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就要以「經濟結構優化、發展質量提升」這兩大任務引領農業發展方向,實施大農業發展戰略,通過項目牽頭承載、體系保障惠農,逐步推進鄉土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呈現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就要以「經濟結構優化、發展質量提升」這兩大任務引領農業發展方向,實施大農業發展戰略,通過項目牽頭承載、體系保障惠農,逐步推進鄉土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開闢農業產業化新天地。
◆項目牽頭承載
大農業也稱農業產業化,涉及種植業、畜牧業、多種養殖業、林業、農副業五大產業的產前產後。就山陰縣而言,在推進雁門關生態經濟畜牧區建設的同時,更應注重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尤其從農業科技水平的升級、經營管理模式的升級、思想觀念思維理念的升級三個方面來達到全面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把重點放在提升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和效率上,突出項目牽頭承載。
土地流轉開道,集約化經營起步。為適應新的農業發展形勢的要求,我們在把握好「嚴格管理程序,完善激勵機制」兩個關鍵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並取得明顯效果。設施農業按照:「區域規劃、連片開發、項目招商、集約經營」的思路;產業帶動按照:「區域性布局、規模化發展、綜合性配套」的工作思路,全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進一步加快,一大批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綠色蔬菜、規模養殖,形成萬畝玉米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
園區承載多元化,項目牽頭促轉型。在大農業發展推進過程中,無論是初加工基地還是深加工基地,要全力保障縣域糧、菜、畜、奶、養殖安全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就必須積極探索農村改革發展新路,狠抓經濟結構優化,加快發展質量提升;在大力發展現代大農業的同時,要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積累經驗,探索新路。
為此,我們規劃建設了十大園區和三大涉農產業,以此培育新型農業及產品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目前,十大園區中取得重大突破的有四大園區:一是合盛堡新能源產業園區,該園區形成集新能源產業項目、高科技產業集聚、國際尖端技術轉型等為一體的新能源產業園區。二是半道地生態溼地農牧園區,旨在壯大一批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產業項目,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古城食品加工園區,集中整合優勢農產品加工資源,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基地。四是北周莊低碳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煤炭產業多元循環發展轉型集聚區。
凸顯優勢互補,以煤補農。注重非煤產業在涉農領域、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的均衡發展。在非煤產業發展方面,我們在建設風電項目、開拓石灰石產業等項目的同時,天鵬農牧公司與雨潤集團、美特好結成產業聯盟,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市場;在種植業發展方面,確保農業、農作物種植的基礎性地位不變,全縣玉米面積達到5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以燕麥為主的優質小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在畜牧養殖業發展方面,突出優勢產業尤其是奶牛養殖業,以大項目帶動產業發展,讓奶農真正「牛」起來。為此,要對全縣奶牛養殖模式進行一場新的革命,重點實施現代化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目前,10個奶牛標準化養殖園區基本建成。
◆體系保障惠農
加大現代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綜合配套保障,同時包括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保障,是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地方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發揮政府作用,突出主導地位。以農民增收、農業增產、農村發展為目標,結合經濟、社會和農業現狀,形成多個層面服務內容的保障現代農業發展框架體系,鼓勵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
夯實農業基礎,增強發展後勁。加強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不變,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強有力的農業保障體系是走出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在圍繞「兩大任務」開展工作的同時,既要注重從農業的基礎工作抓起,更要注重從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發展現狀出發。
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全面覆蓋。在鞏固提升兩輪五個全覆蓋的同時,狠抓農村危房改造、特困群眾異地搬遷工程、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村級幼兒園擴建工程和鄉村清潔工程,大力實施「兩山一河六通道」工程和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在夯實農業基礎與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我們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注入,重點推進建設城鄉一體化的交通網、供水網、供電網等工程,實現城鄉空間融合、功能互補、基礎設施共享;鞏固和提升「村村通」道路建設,建設村、鎮、城交通快速通道;加強城鄉水利設施建設,完成「南山引水」,實施農田灌溉末級渠系統配套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京津風沙源水利水保配套工程。
堅守耕地紅線,強化基礎設施。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我們以夯實農業基礎為前提,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及小流域治理等農業基礎設施工程;注重中低產田改造、鹽鹼地改良,實施以玉米為主的多品種豐產工程、測土配方補助項目工程以及旱平地綜合治理項目和土地開發整理;推進品牌戰略,完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規劃。
立足科技興農,建設農技體系。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承載著科技興農的諸多任務,是農業科技保障體系建設的關鍵。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涉及惠農、興農、獎勵農民種養積極性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農業豐產、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水利、畜牧等方面惠農項目可謂全覆蓋;積極爭取、充分利用發揮好項目的帶動作用,找準服務對象,凸顯服務主體,分項對號入座,管好用好項目資金,力求做到陽光操作、監管有力、承接有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政策,加大對種養農民的鼓勵,推動農業檢疫檢驗的應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加強對農技專門人員的培養和培訓,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力度,不斷推動現代農業的多元發展和更好更快發展。
在發展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我們根據地域特色瞄準農業發展的三種類型,建設和完善以景觀農業為特點的邊塞農業、觀光農業,以科技興農為重點的基地農業、園區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以地域特色為代表的老區特色農業、桑乾穩產灌溉農業包括玉米高產密植區、蔬菜豐產種植區,以及設施農業、多種養殖區域分布等,通過全方位實施、大項目推進,不斷探索現代農業的發展新模式。
走農業全面升級、農村經濟轉型跨越之路,就要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針對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特點,尤其是經濟結構、質量提升所面臨的潛在迫切性,以明確 「兩大任務」為農業發展方向,以重溫右玉精神為工作方向和精神動力,穩步推進農村各項工作,找準農村工作切入點,不斷增強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全面落實、全力以赴、實施大農業戰略,促進農業產業化格局的形成,不斷推動農村經濟持續高效健康發展。(作者為山陰縣人民政府縣長 南志中)
來源: 山西日報 轉自:新華網