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降低綠色融資風險權重 引導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我們呼籲,為商業銀行的綠色融資降低風險權重,以便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領域。」1月8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可持續金融學院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共同主辦的2019可持續金融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願景,全球監管者應確立更有利於可持續金融發展的新監管指引,為綠色金融提供發展沃土。(大眾證券報)
「我們呼籲,為商業銀行的綠色融資降低風險權重,以便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領域。」1月8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可持續金融學院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共同主辦的2019可持續金融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願景,全球監管者應確立更有利於可持續金融發展的新監管指引,為綠色金融提供發展沃土。
對於未來的綠色金融發展,他還建議投資者轉變觀念,從過去那種保護環境會影響經濟發展、綠色金融就是「情懷投資」舊式思維中走出來,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興業銀行12年的綠色金融業務實踐過程,資產質量、ROE等客觀數據都證明了綠色金融具有商業可持續性。
從「踽踽獨行」到「山花爛漫」
縱觀世界可持續發展歷程,從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第一次將環境問題提到國際議事日程,到2015年聯合國通過《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內涵不斷豐富,已成為全球廣泛認同的發展理念。在中國,也經歷了從過去片面追求GDP增長到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的轉變過程。這其中,以興業銀行在2006年率先在國內推出能效貸款服務為標誌,中國的綠色金融開始發展,從最初的孤獨小眾,到現在的如火如荼,從最初的「踽踽獨行」走到了而今的「山花爛漫」。
陶以平認為,要落實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需要「目標」「行動」和「金融」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其中,綠色金融是實現目標、推進行動的「催化劑」。目前,在綠色信貸、綠色投資和綠色債券等三大綠色金融領域,國際上都已形成了非常富有影響力的市場標準。
在綠色信貸領域,採納「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日漸增多。作為國際項目融資中被廣泛認可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工具。截至2018年11月,赤道原則已被遍布全球37個國家的94家金融機構採納,這些金融機構佔據了新興市場70%以上的項目融資份額。興業銀行2008年在中國首家宣布採納赤道原則,也是亞洲新興市場中的第一家「赤道銀行」,並依託赤道原則提供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和工具,建立起了全面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同時將綠色金融作為一項戰略性業務來打造,走出了一條「寓義於利,由綠到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18年12月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為16862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17624億元,融資餘額達8449億元。
創造綠色金融領域多項第一
在綠色投資領域,2006年聯合國發起「責任投資原則」,要求投資者投資的時候考慮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三大因素,根據最新數據,目前全球籤署「責任投資原則」的機構接近2000家,管理的總資產超過80萬億美元。隨著中國對綠色投資的日益重視,預計ESG投資在中國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綠色債券領域,截至2018年11月末,全球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超過50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債券市場上最大的發行來源之一。興業銀行是國內綠色債券市場最主要的參與者,不僅承銷份額位居全市場第一,在綠色債券發行方面,興業銀行在2016年落地境內首單綠色金融債後,又於2018年11月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相繼完成綠色金融債發行,存量綠色金融債規模超過1100億元,成為當時全球綠色金融債券發行餘額最大的商業金融機構。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於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強烈。以2015年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6年人民銀行等七部委頒布
《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為契機,中國綠色金融經歷一個令國際社會矚目的 「FromZerotoHero」的快速發展過程。據統計,到2018年三季度,全國綠色信貸餘額超過9萬億元,佔各項貸款的9%-10%;累計在境內和境外發行綠色債券超過6000億元,約佔全球發行規模的20%—30%。地方綠色金融發展也如火如荼,除五省八市的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外,近
20個地方出臺了發展綠色金融的地方政策和實施方案。
陶以平表示,在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中,興業銀行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與先行者,並長期致力於將銀行的綠色金融活動與影響力投資緊密結合,在產品和服務方面做出了諸多創新,創造了中國綠色金融領域的多項第一:首推能效融資產品,首推碳金融綜合服務,首發低碳信用卡,首筆排汙權抵押貸款,首發綠色金融債等等,形成了門類齊全、品種豐富、覆蓋企業和個人的集團化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穩步推動從綠色銀行向綠色金融集團轉變。為研究綠色產業發展狀況和趨勢提供第一手資料,讓社會感知綠色產業發展的脈搏,2018年興業銀行還研究推出了「興業綠色景氣指數」(GPI)。
積極傳遞綠色聲音
興業銀行綠色金融在與國際機構IFC合作創新推出損失分擔的
「能效融資」業務中起步,也在與外部廣泛的交流合作中,積極傳遞綠色金融領域的興業聲音、中國方案。作為赤道原則協會成員,該行通過赤道原則年度大會等渠道,深度參與赤道原則新版的修訂,顯示了新興市場國家金融機構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專業與自信。在國內,全面參與監管機構綠色信貸統計、綠色信貸評價實施方案、能效貸款指引、綠色金融債等多項綠色信貸政策制度的制定工作,為推動整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和市場發展獻計獻策。
在12年的綠色金融探索與實踐中,興業銀行積累了深厚的綠色金融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綠色金融實踐經驗。「獨行快,眾行遠!」興業銀行持續布道,積極向同業的金融機構展開綠色金融同業輸出,先後與臺灣地區首家、中國第二家赤道銀行——臺灣國泰世華銀行輸出赤道原則實踐經驗,與九江銀行、湖州銀行等籤署綠色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了綠色金融理念、標準、經驗的融合、共享,推動金融同業的綠色金融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努力為美麗中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據了解,「2019可持續金融會議:中國的可持續投資與未來」會議由可持續金融學院(SFI)、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聯合主辦。可持續投資系列國際研討會前兩屆會議分別於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耶魯大學舉辦,參會人員包括來自世界知名高校的學術帶頭人和華爾街投行、投資基金等資深專家。
(文章來源:大眾證券報)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