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凌晨3時50分,兩架B-29重型轟炸機從提尼安島起飛,其中一架的炸彈倉裡攜帶著一顆原子彈。這是美國計劃中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機艙裡有一位特殊的機組成員,他就是《紐約時報》科學新聞撰稿人威廉·倫納德·勞倫斯,他因此成為惟一目睹核打擊驚天動地場景的新聞記者。
轟炸機組的特殊成員
轟炸機向著長崎飛去。57歲的勞倫斯安靜地坐在位子上,他個子矮小,鼻子扁平,有著學者般的眼睛。
當地時間中午12時1分,轟炸機飛臨長崎上空。接下來的過程就像勞倫斯在他著名的普利茲獲獎新聞中所描述的:「我們在電臺上聽到事先規定的信號,然後戴上電焊工用的眼鏡,緊張地注視著我們前面大約半英裡遠的轟炸機的動作……從它的腹部落下一個看上去像黑色物體的東西……強烈的閃光穿透了我們的眼鏡,並把機艙照得雪亮。巨大的衝擊波打到我們的飛機上,使它全身顫抖。接著又是4次急速爆炸……坐在我們飛機尾部的人看到一個巨大的火球好像從地殼裡升起,火球噴射出無數的白色煙環。然後,一個巨大的紫色火柱沖天而起,高達1萬英尺……大約45秒後,我們肅然起敬地望著這個不是來自空間卻是拔地而起的流星,穿過白雲向上直衝……接著,就在它看上去仿佛變成固定的物體時,頂部升起了一個巨大的蘑菇,使柱子的高度增至4.5萬英尺……」
此時,其他外國記者剛剛來到日本附近,都沒能親眼目睹原子彈爆炸的歷史性時刻,而只能在報紙上讀到相關消息。勞倫斯的這次隨機飛行,讓他成了惟一一位在二戰中目睹核打擊的記者。
研究原子能引起FBI關注
勞倫斯年過半百就已頭髮灰白,這個年齡似乎註定讓他不會成為戰地記者的最佳人選。可美國政府為何單單選中他來見證這一重大歷史時刻呢?事情還得從1939年說起。
那一年,當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原子彈為何物時,這位具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記者,就已經默默進行有關原子能的分析研究了。1940年5月,勞倫斯說服《紐約時報》總編,用將近7欄的篇幅發表了他的初步分析成果---一份有關原子能的詳細備忘錄。這篇報導首次透露了德美科學家正在努力用一種鈾同位素髮展原子能的情況。此前,他還發表過哥倫比亞大學宣布一個鈾原子裂變後會產生大量能量的報導。可惜這些極有預見性的報導,並未引起應有的關注。
隨著美國對原子彈研究的深入,勞倫斯的報導漸漸引起了聯邦調查局(FBI)的注意。他所表現出的對原子彈理論令人吃驚的了解,也使他本人受到了FBI的秘密審查。從此,勞倫斯撰寫的所有有關揣測原子彈的報導,都被新聞檢查辦公室打了回來。勞倫斯開始感到事情有些不對頭了。
記錄世界第一顆原子彈試爆
1945年春天,一位名叫格羅夫斯的將軍要求借勞倫斯去完成一項秘密工作,但他並未向勞倫斯透露任務的性質。於是,勞倫斯從《紐約時報》消失了。甚至連妻子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兒。
事實是,勞倫斯走進了格羅夫斯將軍領導的秘密原子帝國---「曼哈頓工程」區。他往返于田納西州橡樹嶺和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這些原子彈研製基地之間,並結識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在那裡,他是惟一獲官方批准可以了解一切細節的記者,此外,他還擔負著作為原子彈研製工程官方歷史學家的任務。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西南部大沙漠裡,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在那裡進行。黎明,勞倫斯待在距爆心投影點5英裡的控制塔裡,目睹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他寫道:「第一絲微弱的晨光出現在東方。在這瞬間,好像從地殼底下升起一種並非這個世界的光。它是世界從未見過的日出。在這個時刻,永垂不朽的事跡出現了。時間停滯不前。空間變成一個小圓點。似乎天崩地裂。人們感到自己好像獲得了目睹『世界誕生'的特權。」
1945年8月5日,勞倫斯又接到一項密令,並被送上飛向太平洋的飛機。當飛機降落到提尼安島時他才得知,第二天早晨,美國將向日本投擲第一顆原子彈。8月6日,廣島時間8時15分,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一座城市被摧毀。
因為勞倫斯的出色工作,格羅夫斯將軍事前向《紐約時報》進行了暗示。於是,8月7日,《紐約時報》在第一時間用整整10個版面登載了有關原子彈的報導,在這場世界級的新聞大戰中打了個漂亮的勝仗。同時,文章也透露,勞倫斯是原子彈製造過程中新聞界惟一的目擊者和記錄者。接著,勞倫斯參加了向長崎投擲原子彈的飛行。他撰寫的原子彈研製和投擲過程的長篇報導,為《紐約時報》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他本人也因此榮獲普利茲新聞獎。
背景資料:
長崎是長崎縣的首府,位於日本九州島的西端,面積406.35平方公裡。16世紀,長崎在葡萄牙人的要求下開港。開港後,長崎與荷蘭、葡萄牙等國都有貿易往來,被稱為「日本與西洋的橋梁」。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期間,長崎是日本同外國交往的唯一港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德國法西斯於5月8日無條件投降。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美軍向廣島市內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鈾彈,導致廣島市24.5萬人中有20萬人死傷,城市化為一片廢墟。
1945年8月9日上午,美軍對日本實施第二次原子彈襲擊,目標是長崎。此次襲擊密碼代號為「16號特別轟炸任務」,由5架B-29轟炸機組成的突擊隊執行。突擊隊將原子彈「胖子」投在長崎市。「胖子」是一顆鈽彈,長約3.6米,直徑1.5米,重約4.9噸,梯恩梯(TNT)當量為2.2萬噸,爆高503米。「胖子」採用複雜的「內爆法」引爆系統,由氣壓、定時、雷達和衝擊4個不同引信組成。轟炸造成長崎市23萬人口中的10萬餘人當日傷亡和失蹤,城市60%的建築物被毀。
廣島和長崎因原子彈轟炸造成的傷害遺留至今,倖存者飽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膚灼傷等輻射後遺症的折磨。據日本有關部門統計,因美國原子彈轟炸而死亡的人數至今廣島接近25萬,長崎已逾1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