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史話:不是北京人念錯大shi欄是有原因的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外地人來北京,聽到有些地名兒會懵圈。位於前門外路西,聞名遐邇的商業街——大柵欄,北京人隨口就念「大柵欄」(dà shi la'r)。

明明寫著「大柵欄」,難道北京人都念錯了?

芝麻君(ID:zhimajiangnews)找了一首老狼的《一個北京人在北京》,先給您聽個音兒。

這一期,咱們就說說「大柵欄」地名兒的來龍去脈。

「廊房四條」是前身

既然,「大拾爛兒」不念「大柵欄」,到底跟「柵欄」有幾毛錢關係呢?

這得從「大柵欄」的歷史說起。

據明朝張竹坡《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

明永樂年間,前門外修建廊房。當時前門外路西,有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和廊房四條,並沒有叫「大柵欄」的地兒。

但據學者分析,「大柵欄」的位置正好是「廊房四條」。也就是說,這裡原本叫「廊房四條」,距今有五百多年歷史。

廊房四條位置

那麼,「廊房」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現在的門臉兒房,做買賣的商品鋪子。可見,從明代開始,這裡都是北京的CBD啦。

明中葉以後,朝廷為了加強治安,實行「宵禁」制度,在大街小巷都安排了哨兵夜巡。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做買賣的,也怕三更半夜遇上盜賊。

於是,商鋪和朝廷一拍即合,在重要的街道口豎立了木柵欄。清乾隆以後,幾乎各個街道巷口都有木柵欄或鐵柵欄。

晚清時期,前門大街的柵欄

清代《欽定令典事例》記載:

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柵欄四百四十座,到了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內城柵欄就有一千九百多座,皇城內欄一百九十六座。到了清朝末年,北京城的街道上還有木柵欄一千七百多座。

當時,京師到處都是柵欄,還有橫柵欄胡同、雙柵欄胡同、三道柵欄胡同等,很多以「柵欄」命名的地兒。

這麼多柵欄,為什麼只有「廊房四條」叫「大柵欄」呢?

因為,清代以後,廊房四條可是京師最高端的CBD。「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

馬聚源、內聯升、八大祥、張一元、六必居、同仁堂……北京各種響噹噹的字號,都雲集在此。

民國時期,德國攝影師海達·莫裡循鏡頭下的大柵欄

這裡有錢的商鋪,都願意多出點銀子,把柵欄修的高一點,大一點,既能防盜又倍兒有面。

時間久了,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大柵欄」就代替了「廊房四條」,名聲逐漸響亮。

京劇圈兒的「好萊塢」

滿清旗人入關以後,和漢人分居,並把他們趕出了內城。

吃著鐵桿莊稼的八旗子弟,在內城設立軍營,完全不從事生產,整個兒一享樂的消費階層。

為了不使八旗官兵頹靡,康熙帝操碎了心,明確規定「京城內城,永行禁止開設戲館」。

於是,娛樂休閒的地兒都搬到了外城,距離內城較近的大柵欄成了混雜的「雜八地兒」。

乾隆八十大壽那年(1790年),著名的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先後被朝廷徵調來祝壽。

演出後,四大徽班拿到乾隆御賜的京師戶口,就在大柵欄街區開起了戲園子。

北京清代臨時搭臺演戲場景

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盛時,前門一帶戲園林立,極歌舞昇平之盛」。到民國時,僅270米的大柵欄街就有6家戲園子,好戲連臺。

大柵欄成了京劇圈兒的好萊塢,「同光十三絕」、「京劇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等,都在這裡留下了傳奇故事。

同光十三絕

大柵欄一片聲色犬馬,老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樣雜耍都聚集在這裡。南邊的「八大胡同」裡是舊日妓院、煙管的集中地,夜夜笙歌。

大柵欄昔日繁華

1900年6月16日,「扶清滅洋」的義和團用一把大火,燒毀了這裡的歌舞昇平。

那場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大柵欄街區的商鋪,幾乎都被燒成了灰燼。

據統計,當時一共燒了1800餘家,房屋7000多家,一時間「商賈盡行閉歇失業。」

煙火中的前門樓子

兩年後,前門大街的各家商鋪開始重新修建,大柵欄街區也很快恢復了昔日繁榮。

不光是當年響噹噹的字號,亨得利鐘錶、精明眼鏡行等洋商行也紛紛入駐大柵欄,迎來了大柵欄的全盛時期。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柵欄進行幾次修繕。老字號逐漸恢復昔日舊貌,至今仍透著厚重的古韻。

復建後的三慶園

如今,這裡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遊客,坐著半個多世紀的鐺鐺車,在今昔之間的繁華歲月中「穿梭」。

鐺鐺車穿過大柵欄

街道口的那些柵欄,或許在大火中被燒毀殆盡,又或許被八國聯軍摧毀,消失了蹤影。只有「大柵欄」的地名兒,沿用下來。

「大拾爛兒」道不清

如同那些消失的柵欄,北京人「大拾爛兒」的發音,也很難找到根。

有人說,滿語中有個念「zhase」的詞,是用木棍棒插編起來的隔障,也就是清軍用於崗哨的「柵欄」,發音接近「沙剌」。

學者張清常在《明清以來北京城區街道名稱變革所涉及的一些語言問題》中指出,「柵」在北京話裡很早就年「shā」,是古音。

所以,前門外路西的大柵欄,一開始也念「大沙剌」。

大柵欄夜色

另外,北京話的討巧音、輕讀音和省略音互補,在稱說地名時有吃字、吞音、變音、變調的發音特點。

久而久之,北京人就約定成俗,把大柵欄念成「大拾爛兒」。

無論是哪種說法,至今都很難統一定論。

對於北京人而言,把「大柵欄」念成「大拾爛兒」,其實並沒有對錯。它是昔日歷史的沉澱,在文化的土壤裡生根。

北京地名兒,芝麻君(ID:zhimajiangnews)是您的活地圖。下一期,您說去哪兒?

 

來源:杏仁茶 芝麻匠通訊社

相關焦點

  • 大柵欄得念「大十欄兒」,北京話裡這些地名有講究!
    在北京溜達若一本正經地把「大柵欄」說成「Dà zhà lán」保不齊就會引來不屑的目光唯有稱其為「大十爛兒」才是地道的說法也有人說甭管路牌標識如何「大柵欄」都是兒時的「da shi la er」說起來,北京音連讀音變的類型很多,語音的「脫落」則是構成其特色的一大法寶。
  • 大柵欄念「大十欄兒」,北京話裡這些地名的讀音有講究
    近日,有網友拍下了「大柵欄街」的路牌並將其分享到網上,其中「DAZHALAN St」的說法,引起了不少網友討論。張風 攝 資料圖在北京溜達,若一本正經地把「大柵欄」,說成「Dà zhà lán」,保不齊就會引來不屑的目光。唯有稱其為「大十爛兒」,才是地道的說法。
  • 大柵欄得念「大十欄兒」,北京話裡這些地名有講究!
    在北京溜達若一本正經地把「大柵欄」說成「Dà zhà lán」保不齊就會引來不屑的目光唯有稱其為「大十爛兒」才是地道的說法也有人說甭管路牌標識如何「大柵欄」都是兒時的「da shi la er」說起來,北京音連讀音變的類型很多,語音的「脫落」則是構成其特色的一大法寶。
  • 大柵欄念「大十欄兒」,北京話裡這些地名的讀音有講究
    近日,有網友拍下了「大柵欄街」的路牌並將其分享到網上,其中「DAZHALAN St」的說法,引起了不少網友討論。張風 攝 資料圖在北京溜達,若一本正經地把「大柵欄」,說成「Dà zhà lán」,保不齊就會引來不屑的目光。唯有稱其為「大十爛兒」,才是地道的說法。
  • 北京有條老北京商業街,大柵欄「da shi lanr」,你讀對了嗎?
    大柵欄,是北京前門外一條非常著名的商業步行街,也是老北京特色文化體現的一條街區,這裡聚集了許多著名的戲樓,茶館,現代與歷史完美融合一起的步行街區。不過很多外地新來的遊客往往會讀錯這個地名,應該讀作「da shi lanr」,音譯就是「大石爛兒」,可千萬不要讀錯了哈!晚上的大柵欄也是非常熱鬧的,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這裡的夜晚也是燈火輝煌,熱鬧非凡,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立在街口處,兩旁各色店鋪一排往裡延伸,充滿了老北京的韻味!
  • 逛大柵欄尋「京味兒」
    北京人稱前門的「大柵欄」,不念作 「dà zhà lan」(大炸欄),而是「dà shì lan er」(大什欄兒)或「da sha lan er」(大沙欄兒)。這是為什麼呢?一般的說法是北京人說話吞音,就把「柵」字發成了shi的聲音,或解釋為「柵欄」可讀為shan lan(杉欄),所以da sha lan er(大沙欄兒)這種讀音實際上是da shan lan(大杉欄)之俗讀。但是北京有雙柵欄、三道柵欄等胡同,西單北大街東的「大柵欄」,在北京話裡,這些讀音都是(zhà lan),而無變異。
  • 北京話發音界的「北京癱」:大柵欄究竟怎麼念?
    插圖為什麼大家讀起來這麼有代入感?原來這一張圖道破了北京話發音的兩大「天機」,一是北京人引以為傲的兒化音,二是自成一體的連讀音變。要注意的是,「府」的韻母脫落後讀音是f,由於普通話裡沒有哪個字的讀音是單獨一個聲母,所以就寫成了讀音近似的「五」,但嚴格來說「五」和實際發音還是有差距的。除了上面這些例子,語音脫落還出現在不少北京特色詞彙中。來北京的遊客一定都會去前門大柵欄,如果聽到北京公交車的語音報站說:「各位乘客,大十爛兒(Dàshílàr)到了,請您從前後門下車。」可真拿不準到底該不該下車。
  • 康熙、乾隆年間,北京不少胡同都設有柵欄,前門大柵欄因何出名?
    問及北京人,大多也是這樣解釋:前門的大柵欄,原名廊房四條,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為加強治安,在京城的外城各街巷設柵欄,廊房四條的柵欄十分高大,人們即以大柵欄為街的代表。經過眾口相傳,久而久之,大柵欄的俗稱取代了廊房四條的原名。
  • 大柵欄公交站牌三個音 北京公交集團:將核定名稱
    大柵欄公交站牌三個音北京市公交集團表示將核實改正「雖然北京人都會把大柵欄讀成『大拾爛兒』(音),但作為一個著名景點,站牌上有多個字母拼音這顯然不太合適。」昨日有市民反映稱,在大柵欄附近的兩個公交站牌上有多重字母拼音形式,北京晨報記者在現場也確實看到分別為「DASHANLAN」和「DAZHALAN」的字母拼寫。
  • 聽說這些地名連老北京都會念錯,不信你試試|有意思
    北京有不少地名,看著簡單,但實際讀音卻不是這樣,要是按照字面讀音來讀,可就鬧笑話了。今天幫住姐就整理了幾個容易鬧笑話的地名。聽說這些地名連老北京都會念錯,不信,你來試試?大柵欄(Dàshílànr)說起北京地名讀音特別的,最出名的就是前門「大柵欄」(讀音:「大十爛兒」)了。大柵欄是北京前門外十分有名的一條商業街,在天安門廣場南邊不遠處,很多老字號都開在這裡。
  • 北京大柵欄
    北京大柵欄,是北京前門外一條著名的商業街,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現在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街店、煤市街在內的一個地片,街區有許多著名的戲樓、茶館、書場,著名的北京絲綢商店、瑞蚨祥綢布店、內聯升鞋店、六必居醬菜店、榮寶齋文房四寶、同仁堂、張一元茶莊、長春堂、月盛齋熟肉店都在此生根。
  • 北京城內最古老的商業街,讓你驚嘆於商人的智慧
    北京有三條商業街被旅遊者趨之若鶩,前門大街、大柵欄、南鑼鼓巷。其中前門大街和大柵欄相鄰。前門大街昨天已經說過了,今天就說說大柵欄。如果您來北京,一定要來大柵欄看一下。看什麼呢?這條大街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它是北京城內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幾乎與北京城同歲。第二,這座商業街有眾多老北京的老字號。
  • 北京地名|大柵欄:雜而不亂,媚而不俗
    「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清末時,老北京有句順口溜:「 看玩意兒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了解北京文化的都知道,「大柵欄」老北京人都說「大拾欄兒」。還有一種說法是:北京確實是有一個地方叫大柵欄(dà zhà lán),但是那是西長街西單一帶的一條胡同,而不是前門這個。
  • 北京大柵欄,乾隆和義和團都曾光顧,如今更被中外遊客所喜愛
    「大柵欄」這個名字,叫法真的很奇特。外地人一般都讀為「大炸藍」,而老北京們都讀成「大拾爛兒」,嗯,沒錯,完全變成不相干的音。其實「柵」字可以讀成「炸」和「山」,柵欄一般就是讀「炸」,而據說以前的時候,前門這一帶市民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有好幾個形似的字如「珊」「刪」「跚」「姍」全都念shan,於是「柵」也同樣念成了shan,這個詞組就念成「大山欄」,而北京方言愛加兒化音和輕聲,「欄」字就被兒化,而「山」被讀成輕音,聽起來就成了「大拾欄兒」,叫法的來龍去脈,也就這麼簡單。
  • 北京這4個地名每次都會讀錯,就算是新聞播報員也會搞錯!那你呢
    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朋友都不知道柘字怎麼讀,更多的人把柘字讀成了shí (石音),下次注意了,這個字雖然是在石頭的石字右邊加了木字旁,但是讀音卻不是讀shí,而是讀zhè 。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北京市中心約30千米遠。
  • 老北京的記憶——前門大柵欄
    關於大柵欄的名字我當然不是第一次聽說,然而真正走到北京前門大柵欄去逛,這是我的第一次。大柵欄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是大柵欄三個字,北京人卻都念成「Da Shi Laner」,好像就是大拾爛兒,至於什麼原因我沒有考究,總之這裡是最能感受老北京味兒的一條商業街,想要尋味老北京,大柵欄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推薦的一個地方。
  • 大柵欄·北京坊:探秘帝都古街的「翻紅」之路
    近兩年,北京最熱門的網紅打卡地非大柵欄·北京坊莫屬。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胡同」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 北京大柵欄觀音寺公房退租申請已經截止
    北京大柵欄觀音寺公房退租申請已於2020年12月25日24點截止了!
  • 大柵欄北京坊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
    ,預計2016年底大柵欄北京坊一期項目基本完工。「大柵欄北京坊地處北京中軸線,文化底蘊深厚,同時毗鄰故宮博物院、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大劇院等著名歷史文化場所,天然具備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北京文化新地標的區資源優勢。」該負責人表示。 北京坊所在的大柵欄地區,形成於明朝永樂初年,清朝時走向繁榮,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京城三大商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