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基於愛而散發,柔軟卻充滿力量,今天來點甜的,和虎媽一起來看看溫柔的男孩子。
——虎媽
作者 | 七七晴歌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前兩天,看了一則新聞,瞬間被暖到了。
貴州遵義,有一個四歲的小男孩。
一天,媽媽正在臥室換衣服的時候,小男孩突然闖了進來,他先是愣了一下,隨後又默默地出去了。
等媽媽換好衣服出去,正好看見兒子坐在沙發上暗自難過、強忍淚水的模樣。
原來,媽媽生小男孩的時候是剖腹產,在肚子上留下了一道疤。
正是這道暗紅色的疤痕,讓小男孩心疼不已。
哪怕媽媽再三安慰他「已經不痛了」、「媽媽願意的嘛」,小男孩依舊眼睛紅紅的,好像下一秒就要哭出來。
採訪裡,媽媽告訴記者,兒子從小就是這樣,很關心別人的感受。
以前媽媽因為工作忙,一直是外婆照顧男孩。
有一天,媽媽突然回家了,男孩很想和媽媽一起睡,又怕外婆會傷心,便主動提出:「咱們仨一起睡吧!」
真是好溫柔的一個男孩子!
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認為,溫柔,是一種獨屬於女性的特質。
其實不然。
溫柔是一種稀缺的品質,它無關性別,而是代表著一種善意,一種包容,雖然柔軟卻又充滿了力量。
溫柔的男孩子,絕對是人間寶藏。
一所小學內,孩子們正在玩遊戲。
男生和女生面對面站成了兩排,中間是板凳,板凳上放著小兔子玩具,等老師喊完「一、二、三」,大家就開始搶。
最邊上的小男孩反應很快,老師的「三」話音剛落,他就拿到了小兔子。
可一看到對面的女孩伸出的手,男孩又放了回去。
最終,女孩得到了想要的小兔子,男孩笑著望向她,比自己搶到了還高興。
溫柔的男孩,一定是善良、正直、溫厚的,他不願意傷害任何人。
哪怕遇見的是一隻小貓,也會想辦法護它周全。
溫柔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在生活中不斷習得的修養。
進門的時候,看見後面還有人,小男孩一手拎著東西,一手緊緊抵著大門,直到所有人都進來。
儘管沒有人要求男孩這麼做,但男孩卻努力體諒著每一個人。
哥哥和妹妹一起玩猜拳遊戲,規定誰輸了的話,就要被對方打一下頭。
一開始,哥哥輸了,他乖乖把籃子扣在頭上,任由妹妹用瓶子敲自己的頭。
又玩了幾輪後,妹妹輸了,只見哥哥小心翼翼舉起瓶子,還沒碰到就又放下了。
遊樂場裡,少年和弟弟一起坐在海洋球裡。
看見球從天上落下的那一刻,少年下意識把弟弟的頭護在懷裡。
衡量一個男孩是否優秀,不是成績,更不是聽話,而是他是否有一顆寫滿善良與愛的內心。
它足以幫助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夏目友人帳》裡有一句話:
「我想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因為曾經被溫柔的人那樣對待,所以深深了解那種被溫柔對待的感覺。」
同樣,很多不夠溫柔,甚至暴躁、充滿攻擊性的人,他們成長的過程裡是不曾遇見溫柔的。
5月15日,山東濟寧大學的王某,在流浪貓救助群裡發了一則虐貓視頻。
視頻裡,小貓發出悽慘的叫聲。王某一邊虐待它,一邊勒索網友「70元救下它」,並說自己一天內已經殺了8隻貓。
一時間,網友群情激憤。
事情爆出後,王某的母親提供了王某患有重度抑鬱的證明,並稱兒子高中遭遇過校園暴力。
事實上,抑鬱症也好,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也罷,都不是王某作惡的藉口。
他真正的問題是,內心極度虛弱。
心理學上有個「投射原理」:
一個人對待外界的態度,其實就是他內心世界的折射。
一個內心平和、有安全感的人,總是能以溫柔對待世界,以善意回饋他人。
相反,一個心裡充滿了恐懼和仇恨的人,只會把屠刀伸向弱者。
溫柔的人,往往擁有一種極致的力量。
綜藝《爸爸去哪兒》裡,有很經典的一幕:
看見兒子Jasper走得很慢,陳小春很不耐煩,便衝著Jasper大喊「hurry up」,語氣也很兇。
Jasper顯然有點委屈,但他很快調整好了情緒,並認真地對爸爸說:「你能不生氣了嗎?」
發現爸爸沒聽清,Jasper又打開喇叭,重複了一遍。
這一刻,原本暴躁的陳小春像是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再也沒辦法繼續板著臉對兒子發脾氣了。
溫柔與軟弱不同。
軟弱是一種沒辦法保護自己的討好;
但溫柔代表了堅定而又力量,敬畏卻不退縮,能夠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合理表達自我。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做過一項研究,花了20年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結果發現:
那些幼兒園時期表現出溫柔特質,願意分享物品、幫助他人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順利畢業,並找到不錯的工作。
他們中還有很多人會選擇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
相反,那些暴力、情緒化、充滿攻擊性的孩子大多選擇了中途輟學。
很多都沒有工作,甚至要依靠政府的援助度日。
溫柔,不但是一種珍貴的品質,更是一種競爭力。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一個溫柔的孩子呢?
1. 和孩子一起成長,學著成為溫柔的父母。
孩子不聽父母的,他們總在模仿父母。
公益視頻Children See, Children Do裡面,媽媽站在電話亭裡大聲咆哮,女兒也學會了嘶吼;爸爸一言不合對媽媽大打出手,兒子也學會了暴力。
想讓孩子變得溫柔,不妨父母先以身作則:
下雨天開車經過行人的時候,開得慢一點;在公共場合的時候,聲音低一點;掀開門帘進去的時候,也為身後的人擋一下……
2. 尊重孩子,少講道理。
對很多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毋庸置疑。
但尊重和理解卻往往不那麼容易。
當聽見孩子抱怨「上學不開心」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責罵孩子不努力,試圖給孩子講大道理,還是抱住孩子問問他是不是遇見了什麼事?
第一種父母,或許能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但第二種父母,卻能讓孩子習得溫柔的力量。
3. 洞察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
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容易情緒化。
對發脾氣、說狠話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內心通常迷茫又痛苦。
這時候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到底為什麼生氣?
看見孩子的情緒後,再試著握住他的手,或者給他一起擁抱,陪他一起感受情緒。
溫柔,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沒有人不會被它所打動。
弗朗索瓦絲·薩岡說:
「這個世界瘋狂,沒人性,腐敗。你卻一直清醒,溫柔,一塵不染。」
其實,溫柔就是能夠治癒一切的偉大存在。
它是一種善良的選擇,是一種多年的修養,更是內心充滿力量的表露。
溫柔的人,都擁有解決矛盾的智慧,尊重不同的包容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正因有這樣的人存在,人間才變得很值得。
所以,兒子,做一個溫柔的人吧。
如果有一天,你遇見了同樣溫柔的人,也別忘了用善意回饋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