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陰天,但是看得見太陽,它一直在試圖衝破陰霾。隱隱看得到刺透雲層的光線,微微感覺到陽光的溫暖。這座迄今已封城39天的城市,終究是會看到太陽的升起,滿眼的春光。這裡是武漢,這是英雄的城市,這是我的家鄉。
武漢深處新冠肺炎疫情中心,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下,為打好「武漢保衛戰」,黨中央國務院統一決策統一部署,全國各地醫護戰士捨生忘死奔赴武漢,排除萬難生產的戰「疫」物資馳援武漢,祖國同胞的支持關愛給了武漢莫大的信心和戰勝疫情的勇氣!
一、直赴一線 下沉社區
2月7日以來,在漢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廣大黨員紛紛響應號召,守初心,擔使命,下沉戰「疫」一線——全市各社區,下沉黨員編入社區網格,完成社區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這支戰「疫」在一線的隊伍中,也有武漢文博系統各黨支部幹部職工的身影!他們是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漢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江漢關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大禹文化博物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武漢市文旅局機關六支部,每一個黨支部都是一個戰鬥堡壘,每一名黨員都是先鋒戰士!
在漢省市文博單位按照中央和省、市有關工作要求,第一時間動員館所全體黨員主動就近就地到村(社區)黨組織報到。武漢市文博系統下沉的礄口區是武漢市疫情較重的區,且多為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有的是廉租戶、城中村公租房戶、農民工聚租地,有的緊鄰醫院、隔離點,社區人員成分複雜,管理難度較大,風險較高。文博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克服武漢市內公共運輸停運的困難,發揮能啃硬骨頭、能打硬仗的作風,一切行動聽指揮,按照「應下盡下」要求,幫助社區設置圍欄進行硬隔離、入戶排查、幫助轉移病人、勸阻無通行證無單位證明人員外出、核查保運行人員信息、測量進出人員體溫、幫助居民購買及分發生活物資和藥品、張貼宣傳海報幫助進行疫情宣傳,幫助解決小區內年邁的獨居老人生活就醫等問題,腳踏實地戰鬥在一線、戰鬥在基層。
首個夜間值守的支部
——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黨支部
2月7日以來,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按照要求,迅速組織黨員幹部到對口社區——礄口區萬興社區進行下沉幫扶工作。根據社區的安排,該館下沉幫扶人員被分配到萬興社區高逸小區2棟進行值守。該小區屬於老舊小區,門棟中有確診病人,工作條件艱苦。2月15日,武漢氣溫「斷崖式」下跌,天空降下漫天大雪。就在當天,該館接到了新的工作任務——從2月16日24點開始,增加晚24點至早8點的夜間值班!當時正值武漢天氣驟變,氣溫在零度左右,值守條件異常艱苦,門棟口只有一張桌子,沒有帳篷,更無任何取暖設施,通宵要在露天值守,但這些並沒有令他們退縮。經館黨委研究,組成了八名同志的值守專班,他們在深夜零時交接,在風雪中堅守。他們互相鼓勵,笑稱「八勇士」,他們無愧於這一稱呼,是武漢文博人的驕傲!
大館顯擔當 一館對接多社區
武漢博物館、武漢革命博物館兩館三個支部對接三個社區,辛亥革命博物館兩個支部對接兩個社區,館幹部職工克服困難,「應下盡下」到社區,三館就承擔起8個社區的工作任務,其中武漢博物館還需值守晚班和夜班。館領導積極參與,幹部職工鬥志昂揚,共克時艱,全身投入到疫情防治工作中。
館長親掛帥 小館也能擔重任
江漢關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大禹文化博物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人數較少的黨支部,下沉社區工作紮實有效,發揮了堅強的戰鬥堡壘作用。因春節期間部分職工離漢探親,在漢職工人數特別有限,且部分居住較遠交通出行不便,每館能夠下社區的只有3人左右,但大家以大局為重,克服困難,齊心協力,相互理解,互相支持。館領導身先士卒,其中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等館主要負責同志幾乎每日在崗,職工紛紛主動請纓,就近下沉社區,編入網格,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齊心協力,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風雨同舟 和衷共濟
各館在下沉防疫過程中,了解到社區防護物品和生活物資十分緊缺,積極主動聯繫,多方籌措,向社區捐贈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醫用手套、酒精、消毒液、制氧機等防疫物資及雞蛋、牛奶、水果等生活物資,以解社區群眾燃眉之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文物局和江蘇、北京、福建、山東、浙江、重慶等全國各兄弟省市博物館紀念館心繫湖北,為湖北省、武漢市文博單位寄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藥品等急需物品,給武漢文博系統大力支持,展現了全國文博是一家的大愛情懷,鼓舞和增強了武漢人民戰勝疫情的鬥志和信心。
凡人英雄 武漢精神
在戰「疫」過程中,在漢文博系統湧現出很多令人感動的人和事,他們,也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職工呂宏傑自武漢進入戰時狀態以來,一直服從安排、堅守崗位,其父親、兄嫂一家三人先後感染新冠病毒,他舍小家顧大家,仍然始終堅守在單位值班和社區一線值守的崗位。他在父親入院和去世當天還堅守在下沉社區一線,在簡單料理其父親喪事後又投入到工作中。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職工謝俊2月11日報名參加金口街道辦事處防疫指揮中心的民兵志願者,走上紙坊維也納酒店隔離點(與確診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的勤務保障崗位,擔負警戒監控、送餐、處理生活垃圾、解決生活所需等工作。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他工作期間儘量不喝水,衣服汗溼了就用毛巾隔汗,一件防護服一直穿到交班,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句抱怨,一句辛苦。2月16日,謝俊在核酸檢查中呈現陽性,被確診感染,安排在醫院治療。治療期間,他仍念念不忘的是志願者工作,「既然參加志願者,我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畢竟我曾經是一名軍人,雖然現在退伍了,國家有難,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義不容辭。我康復後請讓我繼續擔任志願者,我要抗戰到底。」他們是文博人,他們是武漢人,武漢正是有著千千萬萬這樣平凡偉大的普通人而頑強堅韌,武漢精神因為他們熠熠生輝。
靠前指揮 率先垂範
在疫情期間,湖北省文旅廳、武漢市文旅局領導始終堅持靠前指揮,親臨一線,以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武漢市文旅局黨委書記、局長楊相衛和分管文博工作的副局長張宏斌整個疫情期間沒有休息過一天,全身心積極投入到防疫工作中。2月7日,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雷文潔率領第一批廳機關黨員援助武昌區積玉橋新生裡社區,並將第一批捐助物資送到社區工作人員手中。省市文旅部門領導為做好下沉社區防疫工作,多方籌措防護物資,確保每名下沉人員防護到位。對下沉工作進行監督執紀,對各單位各支部下沉點心中有數,工作開展情況心中有數,協調解決下沉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築牢底線 守護文物安全
文物安全是文博單位的生命線,各館時刻緊繃這根弦,在下沉社區戰疫情的同時,館內的各項工作也在有序開展。面對部分職工居住較遠又無公共運輸工具,出行十分困難的情況,職工互相理解,團結一心,主動值班補位,隨時聽候調度,保持臨戰狀態,24小時值班,切實履行工作職責,確保疫情期間文物安全。省博物館自實行全封閉管理以來,為防止感染,館區內的75人全部在館區食宿,不得進出,堅持消毒、巡查和24小時監控,確保館區各項安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除展廳和庫房之外,還要守護1.89平方公裡的遺址公園。為了避免員工外出或回家途中感染病毒,單位所有安保人員實行封閉式管理,日夜留守單位。
三、文旅抗「疫」 我們在行動
文旅抗「疫」,有獨特的方式,有溫暖人心的力量。「即使封城,武漢的色彩,也並非只有憂傷的藍,還有樂觀的紅,平安的白,希望的綠。正是樂觀、平安和希望,讓身處風暴中心的我們有了安心,也再次孕育了這座英雄城市的勃勃生機」。疫情期間,按照省政府和文旅廳要求,湖北省博物館積極研究三期擴建重點項目,為疫情結束後復工做準備,以盡力實現年底開放目標;品牌社教欄目「禮樂學堂」推出27期微課堂,用聲音、文字、圖片介紹館藏珍貴文物。辛亥革命博物館與武漢市漫畫研究會合作,推出抗擊疫情漫畫展:愛滿「圍城」——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漫畫展。通過笑中含淚、淚裡帶笑的作品使公眾更加強化疫情來襲的警覺、更加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並藉此,向戰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所有人員表達崇高的敬意!此外,武漢博物館、武漢革命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辛亥革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等單位館上線了線上展廳,讓觀眾朋友們能夠足不出戶看展覽。
沒有寒冬不會過去,沒有春天不會來臨。武漢必勝,我們同在!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武漢文博人!擦乾淚水,揮灑汗水,在抗「疫」中我們信心百倍、堅強如鋼,在微笑中我們迎接陽光普照的春暖花開!
(文圖資料來源於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