盡頭。是無數邊塞詩人的靈感源泉,見證過絲綢之路的無數車水馬龍和兵戈戎馬。

千年以前,玉門關並不似如今這般荒涼,自然的風化讓它變得宛若一塊在大漠中驚現的巨石。

敦煌玉門關。

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與玉門關遙遙相望的是,是陽關。它與玉門關鎮守在敦煌,一南一北,見證過這裡的繁榮、蕭瑟和荒涼。

風吻別茫草,剩塵埃路遙遙,這裡的一切,最終回到泥沼的懷抱。

敦煌陽關。

——

敦煌。

低下頭,是一片沙漠;

抬起頭,是那月牙泉的波光粼粼;

回過頭,石壁上是時間的色彩和歷史的傷痕。

我們要如何去記住它呢?

是那看見一張張照片,一幀幀影像,還是走進「真正的博物館」裡……?

圖/網絡

也許在張騫轉身出發的那一刻,

他不會知道自己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

也許那位僧人鑿開第一個石窟時,

他不知道在一千多年後,人們還能感受到他那個時代的感受。

在我們真實地看到敦煌的一切後,又能明顯地感受到,它會以另一種方式活在我們心中。

在很久很久之後……

若是聽到別人談起這裡,他也許會說:

「三危沙山下,在大泉河谷旁,在黃沙的深處,那裡曾經誕生過一個『大千世界』。」

「後來……那裡的顏色從五彩斑斕慢慢化為暗淡……神情也從安詳悲憫變得慢慢無法辨清……往日那高大的窟門漸漸坍塌……裡頭的文物,也開始慢慢散落一地……」

「嗯。那我們還能再見到它嗎?」

「你要先像當初的那些人一樣,走向那片一眼望不到底的黃沙深處……之後,你就知道了。」

當然,城君和大家說了這麼多,也只是敦煌文化的隻言片語。

參考資料:

1. 張藝謀新片意外帶火了這座邊塞小城,又荒又偏的它,憑什麼美了千年?公眾號「走著瞧旅行」

2. 恰好是敦煌,公眾號「地圖會說話」

3. 敦煌!敦煌!公眾號「背包旅行」

4. 忽然,想去河西走廊了,公眾號「背包旅行」

5.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公眾號「背包旅行」

6. 我們為什麼愛敦煌?公眾號「國家全景地理」,作者全景sir

7. 深秋 去敦煌,公眾號「薄霧館time」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商務合作

微信/電話: 13392316112  城城

電商合作

微信/電話: 13688913816  Mia

相關焦點

  • 張藝謀的1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本文轉自【鳳凰網旅遊】;張藝謀的新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的爭議下上映了。開篇在茫茫黃沙裡跋涉的人,是張九聲。看電影的時候,看著看著就「陷入」了背景中那片一望無際的沙漠裡……本文轉自【鳳凰網旅遊】;若說黃沙堆積出了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不為過。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01美了1600多年的敦煌,正在消亡上月月末張藝謀的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熱議中上映了。其實對老謀的電影一直很憧憬,因為他的電影總有某種吸引力,讓你一探究竟。然而,看完電影的小編,卻被電影裡的取景地種草了。
  • 電影《一秒鐘》上映,有人說: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前幾天,張藝謀導演的新電影《一秒鐘》上線了,很多人都說願意給這部電影「打五星」。影片一開始,不少人就被取景地勾去了魂。沒錯,又是敦煌。張導好像對敦煌尤其偏愛,得意之作《英雄》和《長城》都曾在敦煌取景拍攝。而這一次,他再次將鏡頭對準敦煌的漫漫黃沙。有人說:「能吸引張藝謀的敦煌,想必一定是有什麼理由讓人一去再去。」
  • 雪後的敦煌:一半沙漠一半雪,連張藝謀都來取景了!
    文|三月嘉楊責任編輯|晴寶近日,張藝謀新片《一秒鐘》火熱開播,看完劇的小夥伴都被影片裡的美景深深陶醉。 金黃的沙漠綿延起伏,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偶爾一隻蒼鷹划過,留下蒼茫茫一片,不見盡頭。 這裡,有鑲嵌在沙漠上的明珠,有千年歷史的佛教文化,有神秘怪異的魔鬼地貌,還有西域之地的要道關口,以及極具西域風情的古建築群。
  • 張藝謀任三湘印象藝術總監 打造《最憶韶山沖》
    該項目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接見了張藝謀導演、熊曉鴿以及三湘印象管理層,高度評價了張藝謀導演、IDG資本和三湘印象對湖南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表示「非常看好這一項目,有一流的導演,一流的投資家,『最憶韶山沖』項目一定會成功」。
  • 張藝謀見過外星人嗎
    張藝謀永遠記得1985年夏天,他和他的同學兼羈絆————陳凱歌,一起拍攝獻禮電影《大閱兵》。雖然這個片子看起來主旋律的已經不能再主旋律,但是年輕氣盛的陳凱歌和張藝謀,攢足了勁頭,必須要建功立業。這個證據不是孤例,還有證據:2009年鏘鏘三人行採訪張藝謀的文學策劃王斌,他也說了張藝謀和外星人接觸過。節目裡王老師說,1985年,張藝謀在陳凱哥劇組裡擔任攝影。
  • 張藝謀拍《一秒鐘》的執念:膠片的轉動是最好聽的音樂
    2018年1月,張藝謀分別寫信給編劇鄒靜之和演員張譯,想邀請兩位主創參與接下來的新片《一秒鐘》。在他給鄒靜之的信中寫道:「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有一點《活著》的意思,也有點兒冷幽默,格局很小,沒有流行的那種戲劇性,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
  • 敦煌遊學丨讓我們把所有開放特窟一網打盡!(1.13—1.17)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窟群全長1600餘米,其中492個窟存有壁畫、塑像,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唐宋木構窟簷五座,是以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遺存。
  • 張藝謀的《一秒鐘》背後,竟藏著這樣龐大的美食天堂
    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畢竟不一定有下一部了 張藝謀已步入古稀之年忍不住對張藝謀這部新片感到好奇,讓觀眾等了600多天卻幾乎零差評。阿球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大家去看之前一定要做做功課 了解背景(未刪減版)還有影評人評論「可能就是近20年來,張藝謀的作品履歷中,氣質上最接近《活著》的一部。」
  •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宣發落地便利蜂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便利蜂便利店內電視屏正在循環播放張藝謀導演新片《一秒鐘》的宣傳片,這是便利蜂與貓眼在電影宣發領域的再次攜手。據悉,適逢電影《一秒鐘》上映,便利蜂全國1600多家線下門店的電視屏資源都將進行聯合推廣。與此同時,便利蜂官方微博也與粉絲展開互動,目前電影相關微博轉發量已經破萬,位於「一秒鐘」微博話題轉發數據位居首位。
  • 甘肅有段長城,比明長城早1600年,在漢武帝時期修建
    比明長城早大約1600年,在甘肅敦煌就有一段古長城,為漢代修建。距今超過2000年的古蹟還能保存下來,非常難得,如今這段漢長城也變成了一處旅遊景區。敦煌的這一處漢長城,就在玉門關景區內。玉門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座關口,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玉門關和陽關一起,構成了中原與西域往來的通道,如今玉門關和漢長城也都只剩下遺址了。
  • 《登場了,敦煌》: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一次敦煌
    但看了以後才發現,人總是會被美好的事物吸引啊,不論是之前的《棋魂》還是新播的《登場了,敦煌》,都在向我們展示,有這麼一群人用熱愛和執念傳承著跨越千年的中華文化。弗如其名,敦煌700多個洞窟,連綿一片,長達1600多米,現存壁畫45000平方米,穿越了1600多年的歷史長河,歷經過盛世與衰落。鏡頭一眼掃過,佛經故事躍然牆上,色彩豐富,法像莊嚴的佛像與自由乘風的飛天呈現在眼前。不見敦煌不知其大,從來沒有去過敦煌的人,要不是通過電視畫面看到,想必都無法想像到這令人震撼的畫面吧。
  • 張藝謀執導的新片1月6日在吉林白山開機!
    由張藝謀、張末父女首次聯合執導國內首部聚焦抗美援朝戰爭中關於狙擊手故事的電影——《狙擊手》,1月6日在吉林白山開機。  該片是張藝謀導演首次挑戰全戰爭場景的電影拍攝,也是國內首部聚焦抗美援朝戰爭中狙擊手的電影,同時亦是張藝謀、張末父女首次聯合導演拍攝影片。  在開機儀式上,導演張藝謀說:「作為重點題材重點影片,我們所有主創有責任有義務拍好!」首次和父親聯合導演的青年導演張末坦言:「在我的內心一直有戰爭電影情懷,所以非常感謝張藝謀導演給我這次機會。
  • 我在敦煌……
    我一直對古城有執著的痴迷與眷戀,所以,一直蠢蠢欲動最想去的就是歷史古都「敦煌」,聽說那是可以瞻見歷史的聖容的地方!趁著這個國慶節,我踏上了去「敦煌」的旅途。(選填) 圖片描述水與沙本來相剋,水留到沙子裡就會立刻消失,在這裡沙與水卻是「纏纏綿綿,舉案齊眉」,訴說著上千年相守的夢
  • 張藝謀張嘉譯聯手!《裝臺》姊妹篇籌拍!為何張藝謀要拍電視劇?
    張藝謀要拍電視劇了,是真得嗎?張藝謀33年一直拍電影,很少像陳凱歌那樣上綜藝節目,這次竟然要拍電視劇,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陝西真正的影視帶頭大哥是張藝謀是,張嘉譯怎麼厲害,他的影響力與張藝謀相比還差很多的。1987年,張藝謀拍出第一部國際獲獎電影《紅高粱》時,張嘉譯剛剛從西安市86中考取北京電影學院。
  • 《一秒鐘》:張藝謀近二十年最好的電影
    進入新世紀之後,我們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英雄」張藝謀同志真是越來越拉誇了。他最近幾年拍出來的電影,優秀佳作幾乎沒有,我還是自信點,把這個幾乎去掉吧!張藝謀作為「電影英雄」,所取得的成就,他的電影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影響是任何一個導演都無法比擬的。
  • 70歲,1.3億票房,張藝謀終於輸給了時代,卻贏回了電影
    不知不覺,曾經國產電影的頂梁柱張藝謀已經70歲了,作為30年來,國產電影的絕對龍頭人物,張藝謀從1987年的《紅高粱》橫空出世,到2002年的《英雄》引領時代。他一直走在了國產電影的最前沿,無論是在他職業生涯的頭10年來在民族電影上的建樹,還是後20年,他在商業電影上的探索。張藝謀都不愧對「電影大師」的稱號。
  • 數字敦煌 人在畫中遊
    在甘肅敦煌。可你或許還不知道,網上也有個莫高窟。打開敦煌研究院官網,點開「數字敦煌」專區,足不出戶,便可大飽眼福。   想帶走壁畫上的色彩?並非異想天開。在敦煌文化創意體驗課上,你可以親手調製心儀的顏色,製作一支屬於自己的敦煌色系唇彩。   1600多年前的歷史與文化,揭開神秘的面紗,與更多的人親密接觸。沉睡的文物,憑藉文化創意「活起來、傳開去」,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 《變形金剛4》45秒鐘電影鏡頭催熱武隆天坑遊
    《爸爸去哪兒》第2季第1期的拍攝地是重慶武隆天坑。無獨有偶,6月27日上映的《變形金剛4》中重要的外景拍攝地也是重慶武隆天坑。從《變形金剛4》發布預告片開始,武隆天坑已成為眾多變形金剛迷們的旅遊首選目的地。
  • 70歲張藝謀每天工作20小時,推掉《巴黎聖母院》,拒絕1億廣告費
    近日,張藝謀電影《一秒鐘》大熱,為了給電影做宣傳,張藝謀接受了許多媒體的採訪,也有很多人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朋友進行了採訪。面試時,提到張藝謀的工作強度,令人讚嘆。張藝謀每天早上5點睡覺,早上10點起床,一天只吃一餐,然後開始他的忙碌工作,直到第二天凌晨5點,期間唯一的休息時間,就是快走6公裡來鍛鍊身體。而且張藝謀在拍攝電影時,休息時間更是大大減少,可能一天只睡3個小時,就像在拍《一秒鐘》時,張藝謀除電影外,還同時推進了舞臺表演、大型演出等9個項目,每天工作2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